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先記下來,回去再找書,請教法師或其他渠道去找答案。
前面六識我們已講過,第七末那識是什麼?就是意根,意念的根。剛才講眼有眼根鼻有鼻根,眼睛的視覺功能是通過眼球這個器官的神經系統,才能了別外面的色塵境界。意也是一樣,意念的思維也有一個根、有一個工具,這個工具就叫意根。第七末那識意根的作用狀態是什麼呢?恒審思量就是它的狀態,它從無始以來到盡未來際都不會停的,一直都在活動、活動、活動,在思量、思量、思量。而且還是完全用自己的角度來看東西,我思、我見、我愛、我慢,凡是看到什麼、聽見什麼,由六根傳送進來的資訊到了它手上,全部都看成是我的,因而産生種種癡見愛慢的我執。
第八阿賴耶識,古代常用貨倉、倉庫作譬喻,今天我們可以用電腦的整個記憶體來譬喻它。記憶體本身沒有善惡,也沒有我執,但是被第七識當成是我了,當成主人公,認錯人了,就出問題。所以第八阿賴耶識就是含藏種子的地方,它分能藏、所藏、執藏。藏些什麼呢?它裏面藏著善惡的種子,好的因素和壞的因素都有,它是一個電腦記憶體,什麼東西都可以放進去,這就是我們的心理作用。第八阿賴耶識裏面有各種各樣的種子,因爲被第七末那識執著當成我了,就生起了種種的我執。第八阿賴耶識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異熟識。所謂異時而熟、變異而熟、異類而熟,因爲果報的成熟,一定是異時、異類、變異的成熟。今天的我跟明天的我是不一樣的,是生滅不斷的。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現在就不作詳講了。
阿賴耶識裏面包含了些什麼呢
共有叁種:根身、器界、種子。所以你問阿賴耶識有多大呢?你說它在大腦裏面某一個角落那就錯了。阿賴耶識在凡夫位來講就已包含整個世界,一切唯心造就是這樣定位的。阿賴耶識那是汙染的,裏面有無量的善惡的種子,有根身,有器界,有我們六根構成的身體,還有外面好像器皿一樣的整體世界。其實大家都有共同的一個阿賴耶識,把它轉化、淨化了就是法界。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有兩種:一種是名言種子,一種是業種子。心理的功能就是名言種子。它能夠生起種種波浪,那就是你心靈力量。這種力量是靜態還沒有發動,當它發動的時候,是通過身口意叁業發動的,由意業發動到身口上,那就是作善作惡的動力。總之種子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靜態,一個是動態。都含藏在阿賴耶識裏面,這是我們心裏面的東西。所以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當一個種子起現行,就好像在一個湖面上投下一塊石頭,生起了陣陣漣漪。又比如你聽到一句話、看到一個事物、聞到一個味道、碰到一個東西,心裏總會生起了一種感受,這感受可能是壞可能是好,這就是起了現行。我再舉一個例子,聽見一句很不好聽的話的時候,哇,你這樣講我!心裏馬上生起了一個波動的現行。這個現行又熏回到內心去,又種了一棵種子在裏面,一個循環接一個循環。種子發芽起來,不好的感受馬上又生起,這就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交替而成爲一種很複雜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以上是講凡夫的境界。每個人從成長到老死,不管是事業上,還是學業上,一生都在持續著這樣的心理活動而已。
聖者淨化過程又是些什麼機理呢?唯識宗把智慧分成四種。很多宗派的分法有不同,叁論宗是分叁種:叁智。禅宗是不分的。好比有一塊燒餅,唯識宗把它切成四塊來分開研究,禅宗則是不分,就給你一塊餅。我們先講唯識宗分的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把四智統合在一起不分的時候,整體就叫它法界體性智。藏傳佛教是重視用五智唯識學,在中國漢傳則只講四智,第五法界體性智不需要講,因爲你只要把前面的四智都呈現了,法界體性智也就會顯現出來,就不需要再講。什麼是法界體性智呢?就是常講的空性、無我性,它是理體,清淨的理體,一個內心完全清淨的境界。由這個淨化的境界如果你要去分它的話,就是四種智。是它的德用,很好很純的功用。
根據《六祖壇經》的“機緣品”裏面,六祖慧能大師有這麼幾句話扼要地講轉識成智,這雖是禅宗的人所講的,但卻完全沒違背唯識宗的講法。在六祖大師之前,唯識學早已經由玄奘大師傳到中國了。所以華南廣東一帶的學唯識之風已開,當時向六祖參學的人就有學唯識的,他們有的人搞不清楚轉識成智是怎麼回事,就以這個很大的課題去問六祖。一般人去問一位法師,不管是學經的經師,或是學論的論師,一定不是叁言兩語就能把這個轉識成智就講得清楚,我講了這麼幾十分鍾了還是講不清楚,大家聽得還是一片混亂。但是六祖只用這麼幾句話就回答了他,而令這個學人心服口服。因爲我們夏令營是用生活禅的宗旨爲指導思想的,所以我們就要看看這首頌是說些什麼?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爲什麼說“大圓鏡智性清淨”呢?剛才已講把八識分成四組就是要對應四智。大圓鏡智是對應第八阿賴耶識的,汙染的心識叫阿賴耶識,當它經過修行淨化以後是爲心智,它就不能再叫阿賴耶識,就叫大圓鏡智。幾時才能把第八阿賴耶識轉化成爲清淨的大圓鏡智呢?是在成佛的時候,當你成就佛果的一刹那,才能完全真正舍去一切有漏生死的煩惱法,呈現出與清淨平等的法界空性、無我性相應的境界。之前的證悟雖已是相應,但還不是完全是清淨,成佛才是完全性清淨,大圓鏡智的本性是清淨法界性,是清淨的空性,是清淨的無我性,六祖大師非常高明地用性清淨來概括這個境界。
“平等性智心無病”,心未顯露叫性,顯露了就叫心,汙染的叫識,不汙染的、經過淨化的叫做智。心智是要回歸到性裏面去的。唯識宗的定義是比較嚴謹,平等性智就是摒棄第七末那識的我執,意根的我執。凡夫是永遠從生到死都是跟我執的四種煩惱相應,所以講你的心是有病的,把它轉成清淨平等的心智以後,你的心才沒有病,心病除掉了平等性智自然現行,這是六祖大師給予的定義。把第七末那識的我執,這個我的那個我的,小乘的無我就是把這個我字勾掉,大乘就叫平等性。這個機理,我們講來很容易,兩句話就講完了,做起功夫來可要幾十年啊!搞不好要做幾生啊!
