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先记下来,回去再找书,请教法师或其他渠道去找答案。
前面六识我们已讲过,第七末那识是什么?就是意根,意念的根。刚才讲眼有眼根鼻有鼻根,眼睛的视觉功能是通过眼球这个器官的神经系统,才能了别外面的色尘境界。意也是一样,意念的思维也有一个根、有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就叫意根。第七末那识意根的作用状态是什么呢?恒审思量就是它的状态,它从无始以来到尽未来际都不会停的,一直都在活动、活动、活动,在思量、思量、思量。而且还是完全用自己的角度来看东西,我思、我见、我爱、我慢,凡是看到什么、听见什么,由六根传送进来的资讯到了它手上,全部都看成是我的,因而产生种种痴见爱慢的我执。
第八阿赖耶识,古代常用货仓、仓库作譬喻,今天我们可以用电脑的整个记忆体来譬喻它。记忆体本身没有善恶,也没有我执,但是被第七识当成是我了,当成主人公,认错人了,就出问题。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就是含藏种子的地方,它分能藏、所藏、执藏。藏些什么呢?它里面藏着善恶的种子,好的因素和坏的因素都有,它是一个电脑记忆体,什么东西都可以放进去,这就是我们的心理作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种子,因为被第七末那识执着当成我了,就生起了种种的我执。第八阿赖耶识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异熟识。所谓异时而熟、变异而熟、异类而熟,因为果报的成熟,一定是异时、异类、变异的成熟。今天的我跟明天的我是不一样的,是生灭不断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现在就不作详讲了。
阿赖耶识里面包含了些什么呢
共有三种:根身、器界、种子。所以你问阿赖耶识有多大呢?你说它在大脑里面某一个角落那就错了。阿赖耶识在凡夫位来讲就已包含整个世界,一切唯心造就是这样定位的。阿赖耶识那是污染的,里面有无量的善恶的种子,有根身,有器界,有我们六根构成的身体,还有外面好像器皿一样的整体世界。其实大家都有共同的一个阿赖耶识,把它转化、净化了就是法界。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有两种:一种是名言种子,一种是业种子。心理的功能就是名言种子。它能够生起种种波浪,那就是你心灵力量。这种力量是静态还没有发动,当它发动的时候,是通过身口意三业发动的,由意业发动到身口上,那就是作善作恶的动力。总之种子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都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面,这是我们心里面的东西。所以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当一个种子起现行,就好像在一个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生起了阵阵涟漪。又比如你听到一句话、看到一个事物、闻到一个味道、碰到一个东西,心里总会生起了一种感受,这感受可能是坏可能是好,这就是起了现行。我再举一个例子,听见一句很不好听的话的时候,哇,你这样讲我!心里马上生起了一个波动的现行。这个现行又熏回到内心去,又种了一棵种子在里面,一个循环接一个循环。种子发芽起来,不好的感受马上又生起,这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交替而成为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以上是讲凡夫的境界。每个人从成长到老死,不管是事业上,还是学业上,一生都在持续着这样的心理活动而已。
圣者净化过程又是些什么机理呢?唯识宗把智慧分成四种。很多宗派的分法有不同,三论宗是分三种:三智。禅宗是不分的。好比有一块烧饼,唯识宗把它切成四块来分开研究,禅宗则是不分,就给你一块饼。我们先讲唯识宗分的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把四智统合在一起不分的时候,整体就叫它法界体性智。藏传佛教是重视用五智唯识学,在中国汉传则只讲四智,第五法界体性智不需要讲,因为你只要把前面的四智都呈现了,法界体性智也就会显现出来,就不需要再讲。什么是法界体性智呢?就是常讲的空性、无我性,它是理体,清净的理体,一个内心完全清净的境界。由这个净化的境界如果你要去分它的话,就是四种智。是它的德用,很好很纯的功用。
根据《六祖坛经》的“机缘品”里面,六祖慧能大师有这么几句话扼要地讲转识成智,这虽是禅宗的人所讲的,但却完全没违背唯识宗的讲法。在六祖大师之前,唯识学早已经由玄奘大师传到中国了。所以华南广东一带的学唯识之风已开,当时向六祖参学的人就有学唯识的,他们有的人搞不清楚转识成智是怎么回事,就以这个很大的课题去问六祖。一般人去问一位法师,不管是学经的经师,或是学论的论师,一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把这个转识成智就讲得清楚,我讲了这么几十分钟了还是讲不清楚,大家听得还是一片混乱。但是六祖只用这么几句话就回答了他,而令这个学人心服口服。因为我们夏令营是用生活禅的宗旨为指导思想的,所以我们就要看看这首颂是说些什么?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为什么说“大圆镜智性清净”呢?刚才已讲把八识分成四组就是要对应四智。大圆镜智是对应第八阿赖耶识的,污染的心识叫阿赖耶识,当它经过修行净化以后是为心智,它就不能再叫阿赖耶识,就叫大圆镜智。几时才能把第八阿赖耶识转化成为清净的大圆镜智呢?是在成佛的时候,当你成就佛果的一刹那,才能完全真正舍去一切有漏生死的烦恼法,呈现出与清净平等的法界空性、无我性相应的境界。之前的证悟虽已是相应,但还不是完全是清净,成佛才是完全性清净,大圆镜智的本性是清净法界性,是清净的空性,是清净的无我性,六祖大师非常高明地用性清净来概括这个境界。
