生活在分享的世界里
净因法师
(2007年7月22日上午于文殊阁)
现代社会,急速发展,人们都很忙,很难有心情,有时间去沟通,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所以每天都有很多的悲剧上演。但实际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的沟通。所以,今天的讲座我们讲“生活在分享的世界里”。
这里的“分享”,不单指财富的分享,在佛教看来,更重要的是分享的心态。依据佛教的观点,一个人分享所获得的功德的大小,跟捐出财物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你的起心动念。今天,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人生最基本的追求是什么?第二,满足了这些人生基本追求之后,就能确保幸福吗?第三,一个人成功、幸福关键的是什么?第四,分享的意义。
1.、 人生最基本的追求是什么?
我想问在座的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中,让你选一样东西,你会选什么,也就是说你认为哪一样东西最重要?
营员一:快乐!
净因法师:真的是快乐吗?对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第一件事情是找工作。但是工作不是目的,目的是挣钱养活自己,以及随之而来的结婚、买房子、成家立业,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想靠自己的努力挣钱,过更好的生活。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富有了,像比尔
盖茨一样,这个时候你还渴望什么呢?还请这位同学讲。
营员一:还是快乐!
营员二:我觉得是健康!
净因法师:其实,人追求财富仅仅是为了财富吗?不是,他还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就是美名。假设现在,你既富且贵,你还求什么?
营员三:我觉得是帮助别人。
净因法师:我发现大家的境界总能超前一步。在我看来应该是健康。有的人往往什么都得到了,却突然没了命。命都没了,财富和名誉又有何用?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不拼搏不能成功,但能者多劳,事业愈成功,你的机会就愈多;机会愈多,就愈忙碌……最后呢,当你事业最高峰的时候,健康没有了,还积攒下一些危及性命的疾病。无数的“能者”每天都在拼命地工作,过劳死的报道屡见不鲜。“全国每年至少有百万人“过劳死”。”(《瞭望东方周刊》2006.07);“70%的知识分子濒临“过劳死”。”(《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2006);“在近五年内,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有一百三十五位教授死亡,他们的平均年龄为五十三点三岁。”(《北京晨报》);“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年龄为五十八点五岁,而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十年前的五十八至五十九岁降到调查时的五十三至五十四岁”(《中国法制晚报》2006.07.14)……这些精英都是在“拼搏”中成功,在“搏命”中丧生。因此,健康、长寿对于每一个人也同样重要。
设想你既富且贵,又健康长寿,这时候你还需要什么?
营员四:要感情,真心的。
净因法师:我想我问错人了,这个问题应该问年长的人。我个人认为,生命总有完结的一天,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财富、美名、健康都会随风而来,随风漂去,没有了。如果说“人死如灯灭”,是不是太残忍了。如果一个人真的老了,给他一个美好的寄托,一个“骑鹤下扬州”的美梦,保持住现世的幸福。因此,他会如此祝愿:愿我死后生天享福。
2.满足人生最基本的追求,就能确保幸福吗?
以上四种人生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就一定能永保幸福吗
譬如说,一个人有了钱就能心满意足了?美国有个幸福指数的调查,“Income & Happiness in the USA”一条线是GDP——衡量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条线是度量快乐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在一段时间内,快乐和财富的增长基本是对应的,财富增长的同时幸福感也在增长;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变化就出现了,财富的增长与人们开心的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
中国《人民日报》2006年也有一篇文章,名为《“幸福指数”引起了政府重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幸福,比上年(200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另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后降。和美国人一样,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但人们的幸福感觉反而下降了。因此,财富确实能带给人幸福感,但是达到一定程度时,财富不但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还有可能破坏人的幸福感。
另外一项调查试图比较爱情跟金钱,究竟哪一个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调查结果非常有意思,重感情的人比重金钱的人,更容易快乐。另外一个调查,就以婚姻为分水岭,调查人们的幸福感,统计结果很有意思:刚开始,结婚前三四年,幸福的感觉朦朦胧胧,没有太大变化。到结婚前两年,谈恋爱时由朦朦胧胧开始,幸福感开始一路攀升攀升,到结婚的时候幸福感达到最高点,之后,幸福感觉又开始下降,而且还降得不少。
另外一个调查更离奇,人们通常认为,突然失去丈夫的寡妇是最不快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的幸福感也逐步趋向正常。
3. 一个人成功、幸福的关键是什么?
