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在分享的世界裏(淨因法師)

  生活在分享的世界裏

  淨因法師

  (2007年7月22日上午于文殊閣)

  

  現代社會,急速發展,人們都很忙,很難有心情,有時間去溝通,人與人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漠,所以每天都有很多的悲劇上演。但實際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多的溝通。所以,今天的講座我們講“生活在分享的世界裏”。

  這裏的“分享”,不單指財富的分享,在佛教看來,更重要的是分享的心態。依據佛教的觀點,一個人分享所獲得的功德的大小,跟捐出財物的多少沒有直接關系,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你的起心動念。今天,我們將從四個方面來闡述。

  首先,人生最基本的追求是什麼?第二,滿足了這些人生基本追求之後,就能確保幸福嗎?第叁,一個人成功、幸福關鍵的是什麼?第四,分享的意義。

  1.、 人生最基本的追求是什麼?

  我想問在座的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中,讓你選一樣東西,你會選什麼,也就是說你認爲哪一樣東西最重要?

  營員一:快樂!

  淨因法師:真的是快樂嗎?對于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第一件事情是找工作。但是工作不是目的,目的是掙錢養活自己,以及隨之而來的結婚、買房子、成家立業,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想靠自己的努力掙錢,過更好的生活。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富有了,像比爾

  蓋茨一樣,這個時候你還渴望什麼呢?還請這位同學講。

  營員一:還是快樂!

  營員二:我覺得是健康!

  淨因法師:其實,人追求財富僅僅是爲了財富嗎?不是,他還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也就是美名。假設現在,你既富且貴,你還求什麼?

  營員叁:我覺得是幫助別人。

  淨因法師:我發現大家的境界總能超前一步。在我看來應該是健康。有的人往往什麼都得到了,卻突然沒了命。命都沒了,財富和名譽又有何用?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不拼搏不能成功,但能者多勞,事業愈成功,你的機會就愈多;機會愈多,就愈忙碌……最後呢,當你事業最高峰的時候,健康沒有了,還積攢下一些危及性命的疾病。無數的“能者”每天都在拼命地工作,過勞死的報道屢見不鮮。“全國每年至少有百萬人“過勞死”。”(《瞭望東方周刊》2006.07);“70%的知識分子瀕臨“過勞死”。”(《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3》2006);“在近五年內,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有一百叁十五位教授死亡,他們的平均年齡爲五十叁點叁歲。”(《北京晨報》);“中國知識分子平均年齡爲五十八點五歲,而北京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從十年前的五十八至五十九歲降到調查時的五十叁至五十四歲”(《中國法製晚報》2006.07.14)……這些精英都是在“拼搏”中成功,在“搏命”中喪生。因此,健康、長壽對于每一個人也同樣重要。

  設想你既富且貴,又健康長壽,這時候你還需要什麼?

  營員四:要感情,真心的。

  淨因法師:我想我問錯人了,這個問題應該問年長的人。我個人認爲,生命總有完結的一天,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財富、美名、健康都會隨風而來,隨風漂去,沒有了。如果說“人死如燈滅”,是不是太殘忍了。如果一個人真的老了,給他一個美好的寄托,一個“騎鶴下揚州”的美夢,保持住現世的幸福。因此,他會如此祝願:願我死後生天享福。

  2.滿足人生最基本的追求,就能確保幸福嗎?

  以上四種人生的基本需求滿足以後,就一定能永保幸福嗎

  譬如說,一個人有了錢就能心滿意足了?美國有個幸福指數的調查,“Income & Happiness in the USA”一條線是GDP——衡量社會財富的多少,另一條線是度量快樂的感覺。我們可以看到,在一段時間內,快樂和財富的增長基本是對應的,財富增長的同時幸福感也在增長;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變化就出現了,財富的增長與人們開心的程度並不一定成正比。

  中國《人民日報》2006年也有一篇文章,名爲《“幸福指數”引起了政府重視》。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顯示:72.7%的城鄉居民感覺生活幸福,比上年(2005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另一項調查表明,中國人的幸福感在過去十年中,先升後降。和美國人一樣,與經濟發展的曲線並不同步。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發展了,物質生活提高了,但人們的幸福感覺反而下降了。因此,財富確實能帶給人幸福感,但是達到一定程度時,財富不但不能給人帶來幸福,還有可能破壞人的幸福感。

  另外一項調查試圖比較愛情跟金錢,究竟哪一個能給人帶來更多的快樂。調查結果非常有意思,重感情的人比重金錢的人,更容易快樂。另外一個調查,就以婚姻爲分水嶺,調查人們的幸福感,統計結果很有意思:剛開始,結婚前叁四年,幸福的感覺朦朦胧胧,沒有太大變化。到結婚前兩年,談戀愛時由朦朦胧胧開始,幸福感開始一路攀升攀升,到結婚的時候幸福感達到最高點,之後,幸福感覺又開始下降,而且還降得不少。

  另外一個調查更離奇,人們通常認爲,突然失去丈夫的寡婦是最不快樂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的幸福感也逐步趨向正常。

  3. 一個人成功、幸福的關鍵是什麼?

