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的心裏像一座花園,你想什麼它就長什麼。”雜草叢生還是鮮花滿園,都在你的一念之間。這個是佛經裏常常講的,萬法唯識,對所有事物的認識,都有我們的心的參與。事實上,真正重要的並不是那個所謂客觀的事實,而是我們怎樣去思維、感覺那個事物。所以有時候人們講,性格決定命運,如果你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那麼很多人認爲不可能的事你都能成就;
如果你是一個悲觀的人,很多事情都往壞處想,那麼事情也就變得越來越困難了。人的心就像一塊磁鐵,當你身心愉悅,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那麼美好的東西就自然地被你所吸引。相反的,當你悲觀、郁悶,覺得什麼都不好,那麼負面的一切也都相繼來報到了。一百多年前美國一個鐵路工人,在一場事故中,一根鐵棒從左下颚插入了頭顱中,也很不幸地穿入了右腦中。這個人還算幸運,被救活了。但是,他從此變得非常冷漠,也就是說,他大腦中控製情感的那個區域,在事故中受到了損傷。這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他們發現人的右腦管理著各種情緒、感覺,而左腦管理語言、分析和邏輯思維。現代人都知道,智商(IQ)並不能決定一切,有的人智商很高,但是情商(情緒智商,EQ)很低,現代人應該怎麼樣去提升情商呢?現在世界上,不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在深入研究這一課題。我現在也在參與一個研究項目,與相關大學醫學院共同合作,運用現代儀器設備,測量禅修對人腦電波的影響,也就是檢驗禅修對人情緒控製所産生的作用。研究發現,佛教中的修行確實能幫助人控製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修心,形成一種對待事物獨有的心態。禅宗講,要直指人心。什麼叫直指人心呢?就是說,人心才是根本,只有轉化你的起心動念,事物才能跟著轉化,一個健康的心態非常重要。有這樣一個故事,叁兄弟一起參與寺院大殿的修建工程。老大是無神論者,反感一切神靈,心不甘情不願,因此每次工作下來,總是疲憊不堪、心煩意亂。老二是一個無所謂的人,做這個工作只是爲了養家糊口,所以他也是應付。老叁呢,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覺得是叁生有幸,能有機緣參與這項工作,感覺非常難得,因此盡管有點累,但他一樣非常快樂,還企盼著第二天的到來。同樣的工作,拿同樣的錢,心態大不相同,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所以,心態真的是很重要。
在佛家看來,世界上任何一件事不是絕對的苦,也不是絕對的樂,都是緣起的。一念之間苦也可以轉爲樂,因爲它不是客觀的,心的參與是最重要的。
有一個故事在英國特別流行,說有一個人什麼都不信,活得特別快樂,臨命終的時候他受到上帝最嚴厲的懲罰。上帝先把他關進一個酷熱的房間裏,以示懲戒。七天以後上帝來看他,問:“這麼熱你還開心嗎?”他說:“熱呀,但卻讓我有在公園裏曬太陽的感覺,暖洋洋的當然開心了。”上帝聽後,又把他關到一個寒冷刺骨的房間,盡管他凍得渾身哆嗦,但仍然很快樂。上帝不解地問:“你爲什麼還那麼開心?”他說:“是很冷啊,但這嚴寒讓我想起聖誕節快要到了,又有聖誕節的禮物,又有聖誕節的氣氛,當然開心了。”于是上帝又把他關到一個陰暗潮濕的地方,又過了七天,這個人反而更開心了。他說:“我是一個足球迷,但我喜歡的球隊總是輸球,我記得有一次球隊卻意外地贏了,當時的天氣就是這樣,又潮濕又陰暗呀。”
客觀條件惡劣嗎?當然惡劣。但是影響到他的心情了嗎?沒有。大家在生活中也都會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所以講如何對待的智慧,這個就是佛教裏面的“境隨心轉”。簡單講,有人罵你,這是境,而你的心不爲所動,這就叫”境隨心轉”。佛陀,大家知道嗎,公元前6世紀出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享受了人生,也結過婚,後來出了宮門分別看到生、老、病、死,出家修了六年的苦行,最後終于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成佛後又度化衆生。通常人們認爲,佛陀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更沒有人敢找佛陀的麻煩。但事實上是這樣嗎?學佛是沒有麻煩,對嗎?
營員:對。
淨因法師:其實不是。設想,學了佛之後也有可能別人不小心撞到你,怎麼會沒有麻煩呢?但是,重要的是有了麻煩你怎麼反應。像佛陀成道以後,他的麻煩並不少,製定清規戒律啊,對付那些不聽話的弟子啊。有的時候,佛陀連飯也沒的吃。而他七十多歲的時候,一個鄰近的琉璃王誅殺了他的族人。但是,面對這些事,佛陀痛苦嗎?佛陀開心嗎?