那么快乐到底是什么呢?
营员一:快乐是一种感受到的幸福,快乐可以影响别人。
营员五:快乐是一种满足感。
净因法师:对,快乐只是一种感觉,跟你占有的财富、资源的多少没有太大关系,它确确实实是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与人的思维方式、态度息息相关,这也就是佛教里强调的——心的力量。
我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六祖慧能“风动幡动”的故事。一天,六祖慧能在法性寺听经。中间休息时,一位僧人看到院内风吹幡动,便说是幡在动,另一位僧人反驳说是风动才有幡动。二人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六祖慧能就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这个公案大家都熟悉。但为什么六祖慧能的“心动”比风动、幡动要高呢?要理解这一公案,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佛教的核心——缘起法。“缘起”就是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由种种条件——也就是佛教讲的“因缘”——按照一定的规律、关系组合而成。因为事物是由各种因缘所生,受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因此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的,是不需要依赖其他条件的,因此佛教讲,事物都是“空”的,“空”不是说没有,而是说随着条件变化,事物也相应做作出改变,所以事物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自性,或者通俗讲的“本性”、“本体”或者“本质”。我们刚才讨论的幸福,也是由种种条件组合而成的,换句话说,幸福不是真的,你们也不是真的,同意吗?
营员: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
净因法师:谢谢你呵。世界上其实没有完全客观的东西,很多标准定义都还是带有主观的成分。事物并不一定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真实不虚。比如说美女,美女一定是美女吗?美女是客观的、不变的、绝对的,是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在任何场合下,任何人的眼中,美女都应该是美女才对。
举个例子,唐朝的时候,因为国运昌盛,人们都以肥为美,那个时期的仕女图,也都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都要展示出盛唐之下的华贵之美。那么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想起来应该不会太瘦吧?那么如果把她放到现代来,大家还会觉得她是美女吗?我想不一定,现在都是“骨感”美女。
下面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女是客观的,蚊子也看她是美女才对呀,在蚊子的眼中,她是美女吗?其实,在蚊子的眼里,美女就是一片面包。因为蚊子会吸她的血,对不对?因此所谓的美女也是相对的,只在某一群人,某一个时间范围内被大家所公认。那么为什么我们大家对美的标准不同呢?答案就是缘起法。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以莲花为例,要长出一朵莲花,首先要有莲花的种子,这是它的主因;还有就是助缘,阳光、空气、水、泥土、肥料等等,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因、缘。除了因缘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这些因缘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如此,对于人来说,我们感觉、感受的生起也需要三个条件:根、境、识。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境,简单说就是外境,人们的感官思维、感觉的对象;最后就是产生的感觉,喜欢、不喜欢、无所谓等等。注意,这种所谓的好与不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再以蛋糕为例,蛋糕是好还是不好?通常来讲,蛋糕都味道很好,大家都喜欢。但是,有的女生会说,蛋糕含有很多的脂肪,卡路里很高,吃了很容易长胖,胖了就不好看了,所以她们把蛋糕像敌人一样看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蛋糕,不好!
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那还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没有了。实际上我们认为的客观、公正,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前面的公案六祖所讲,并不是否定了风动、幡动,而是说风动、幡动一定要由你的心来感知,所以风动、幡动之前,一定要心动。再打个比方,如果有一个人骂我,我有三种方法可以让自己高兴。哪三种呢?第一种,让自己根本听不见,绝缘。我刚到香港听不懂粤语,很多人在我面前说我不好,我都笑眯眯的,一些信徒看到就说,师父你真了不起,我说,我一句也听不懂,自然不会发火,因为它们对我不起作用啊!第二个方法,他骂我,我怎么样可以摆脱掉呢?不见他,不听他的电话,或者干脆把他头砍了,他就再也不能骂了,但事实上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因此佛教讲,还有第三种方法,这也是唯一可行的、你自己能控制的。通常佛教讲的“修行”修的是什么?修行的意义在于“修心”,因为归根到底,都是你的心在反映外界的事物,如何反映这些事物,就决定了我们到底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佛教里特别强调的是什么呢?修行就是修一种健康向上的思维方式,而它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关键。所以人常说…
《生活在分享的世界里(净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