  那麼快樂到底是什麼呢?

  營員一:快樂是一種感受到的幸福,快樂可以影響別人。

  營員五:快樂是一種滿足感。

  淨因法師:對,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跟你占有的財富、資源的多少沒有太大關系,它確確實實是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與人的思維方式、態度息息相關,這也就是佛教裏強調的——心的力量。

  我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六祖慧能“風動幡動”的故事。一天,六祖慧能在法性寺聽經。中間休息時,一位僧人看到院內風吹幡動,便說是幡在動,另一位僧人反駁說是風動才有幡動。二人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此時六祖慧能就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這個公案大家都熟悉。但爲什麼六祖慧能的“心動”比風動、幡動要高呢?要理解這一公案,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佛教的核心——緣起法。“緣起”就是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憑空産生,而是由種種條件——也就是佛教講的“因緣”——按照一定的規律、關系組合而成。因爲事物是由各種因緣所生,受各種各樣的條件限製,因此沒有一件事物是獨立的,是不需要依賴其他條件的,因此佛教講,事物都是“空”的,“空”不是說沒有,而是說隨著條件變化,事物也相應做作出改變,所以事物沒有一個獨立不變的自性,或者通俗講的“本性”、“本體”或者“本質”。我們剛才討論的幸福,也是由種種條件組合而成的,換句話說,幸福不是真的,你們也不是真的,同意嗎?

  營員:是不真實的,是虛幻的。

  淨因法師:謝謝你呵。世界上其實沒有完全客觀的東西,很多標准定義都還是帶有主觀的成分。事物並不一定像我們認爲的那樣真實不虛。比如說美女,美女一定是美女嗎?美女是客觀的、不變的、絕對的,是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在任何場合下,任何人的眼中,美女都應該是美女才對。

  舉個例子,唐朝的時候,因爲國運昌盛,人們都以肥爲美,那個時期的仕女圖,也都臉型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健壯,都要展示出盛唐之下的華貴之美。那麼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想起來應該不會太瘦吧?那麼如果把她放到現代來,大家還會覺得她是美女嗎?我想不一定,現在都是“骨感”美女。

  下面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女是客觀的,蚊子也看她是美女才對呀,在蚊子的眼中,她是美女嗎?其實,在蚊子的眼裏,美女就是一片面包。因爲蚊子會吸她的血,對不對?因此所謂的美女也是相對的,只在某一群人,某一個時間範圍內被大家所公認。那麼爲什麼我們大家對美的標准不同呢?答案就是緣起法。世間的萬事萬物都不是憑空産生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而成的。以蓮花爲例,要長出一朵蓮花,首先要有蓮花的種子,這是它的主因;還有就是助緣,陽光、空氣、水、泥土、肥料等等,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因、緣。除了因緣之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是這些因緣間的相互關系。同樣如此,對于人來說,我們感覺、感受的生起也需要叁個條件:根、境、識。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境,簡單說就是外境,人們的感官思維、感覺的對象;最後就是産生的感覺,喜歡、不喜歡、無所謂等等。注意,這種所謂的好與不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再以蛋糕爲例,蛋糕是好還是不好?通常來講,蛋糕都味道很好,大家都喜歡。但是,有的女生會說,蛋糕含有很多的脂肪,卡路裏很高,吃了很容易長胖,胖了就不好看了,所以她們把蛋糕像敵人一樣看待,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蛋糕,不好!

  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那還有沒有一個客觀的標准?沒有了。實際上我們認爲的客觀、公正,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因此前面的公案六祖所講,並不是否定了風動、幡動,而是說風動、幡動一定要由你的心來感知,所以風動、幡動之前,一定要心動。再打個比方,如果有一個人罵我,我有叁種方法可以讓自己高興。哪叁種呢?第一種,讓自己根本聽不見,絕緣。我剛到香港聽不懂粵語,很多人在我面前說我不好,我都笑眯眯的,一些信徒看到就說,師父你真了不起,我說,我一句也聽不懂,自然不會發火,因爲它們對我不起作用啊!第二個方法,他罵我,我怎麼樣可以擺脫掉呢?不見他,不聽他的電話,或者幹脆把他頭砍了,他就再也不能罵了,但事實上可能嗎?當然不可能。因此佛教講,還有第叁種方法,這也是唯一可行的、你自己能控製的。通常佛教講的“修行”修的是什麼?修行的意義在于“修心”,因爲歸根到底,都是你的心在反映外界的事物,如何反映這些事物,就決定了我們到底是快樂還是不快樂。

  佛教裏特別強調的是什麼呢?修行就是修一種健康向上的思維方式,而它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關鍵。所以人常說…

《生活在分享的世界裏(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