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是在因位就開始轉,在凡夫開始修行的因位上轉,很漫長的。而且是先六後七,這個次序不能錯,六祖大師沒說“七六”,而是說“六七”,這很明確。所以禅宗修行仍是從第六意識下手,由 “有心意識”修到“離心意識”。天臺宗的人講修止觀,也只有現前當下一念來下手用工夫的,不需要刻意找我執的源頭,一找源頭就頭上安頭了,你去找的本身就是我執。所以天臺宗跟禅宗的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唯識宗人當然也懂,修行是從第六意識現前一念當下一念開始用功,種種不同的法門,或參禅或念佛或修觀,都是用來先淨化第六意識,然後逐漸入至于第七意根,最後到果位的時候才同時轉前五識和第八識。六祖大師的講法是完全符合唯識學的,一般不學唯識學的人是搞不清這個次位的。
唯識學將修行次第分爲五個階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行位、究竟位,這是唯識學的專用名詞。一般來講,通達位就是見道開悟,開悟要通達佛法、通達空性、通達無我性。之前是要經過資糧准備的功夫,再經過加功修行的專注的用功,這裏面都是有很詳細的內容,才能達到通達位而見道開悟。開悟是分水嶺,開悟前是因位,開悟後才慢慢進到果位。真正完全到了成佛的究竟位,才不需要學東西了,沒有東西好學了,這是無學道。叁德圓滿不需要學了,煩惱斷盡就不需要修了,所以到了究竟位時才是真正的果位。因此,開悟是分水嶺,開悟後就向果位靠攏了。但開悟見道只不過是一刹那,唯識宗講見道是一彈指,一個彈指的聲音就有六十個刹那,你看刹那是多麼快,一彈指有六十個刹那,開悟就在第一個刹那間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然後第二個刹那以後他自己回憶開悟時的境界,按苦集滅道四谛而分十六種心理狀態來體驗悟境。見道的第一刹那就是根本智,第二個刹那以後才是進入後得智,一直到成佛,是很漫長的。按照華嚴宗定的成佛之道次第,初發心者須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都是資糧道、加行道,分水嶺的見道是一刹那而已,修道則是很漫長的十地,真正成佛了,究竟解脫了才是無學道,一共有五十叁個階位。唯識宗的五位是分因果的,以見道爲分水嶺,前面是因,後面是果,所以“五八六七果因轉”,就是說前五識和第八識的完全淨化是果位上事,因位上全在六七兩識用功,而且是在第六識現前一念下手用功。
“但用名言無實性”,上來講了那麼一大堆東西,都是名言而已,都是理論概念,都無實性。爲什麼呢?這些東西的轉換過程,全都是沒有真實的性質,你不能在上面再生實執。唯識宗就用麻繩蛇來譬喻叁種性: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當你在黑夜走路的時候,突然踩到一條蛇,北方可能很少有蛇,南方馬來西亞的蛇非常多,一踩到蛇會嚇你一跳,害怕蛇會咬你一口,再定睛一看,原來是一條大繩子,它很像蛇而已,再看清楚這繩子還是麻做的。修行者的淨化過程,就用麻繩蛇作譬喻,踩到麻繩當成蛇是一個層次,看清楚是繩非蛇又一個層次,看清楚這個繩子不是橡膠繩、不是鋼繩,而是麻繩則又是一個層次。凡夫整天在踩蛇的境界,把麻繩當蛇的時候是“遍計執性”的境界,完全自我,是有漏的、汙染的、錯誤的心理作用。你慢慢了解它是繩子不是蛇,那是經過修行的“依他起性”境界,一步步了解到你內心的波動雖有汙染的一面,但也有清淨的一面,要想辦法去發揮它的清淨功能。認清楚這個繩子是麻做的,它的本質是麻的,不是塑膠的,這就是“圓成實性”的境界。我們在依他起境界的時候,就不要再掉進遍計執境界,明明是繩子你不要當成是蛇了。學佛後要有善惡定位,不要讓善湮沒掉,不要讓惡繼續增長。從定位上開始慢慢一路往純善全善上面去做,就是“依他性”境界,不要再回到那個“遍計執”境界。修行所去掉的是什麼呢?去掉的是概念上的名言習氣,轉化就是一個心理活動,一念清淨或者一念汙染,你的心力是可以掌握的。在掌握的過程是沒有真實的一個本質,空性啊!無我性啊!
