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的活動。大家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冤枉的,認爲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了,不可能很自私。不服氣,對嗎?
有這樣一個典故。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
曰:“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
任人有又問:“色與禮孰重﹖”曰:“禮重。”
“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我想大家都是讀書人,肯定都講禮。那麼我想問大家同樣的問題:“講禮沒飯吃,會餓死;不講禮去搶才有飯吃。那你搶還是不搶?”
營員:搶。
淨因法師:所以這些都是圍繞“我”來說,執著于“我”而生出私心。一旦有了“我”,所有的麻煩都會産生出來。佛教常常以水爲例,人的思想本來很清純,如同水一樣。一旦純淨的水受到汙染了,我們就看不到它的本色了。如果把一粒普通的石子放于純淨的水中,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它的本來面目——仍是一粒普通的石子。但是當純淨的水被汙染了,它的顔色就變了,你看不到它的本來面目。如果把石頭放到墨水的裏面,我們根本就無法看到石子。同樣,如果一個人太貪了,人家就會說這人的心都黑了。所以佛教講,淨心如同淨水。怎樣淨心呢?學會分享,逐漸的抛開自己的私心。
在古代分享是一種美德,大家都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大家都只是口中說說,真的有人能做到嗎?假的。我國計劃生育已實施二十多年,在座大多數也都是獨生子女。在這樣的家庭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一個小孩身上,他(她)自然或多或少地形成以自我爲中心的慣性思維,這也是情理之中的,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人。更不懂得分享,沒有一點團隊精神和整體思維的習慣。這樣的人,公司在招聘員工的時候都會盡量避開,因爲他們不能很好地融入一個整體,反而帶來無盡的麻煩。
當今社會,人們的私心特別重。在自私心態驅使之下,于己有利的東西,便千方百計去獲得,貪心生起;一心只想獲得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考慮後果,癡心生起;將一切不利于我者,皆視爲敵對的一面,嗔恨心生起;有權有勢,自命不凡,傲慢心生起;過度地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而時時提防他人,多疑心生起;不知反省自我,推卸責任之心生起;當別人比自己強時,妒嫉心産生。在極端自私的心態驅使之下,爲了爭名奪利,人們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爾虞我詐,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響周圍的人,引起家庭、公司、社會間的種種糾紛與沖突,使得一個大好的人間到處充滿了險惡、紛爭和不平,使得身處其中的人煩惱重重、痛苦不堪。故私心起,痛苦生。所以一定要學會感恩,學會分享。人家照顧你、關心你不是天經地義的。人與人都是相互的,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你如何對人,人如何對你。
4.4.2 人類文明,在分享中誕生
人類的文明,是幾千年的積累和沈澱。但爲什麼一個地球就只有人類建立起了如此燦爛的文化呢?爲什麼動物就沒有?很多人說是勞動工具的使用,這不完全對。有些動物(大猩猩)不但可以直立行走,而且也能使用簡單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動物(如海豚、大象或狗等)都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還有不少動物(如螞蟻、蜜蜂等)社會性極強。應該承認,一些動物在某些方面並不比人差。那麼,人和動物根本的區別在哪兒?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現代人的基因與叁萬五千年前石器時代的人的基因並沒有多大變化,使兩者發生質的變化的關鍵原因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之上的人類文明。所以我認爲,人類的文明是在分享中産生的。據考察顯示,古代一個村莊幾百人,會定期到另外一個村莊去聚會,總結分享各種經驗,包括勞動的經驗、預防災難的經驗等等。因爲要分享,語音就慢慢地發展起來,語音總結、傳播了他們生存的經驗,逐步又演變出用圖形和文字記錄下來,這就是語言和文字的起源。借助于語言文字,人類的生存經驗代代相傳,不斷積累,最終形成輝煌的人類文明。可見,分享使人類文明得以進化,也使得人類徹底的從動物大家庭中分離出來,成爲萬物之靈。
4.4.3 和諧,在分享中産生
在一個團體裏面,如果你要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又要使這個團隊朝著同樣的方向發展,大家都能夠和諧共處,需要什麼呢?需要分享。