學習佛法就是向佛陀學習。學什麼?學習在有麻煩的時候仍然快樂。怎麼做呢?就是“轉境”,然後時時刻刻把握你的心,不爲外界所動。佛教講“八風吹不動”。不要說“八風”了,一般的人,人家說你一聲漂亮就可以樂半天。外面各種各樣的誘惑都是像風一樣,在你心裏吹來吹去,你一有所動就是上當了。佛法就是要人學習一種本領,不論逆境、順境,你都能很快樂,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這就是心的力量。
所以佛教裏面講,要“境隨心轉”,而不要“心隨境轉”。當你心隨境轉的時候,就是凡夫、煩惱之人,老是受別人所左右;當你“境隨心轉”的時候,你就能把握你的心,決定如何去對待,如何去反應,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但是,無論如何,佛陀僅僅只是老師,他告訴你怎麼去做,但是你一定要自己去做。
有一個趙州和尚的公案。有人問趙州禅師,如何開悟?老和尚說:你等一下我去洗手間。回來之後老和尚說,你看連我上洗手間都得自己來。意思就是,有些事情沒有人能夠代勞,比如老和尚就不能讓弟子來代勞。佛教裏講的都只是一種方法,都是引路的,但做不做在你,走不走在你,有沒有用在你,別人幫不了,不能代替。在佛教裏,你懂得用心的地方,你就會開心。
《四十二章經》裏講,有一個外道,他的嫉妒心很重,一天,他碰到佛陀講法,好不容易找到這個報複的機會,他就跑到佛陀身邊罵佛陀,罵了好半天了,佛陀還是笑眯眯的,很平靜什麼都沒有說。等他罵完了,佛陀問他說,你送禮給人家嗎?那人回答說,我送禮的。佛陀又問,如果人家不收你的禮,你怎麼辦呢?他說,我只能帶回家了。佛陀說,你剛才罵我,就好比送了我很多禮,我現在不受這個禮,你還是帶回家去吧。這就是心能夠有這樣的力量,把罵的所有的話都當成禮物。同樣的,一個人老找你麻煩,你可以有兩個反應,一是你很恨他、討厭他;但你也可能去喜歡他、甚至感恩他。有沒有可能?
其實是可以的,佛教將這個稱爲“轉化”。佛教裏認爲,任何東西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是相互依賴的,都是相對的。愛和恨都是可以轉化的,當你談戀愛的時候,可以愛對方愛得很厲害;但是同樣的,當兩個人分手了或者離婚了,可能會恨對方恨得也很厲害,恨不得把他(她)殺了。在這中間,愛轉化成了恨。電視裏不是天天都在上演這樣的東西嗎,由愛到恨,由恨到愛。同樣如此,一些家長常常把兒女當成一朵花,小心地呵護,盡量地讓他們避開風雨。但是一旦遇上逆境,可能你就應付不來了。相反的,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如果你家境比較貧困,環境也比較險惡,爲了生存你必須要努力思考,這樣你自然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很多的鍛煉。每一個人都是,找你麻煩的人,你可以把他當成敵人恨他,也可以把他當成幫助你成長的刺激和肥料。你遇到的麻煩越多,你經曆的事情越多,你長得越快,比其他人更有經驗。
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即使麻煩找上你,你也依然很高興,而成功就是能夠化解不同的麻煩。很多人一遇到麻煩就喪氣了,覺得心煩,這樣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增加了更多的麻煩。但如果把力量和心力放在如何化解麻煩、解決問題上面,事情看起來就不會那麼麻煩了,同時,那些找你麻煩的人反而成了你的恩人,你是不是應該感謝他呢?重點不是說麻煩從世界上消失了,或者麻煩不是麻煩了,麻煩還是麻煩,但重點是,調整你的心態,轉化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以分享的心回報大衆,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
4. 分享的意義
接下來要講的就是第叁個,“以分享的心回報大衆”,這也就是培養一種心態。有一顆分享的心,整個人生都會有所不同。佛教認爲,分享是最能對治自私心的,也是幸福之根本所在。人類文明,在分享中誕生;和諧,在分享中産生;快樂,在分享中加倍;痛苦,在分享中減輕;仇恨,在分享中融化;人際資源,在分享中整合;生命資源,在分享中得到善用;潛能,在分享中激發;命運,在分享中改變。最後,要“以分享的心回報大衆”。
4.4.1 分享對治自私心
以分享來對治人的私心,是修行學佛的開始。你有沒有私心,我們看一下這則故事。
有一天,閻羅王正在分發小鬼們投胎做人的去處。猴子看見了,也求閻羅王讓它投胎做人。閻羅王說:“你全身毛茸茸,怎麼去做人呢?”猴子說:“把我的毛拔光,不就成了?”閻羅王拗不過猴子,只好答應。當閻羅王爲猴子拔除第一根毛時,它便痛得一溜煙跑掉了。閻羅王歎道:“連一根毛也舍不得,怎麼有資格做人?”
那猴子,連拔一根毛都不肯,這難道不是私心嗎?佛教常常用“八識”來解釋人私心産生的根源,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相當于傻瓜照像機,它只接收從外面傳來的資料,只收集信息。第六識“了別識”相當于電腦的CPU(中央處理器),它負責處理和分析前五識所攝取的資料。第七識“末那識”,執著于我爲實有,凡事以自己的利益爲出發點做分析判斷: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呢?對我有好處的我就說好,對我不好的我就說壞。這些信息傳到第八識“阿賴耶識”,像一個倉庫一樣,將所有的事情都儲存起來,以後會調出來用。那人的煩惱從哪裏來呢?就是第七末那識,以我的利益爲中心思考問題,爲保護自身的利益、權力、名譽等而展開一…
《生活在分享的世界裏(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