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的心里像一座花园,你想什么它就长什么。”杂草丛生还是鲜花满园,都在你的一念之间。这个是佛经里常常讲的,万法唯识,对所有事物的认识,都有我们的心的参与。事实上,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那个所谓客观的事实,而是我们怎样去思维、感觉那个事物。所以有时候人们讲,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你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那么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你都能成就;
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很多事情都往坏处想,那么事情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人的心就像一块磁铁,当你身心愉悦,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那么美好的东西就自然地被你所吸引。相反的,当你悲观、郁闷,觉得什么都不好,那么负面的一切也都相继来报到了。一百多年前美国一个铁路工人,在一场事故中,一根铁棒从左下颚插入了头颅中,也很不幸地穿入了右脑中。这个人还算幸运,被救活了。但是,他从此变得非常冷漠,也就是说,他大脑中控制情感的那个区域,在事故中受到了损伤。这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他们发现人的右脑管理着各种情绪、感觉,而左脑管理语言、分析和逻辑思维。现代人都知道,智商(IQ)并不能决定一切,有的人智商很高,但是情商(情绪智商,EQ)很低,现代人应该怎么样去提升情商呢?现在世界上,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在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我现在也在参与一个研究项目,与相关大学医学院共同合作,运用现代仪器设备,测量禅修对人脑电波的影响,也就是检验禅修对人情绪控制所产生的作用。研究发现,佛教中的修行确实能帮助人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修心,形成一种对待事物独有的心态。禅宗讲,要直指人心。什么叫直指人心呢?就是说,人心才是根本,只有转化你的起心动念,事物才能跟着转化,一个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兄弟一起参与寺院大殿的修建工程。老大是无神论者,反感一切神灵,心不甘情不愿,因此每次工作下来,总是疲惫不堪、心烦意乱。老二是一个无所谓的人,做这个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他也是应付。老三呢,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觉得是三生有幸,能有机缘参与这项工作,感觉非常难得,因此尽管有点累,但他一样非常快乐,还企盼着第二天的到来。同样的工作,拿同样的钱,心态大不相同,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所以,心态真的是很重要。
在佛家看来,世界上任何一件事不是绝对的苦,也不是绝对的乐,都是缘起的。一念之间苦也可以转为乐,因为它不是客观的,心的参与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故事在英国特别流行,说有一个人什么都不信,活得特别快乐,临命终的时候他受到上帝最严厉的惩罚。上帝先把他关进一个酷热的房间里,以示惩戒。七天以后上帝来看他,问:“这么热你还开心吗?”他说:“热呀,但却让我有在公园里晒太阳的感觉,暖洋洋的当然开心了。”上帝听后,又把他关到一个寒冷刺骨的房间,尽管他冻得浑身哆嗦,但仍然很快乐。上帝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还那么开心?”他说:“是很冷啊,但这严寒让我想起圣诞节快要到了,又有圣诞节的礼物,又有圣诞节的气氛,当然开心了。”于是上帝又把他关到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又过了七天,这个人反而更开心了。他说:“我是一个足球迷,但我喜欢的球队总是输球,我记得有一次球队却意外地赢了,当时的天气就是这样,又潮湿又阴暗呀。”
客观条件恶劣吗?当然恶劣。但是影响到他的心情了吗?没有。大家在生活中也都会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所以讲如何对待的智慧,这个就是佛教里面的“境随心转”。简单讲,有人骂你,这是境,而你的心不为所动,这就叫”境随心转”。佛陀,大家知道吗,公元前6世纪出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享受了人生,也结过婚,后来出了宫门分别看到生、老、病、死,出家修了六年的苦行,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成佛后又度化众生。通常人们认为,佛陀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更没有人敢找佛陀的麻烦。但事实上是这样吗?学佛是没有麻烦,对吗?
营员:对。
净因法师:其实不是。设想,学了佛之后也有可能别人不小心撞到你,怎么会没有麻烦呢?但是,重要的是有了麻烦你怎么反应。像佛陀成道以后,他的麻烦并不少,制定清规戒律啊,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弟子啊。有的时候,佛陀连饭也没的吃。而他七十多岁的时候,一个邻近的琉璃王诛杀了他的族人。但是,面对这些事,佛陀痛苦吗?佛陀开心吗?