“石頭湯”是歐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流傳著不同的版本。在與佛教有關的版本中,講述叁個雲遊四方的和尚,一天路過一個村莊化緣。那個村莊曾經飽受饑荒、洪水和戰爭,所以人都很冷漠,互不關心,甚至還懷疑自己的鄰居。和尚去到後,村民們都躲進家中窺視,沒有一個人出來迎接。望著空無一人的村莊,饑腸辘辘的和尚終于被逼出了一個絕招。他們歡歡喜喜找來叁塊石頭,仔細清洗後放入一口大鍋內,架起一堆柴火,開始煮這叁塊石頭。所有村民都感到困惑,最後,一個小女孩終于忍不住了,走出家門好奇地問:“你們煮石頭幹什麼
”叁個和尚很認真地答道:“我們打算煮一鍋香美的石頭湯。當然若再加一點鹽和胡椒什麼的,那味道就更不同了。”小女孩立即回家拿來他們想要的東西。出家人嘗了一下石頭湯後,自言自語地說:
“要是再加一點胡蘿蔔、卷心菜、土豆、香菇……那會更好。”奇特的石頭湯引來村民們的好奇與注意,他們不自覺地拿出家裏有的東西,加入湯鍋中,石頭湯變得愈來愈香,愈來愈美味了……一鍋神奇的石頭湯終于煮成了!村民們與叁個和尚一起品嘗著奇美無比的石頭湯,心中生起一種從未有過的愉悅。
你想啊,這麼多東西放在湯裏,這湯能不美味嗎?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東西拿來給大家分享,叁個和尚才能巧妙地把叁個石頭煮成一鍋美味的湯。這就是心的力量。世界上萬事萬物的條件本來就在宇宙中間,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方法,把各種關聯條件組合到一起,從無到有,做出有意義的事情,這才是判斷一個人聰明才智的試金石。
4.4.4 快樂,在分享中加倍
如果你懂得分享,你的快樂將會加倍。有個故事很有意思,一位猶太教的長老,酷愛打高爾夫球。在一個安息日,他心癢癢的很想去揮幾杆,但猶太教規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須休息,什麼事都不能做。這位長老終于忍不住,決定偷偷去高爾夫球場,想著打九個洞就好了。安息日,球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因此長老不怕有人知道他違反規定。當長老在打第二洞時,卻被天使發現了,天使生氣地到上帝面前告狀,說某某長老不守教義,居然在安息日出門打高爾夫球。上帝聽了,就跟天使說,會好好懲罰這個長老。第叁洞開始,長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績,幾乎是一杆進洞。長老興奮莫名,到打第七洞時,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懲罰長老嗎?爲何還不見有懲罰?”上帝說:“我已經在懲罰他了。”直到打完第九個洞,長老都是一杆進洞。因爲太神乎其技了,于是長老決定再打九個洞。天使又去找上帝說:“到底懲罰在那裏?”上帝只是笑而不答。打完十八洞,成績比世界上任何一位高爾夫球手都優秀,把長老樂壞了。天使很生氣地問上帝:“這就是你對長老的懲罰嗎?”上帝說:“正是。你想想,他有這麼驚人的成績以及興奮的心情,卻不能跟任何人說,這不是最好的懲罰嗎?”
生活需要伴侶,快樂和痛苦都需要有人分享。沒有人分享的人生,面對的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一種懲罰。
4.4.5 痛苦,在分享中減輕
在各大乘經典中,幫助佛陀教化衆生的菩薩極多,靈鹫山法華會上就出現了八萬多位,重要的也有十八位,其中有四位在世界各地極爲流行,觀世音菩薩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民衆中間,也許有人不信仰釋迦牟尼佛,但對觀世音菩薩卻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就是觀音信仰普遍性的最好寫照。爲什麼信觀音的人如此之多
答案就是:分享的力量。觀世音菩薩總是尋聲救苦,即分享別人的痛苦。哪裏有人需要傾聽、幫助,觀音就會出現。當人們有痛苦的時候,即使是一個耐心的傾聽,也一樣可以減輕人們的痛苦。
禅師有一位弟子,出家前被人誤解,遭人譏笑與欺淩,心中痛苦不堪。出家後,生性好強的他,一直不願舊事重提,但過去留下的心靈創傷,一直折磨著他,令他活得很辛苦。禅師看在眼中,急在心上,一直在尋找機會幫助這位可憐的弟子。
一天,禅師讓這位弟子倒一杯水,然後再在杯中放入一把鹽,攪拌後,便叫這位弟子喝下去。這位弟子心知不妙,但還是依禅師的吩咐,小心翼翼地嘗了一口。
禅師問:“味道如何?”
這位弟子呲牙咧嘴地吐出了口中苦不堪言的鹽水,只吐出一個字:“苦!”
禅師說:“請把這水倒進湖中。”
弟子將這杯鹽水倒入湖中後,仍是一臉茫然。禅師便叫這位弟子再從湖中舀一杯水嘗一嘗。弟子一嘗,喜形于色,由衷地發出 “很新鮮”叁個字。
禅師又問:“你嘗到鹹味了嗎?”
弟子答道:“沒有。”
鹽,其實一點沒有少,只是稀釋到一定程度,喝起來就不再覺得苦了。同理,當一個人有痛苦時,不願與他人“分享”,或有苦無處訴,只能把自己的痛苦藏在心中,痛苦便會像濃縮的鹽一樣,又鹹又苦;反之,一個人有痛苦時,若能學會與別人“分享”,又有人心甘情願地傾聽,痛苦便在“分享”中得到減輕。這就像一包鹽一樣,直接放入嘴中肯定苦不堪言,但如果每次在菜中只加入少許,立刻就能做出美味的菜肴。把自己痛苦放在心裏,也像濃縮的鹽一樣,又鹹又苦。所以我希望你們有痛苦的時候,講出來和人分享。
4.4.6 仇恨,在分享中融化
不僅是痛苦,仇恨也會在與人分享的時候融化掉。有時候,我們總是由于種種誤會和不理解,同人結下冤仇,但只要透過分享,也可以化幹戈爲玉帛。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叁大男高音,多明哥、卡列拉斯、帕瓦羅蒂,其中多明哥和卡列拉斯,兩人都是西班牙人,但同行是冤家,又因爲政治觀點不…
《生活在分享的世界裏(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