“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那伽定就是大定。當你由汙染轉向清淨的時候,能當下在凡情了無分別,如是體會,不要再去汙染它。也就是說,你不要去管它開悟是什麼,只要功夫做到了就水到渠成,順其自然就到了。一去研究它就掉入凡情,又進入凡夫的心識境界,永遠見不到聖人境界了。凡夫的心識在轉變的過程,能夠不留凡情,行住坐臥、語默動靜,整天都在定慧等持的狀態裏生活,這就是安詳和諧的內心狀態。保任這個心,這就是四智的境界。這是六祖大師對唯識學轉識成智機理所給予的八句話,非常扼要,詳細討論是可以寫成一本書的。
最後總結一下,唯識學裏有一首講五位百法的偈子: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種不相應,六個無爲成百法。”
唯識學把世界萬法內內外外分成一百個法,色法有十一個,心法有八個,還有五十一個是心所法,再有二十四個不相應,時間、方位就是包括在裏面的,都是跟心有關系的,還有六個是無爲法,一共是一百個,這裏就不做詳細介紹了。剛才講的八識,就是八個心法,八識就是心王,心王跟五十一個心所的心理狀態交錯,才産生所謂的人生。五十一個心所是什麼呢?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六煩惱、二十隨煩惱、四不定。現在只講第一組的五遍行,什麼是五遍行呢?這是五種心理狀態,你只要起心動念,做任何思維,這五樣都會一起來,每一個場合都有這五樣東西存在:作意、觸、受、想、思。有些宗派的排法是把觸排先,觸、作意、受、想、思,但按照唯識宗的講法是先排作意的,這是有它的道理。作意就是警覺,觸就是接觸,受就是領納,想就是取境,思就是造作。當一個人起心動念的一刹那,由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塵刺激內心要生起第六意識心念的時候,一定先有作意的第一念警覺,突然間意識到有一個人往那裏一站,那就是作意。你再順著這個境界想要接觸它,六根六塵六識相觸産生功能,那就是觸。咦,這個人是我的仇家!糟糕了,心裏面有波動,那就是受。然後馬上回憶過去,他見到我會揍我一頓,馬上有慘痛的教訓,那就是想。最後接著會想跑,由內心的波動而産生行動或者産生語言,那就是思。這五個程序,只要是心識正常的人,你只須把思維活動放慢一點點,太快是看不到的,都是有這五個心理過程:作意、觸、受、想、思。
唯識宗修行法門的下手處,就是讓你知道心裏波動有這五個層次。先起心動念,順著這個念頭去看到一樣東西,這東西是有善有惡有舍(非善非惡),感受的印象中有慘痛教訓,你可能就會發動你的行爲,思不是單指思考,思有兩種,內心的心理波動是內在的思,由思發出的語言和行爲也是思,能推動你去講什麼話做什麼行爲,這也是思。我們每一個人想做一件事情,心念都經過這五個層次:作意、觸、受、想、思。唯識宗進一步提示你,最好在作意的時候馬上淨化,那是最高。人不可能不作意,眼睛一張開看東西就不可能不作意,一定會見到,這一見我先不汙染它,看到就是看到。第二步在觸的時候還可以挽救,再不行在受的時候還可以壓製一下子,到了想就來不及了,已經太粗了,如果已粗到了思,語言行爲都出來了,要罵人打人,那就不行了。所以,唯識宗五遍行的機理,是盡量做到在作意、在觸、在受的時候,能夠掌握到這個心念,要操控我們內心。
回到禅宗來講,你一念之差就會做錯事,也是一念之差就是做好事。所以還是老和尚的一句話“把握當下”最受用。每一個人的當下,細分它很複雜,有百法。講到轉識成智就是這麼繁,也可以丟掉,就是那麼簡單的一句話,起心動念乃是當下,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舌頭嘗到、身體碰到、心裏想到,一定要好好掌握,所謂“善用其心”而已。講了半天啰哩啰嗦,就是要你能觀照當下一念的心。觀照不好,什麼都不用講了,轉識成智也只是理論上講,講得簡單,但做起來非常漫長。如何把握當下?一切從心開始,才是真正關鍵之處。
“夏日炎炎把扇搖,冬來倚炭滿爐燒,若能于此全知曉,曠劫無明當下消。”
爲了配個對,之前我翻了書,在《指月錄》中找到了這一首偈子,是南宋時四川一位景福順禅師的偈子:“夏日炎炎把扇搖,冬來倚炭滿爐燒”,這是講外在的境界冷熱,心如何安住在冷熱的境界中呢?如何把握當下呢?“若能于此全知曉”,你能夠看破它、洞悉它,“曠劫無明當下消”,這就很簡單了。
我本人很慚愧,沒有辦法講得好,給大和尚倒了架子。這是自己在香港學唯識的一些心得,給大家分享,很多的內容,很多老和尚的理念,因爲時間的關系,沒法把它講全,自己也還在學習、還在消化,希望我們的叁藏法師淨因長老,接著做更多更深入的開示。
謝謝大家!
《轉識成智,一切從心開始(素聞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