“平等性智心无病”,心未显露叫性,显露了就叫心,污染的叫识,不污染的、经过净化的叫做智。心智是要回归到性里面去的。唯识宗的定义是比较严谨,平等性智就是摒弃第七末那识的我执,意根的我执。凡夫是永远从生到死都是跟我执的四种烦恼相应,所以讲你的心是有病的,把它转成清净平等的心智以后,你的心才没有病,心病除掉了平等性智自然现行,这是六祖大师给予的定义。把第七末那识的我执,这个我的那个我的,小乘的无我就是把这个我字勾掉,大乘就叫平等性。这个机理,我们讲来很容易,两句话就讲完了,做起功夫来可要几十年啊!搞不好要做几生啊!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就是无分别智。有分别的是识,无分别的是智,这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它是空一切分别的见。这个证悟境界常用“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来作譬喻,所有禅宗证悟的人语录中都有这个境界——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虚云老和尚的“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就是这个境界。首先是把第六意识粉碎了,“见”是举例而言,就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禅宗用的话,也就是唯识宗的六根、六尘、六识的作用,见是眼,闻是耳,觉就是鼻舌身三个的觉知、觉受、觉察,统在一个觉上,第四个的“知”就是第六意识。所以不管它分四个、分六个,其实都是在讲心理状态的这样东西。见就是眼睛看到一样东西的当下,当下看到东西,不要再加任何东西上去就是“见非功”,不需要再加什么功用,当下见到什么就是什么,就是这么一个境界。我们想要达到这个境界,先要通过文字般若,通过读经学论,然后起观照般若修行,修种种的禅观,才能证到这个实相般若的根本无分别智境界。证入时即有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这好比把房子打烂了拆掉了怎么办呢?还要重新建造,还要有后得智。就是因为房子不理想不圆满,所以把它打烂了重新再盖一座,你不要以为打烂它就没有事了,打烂仅仅是上半场的事而已,下半场更加漫长,重新规划重新建那是后得智的功用。打烂只需一刹那,不用一秒钟,放个炸弹在里面一炸就烂了,但是要盖一座庙就不是一秒钟能盖得起来,很漫长的,没有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种种因缘成就,是不能呈现出来的。后得智和根本智是有分别的,根本智就是无分别智,后得智则是下面第四句的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同圆镜”,为什么说它跟大圆镜智是同的呢?因为当第八阿赖耶识转成清净的大圆镜智的同时,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五识才能同时清净,才有妙用。清净了就是成所作智,才可用来成就种种事业,所以是后得智。
以上四句二十八个字分成四组,它的配法是:转眼耳鼻舌身识把它净化成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把它净化成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成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成为大圆镜智。这是讲识智的分配法,接下来再讲转的因果次第。
“五八六七果因转”,这句最重要。如果六祖大师不是过来人,他就不可能吃透佛法,就不可能讲出这句话來。因为这句话,我还记起一件事情,我在香港主编《内明》的时候,曾发生了一场小笔战。香港有某位法师写了一些关于唯识的书,他本人非学唯识,结果用唯识的名词,就犯了讲错话的毛病,唯识学定义很严谨,他讲错了。后来闽南佛学院一位教授看了他的书,就写文章驳斥,指名道姓地 在批评他。文章到我手上,为存厚道,就把姓名去掉而只留下法义争辩的地方刊登出来,结果法师的弟子意识到是针对他的师父了,最后还是笔战来了。他们就是讨论这个“五八六七”。某法师提出打七就是打第七识,把第七识打死了,就没有事了。他这样讲不是错,但那只是方便说,若按正统的唯识讲这说法是有毛病的。打第七不如打第八嘛,你把那个仓库粉碎不是更好吗?所以当时闽南佛学院教授就驳他,说他不懂唯识就不要用唯识的名词来说法,免得误导人家,还用了“误尽苍生”的贬词,这很严重的,后来我刊登时就把这四字给删去了。该法师的确没有好好读懂《六祖坛经》这句“五八六七果因转”。
前五识和第八阿赖耶识是在果位上同时转,即是成佛时才真正净化,才能把第八识和前面五识转成智。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
《转识成智,一切从心开始(素闻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