学习佛法就是向佛陀学习。学什么?学习在有麻烦的时候仍然快乐。怎么做呢?就是“转境”,然后时时刻刻把握你的心,不为外界所动。佛教讲“八风吹不动”。不要说“八风”了,一般的人,人家说你一声漂亮就可以乐半天。外面各种各样的诱惑都是像风一样,在你心里吹来吹去,你一有所动就是上当了。佛法就是要人学习一种本领,不论逆境、顺境,你都能很快乐,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就是心的力量。
所以佛教里面讲,要“境随心转”,而不要“心随境转”。当你心随境转的时候,就是凡夫、烦恼之人,老是受别人所左右;当你“境随心转”的时候,你就能把握你的心,决定如何去对待,如何去反应,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但是,无论如何,佛陀仅仅只是老师,他告诉你怎么去做,但是你一定要自己去做。
有一个赵州和尚的公案。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开悟?老和尚说:你等一下我去洗手间。回来之后老和尚说,你看连我上洗手间都得自己来。意思就是,有些事情没有人能够代劳,比如老和尚就不能让弟子来代劳。佛教里讲的都只是一种方法,都是引路的,但做不做在你,走不走在你,有没有用在你,别人帮不了,不能代替。在佛教里,你懂得用心的地方,你就会开心。
《四十二章经》里讲,有一个外道,他的嫉妒心很重,一天,他碰到佛陀讲法,好不容易找到这个报复的机会,他就跑到佛陀身边骂佛陀,骂了好半天了,佛陀还是笑眯眯的,很平静什么都没有说。等他骂完了,佛陀问他说,你送礼给人家吗?那人回答说,我送礼的。佛陀又问,如果人家不收你的礼,你怎么办呢?他说,我只能带回家了。佛陀说,你刚才骂我,就好比送了我很多礼,我现在不受这个礼,你还是带回家去吧。这就是心能够有这样的力量,把骂的所有的话都当成礼物。同样的,一个人老找你麻烦,你可以有两个反应,一是你很恨他、讨厌他;但你也可能去喜欢他、甚至感恩他。有没有可能?
其实是可以的,佛教将这个称为“转化”。佛教里认为,任何东西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相互依赖的,都是相对的。爱和恨都是可以转化的,当你谈恋爱的时候,可以爱对方爱得很厉害;但是同样的,当两个人分手了或者离婚了,可能会恨对方恨得也很厉害,恨不得把他(她)杀了。在这中间,爱转化成了恨。电视里不是天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东西吗,由爱到恨,由恨到爱。同样如此,一些家长常常把儿女当成一朵花,小心地呵护,尽量地让他们避开风雨。但是一旦遇上逆境,可能你就应付不来了。相反的,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你家境比较贫困,环境也比较险恶,为了生存你必须要努力思考,这样你自然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很多的锻炼。每一个人都是,找你麻烦的人,你可以把他当成敌人恨他,也可以把他当成帮助你成长的刺激和肥料。你遇到的麻烦越多,你经历的事情越多,你长得越快,比其他人更有经验。
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即使麻烦找上你,你也依然很高兴,而成功就是能够化解不同的麻烦。很多人一遇到麻烦就丧气了,觉得心烦,这样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增加了更多的麻烦。但如果把力量和心力放在如何化解麻烦、解决问题上面,事情看起来就不会那么麻烦了,同时,那些找你麻烦的人反而成了你的恩人,你是不是应该感谢他呢?重点不是说麻烦从世界上消失了,或者麻烦不是麻烦了,麻烦还是麻烦,但重点是,调整你的心态,转化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4. 分享的意义
接下来要讲的就是第三个,“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这也就是培养一种心态。有一颗分享的心,整个人生都会有所不同。佛教认为,分享是最能对治自私心的,也是幸福之根本所在。人类文明,在分享中诞生;和谐,在分享中产生;快乐,在分享中加倍;痛苦,在分享中减轻;仇恨,在分享中融化;人际资源,在分享中整合;生命资源,在分享中得到善用;潜能,在分享中激发;命运,在分享中改变。最后,要“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
4.4.1 分享对治自私心
以分享来对治人的私心,是修行学佛的开始。你有没有私心,我们看一下这则故事。
有一天,阎罗王正在分发小鬼们投胎做人的去处。猴子看见了,也求阎罗王让它投胎做人。阎罗王说:“你全身毛茸茸,怎么去做人呢?”猴子说:“把我的毛拔光,不就成了?”阎罗王拗不过猴子,只好答应。当阎罗王为猴子拔除第一根毛时,它便痛得一溜烟跑掉了。阎罗王叹道:“连一根毛也舍不得,怎么有资格做人?”
那猴子,连拔一根毛都不肯,这难道不是私心吗?佛教常常用“八识”来解释人私心产生的根源,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相当于傻瓜照像机,它只接收从外面传来的资料,只收集信息。第六识“了别识”相当于电脑的CPU(中央处理器),它负责处理和分析前五识所摄取的资料。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于我为实有,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做分析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对我有好处的我就说好,对我不好的我就说坏。这些信息传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像一个仓库一样,将所有的事情都储存起来,以后会调出来用。那人的烦恼从哪里来呢?就是第七末那识,以我的利益为中心思考问题,为保护自身的利益、权力、名誉等而展开一…
《生活在分享的世界里(净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