“妙觀察智見非功”,妙觀察智就是無分別智。有分別的是識,無分別的是智,這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它是空一切分別的見。這個證悟境界常用“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來作譬喻,所有禅宗證悟的人語錄中都有這個境界——虛空粉碎,大地平沈。虛雲老和尚的“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就是這個境界。首先是把第六意識粉碎了,“見”是舉例而言,就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禅宗用的話,也就是唯識宗的六根、六塵、六識的作用,見是眼,聞是耳,覺就是鼻舌身叁個的覺知、覺受、覺察,統在一個覺上,第四個的“知”就是第六意識。所以不管它分四個、分六個,其實都是在講心理狀態的這樣東西。見就是眼睛看到一樣東西的當下,當下看到東西,不要再加任何東西上去就是“見非功”,不需要再加什麼功用,當下見到什麼就是什麼,就是這麼一個境界。我們想要達到這個境界,先要通過文字般若,通過讀經學論,然後起觀照般若修行,修種種的禅觀,才能證到這個實相般若的根本無分別智境界。證入時即有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的境界。這好比把房子打爛了拆掉了怎麼辦呢?還要重新建造,還要有後得智。就是因爲房子不理想不圓滿,所以把它打爛了重新再蓋一座,你不要以爲打爛它就沒有事了,打爛僅僅是上半場的事而已,下半場更加漫長,重新規劃重新建那是後得智的功用。打爛只需一刹那,不用一秒鍾,放個炸彈在裏面一炸就爛了,但是要蓋一座廟就不是一秒鍾能蓋得起來,很漫長的,沒有叁年五年十年八年種種因緣成就,是不能呈現出來的。後得智和根本智是有分別的,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後得智則是下面第四句的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同圓鏡”,爲什麼說它跟大圓鏡智是同的呢?因爲當第八阿賴耶識轉成清淨的大圓鏡智的同時,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五識才能同時清淨,才有妙用。清淨了就是成所作智,才可用來成就種種事業,所以是後得智。
以上四句二十八個字分成四組,它的配法是:轉眼耳鼻舌身識把它淨化成爲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把它淨化成爲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成爲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成爲大圓鏡智。這是講識智的分配法,接下來再講轉的因果次第。
“五八六七果因轉”,這句最重要。如果六祖大師不是過來人,他就不可能吃透佛法,就不可能講出這句話來。因爲這句話,我還記起一件事情,我在香港主編《內明》的時候,曾發生了一場小筆戰。香港有某位法師寫了一些關于唯識的書,他本人非學唯識,結果用唯識的名詞,就犯了講錯話的毛病,唯識學定義很嚴謹,他講錯了。後來閩南佛學院一位教授看了他的書,就寫文章駁斥,指名道姓地 在批評他。文章到我手上,爲存厚道,就把姓名去掉而只留下法義爭辯的地方刊登出來,結果法師的弟子意識到是針對他的師父了,最後還是筆戰來了。他們就是討論這個“五八六七”。某法師提出打七就是打第七識,把第七識打死了,就沒有事了。他這樣講不是錯,但那只是方便說,若按正統的唯識講這說法是有毛病的。打第七不如打第八嘛,你把那個倉庫粉碎不是更好嗎?所以當時閩南佛學院教授就駁他,說他不懂唯識就不要用唯識的名詞來說法,免得誤導人家,還用了“誤盡蒼生”的貶詞,這很嚴重的,後來我刊登時就把這四字給刪去了。該法師的確沒有好好讀懂《六祖壇經》這句“五八六七果因轉”。
前五識和第八阿賴耶識是在果位上同時轉,即是成佛時才真正淨化,才能把第八識和前面五識轉成智。第六意識和第七末那…
《轉識成智,一切從心開始(素聞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