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时请教,就入灭尽定把时间缩短,好比冬眠一样。结果他定过头了,释迦牟尼佛都涅槃了一千年。他说:“哎呀,再入定去等下一位弥勒菩萨成佛吧!”他就马上要再次入定,当时玄奘就阻止他:“你不要再定了,万一你的时间调错又定过了怎么办呢?干脆这样,你不要再入定了,我现在到印度去求学弥勒菩萨的唯识教法,你等我回来教你。”当时这个老修行的身体已经很苍老了,他说:“我这样的身体不可能等你,要转世投胎。”就这样,大家约法三章,玄奘指示他:“你往东一路去到一个大城市,就是唐朝的国都长安,找一家最高的琉璃瓦房子到那里投胎,我回来后会去找你,一言为定。”十七年后,玄奘大师学成回来,满载而归,他就去找这个人,到处找也找不到。原来玄奘大师的意思是想让他投胎到皇帝李世民的家里面,皇宫就是琉璃瓦,结果一打听那个年头没有王子出生啊。后来再一打听,原来是老修行搞错了。窥基法师俗家是姓尉迟,看过《隋唐演义》戏曲或小说的人都知道,秦叔宝及尉迟恭就是后来门神的两个造型,白脸的是尉迟恭,黑脸的是秦叔宝。相传是唐太宗因为征战连年杀戮太多,晚上内心不安很多噩梦,梦见鬼来追杀他,一晚上睡不好,要弄两个将军在门口给他当护卫,才能放下心睡觉,就选了秦叔宝及尉迟恭,后来就演变成为门神。当时尉迟恭是有名的开国功臣,都封为国公的。在唐朝封公的人都是有资格用琉璃瓦的,尉迟世家也就在长安城西盖起一座琉璃瓦的王府,这个老修行只记得要到琉璃瓦房子投胎,没有找到最高的琉璃瓦皇宫,一进长安城看到尉迟府的琉璃瓦就投了胎,结果做了尉迟恭的侄儿。
当时玄奘大师度窥基出家也是蛮伤脑筋的,相传“三车法师”的故事就是指他。窥基是一个开国元勋的高干子弟,要度他出家一点儿都不容易,一定要讲条件。他说要我出家跟你修行可以,第一我要一车美食,好吃的东西;第二,我要一车好穿的衣服,就是绫罗绸缎;第三我要一车书。玄奘大师同意了,说还想要一车书就证明他不是完全沉迷于享受,还是有上进心学佛的,就答应他讲的条件。再经过好多好多的故事,窥基慢慢成为一个合格的比丘。玄奘大师度了他以后,就把印度学来的唯识倾囊传授给他,当时窥基法师住在城东慈恩寺。相传圆测法师是一个来自韩国的留学生,也在玄奘大师的译场学习,他是外国人,外国人都住在城西西明寺。窥基及圆测两位虽有不和,但都是玄奘大师座下的两个上首弟子,一个是东班班首,一个是西班班首。今天唯识学主要就是由这两位传下来的。
玄奘大师传下的唯识学是很重视著述的。经过唐朝的会昌法难后,许多书都被烧了,以致学派中断。直到明朝末年的时候,才由华严贤首宗的祖师们稍稍中兴唯识学。当时玄奘大师译的经论都还保存在《大藏经》中,只是一些重要注解及他口授与窥基、圆测的笔录述记没有了。所以当时明末的祖师有些地方是靠猜测而来,会有一点偏差,不一定是玄奘大师的原意思想,但是他们也很苦心。我们学唯识的人,入门第一本书一般是读《八识规矩颂》,直接读《三十颂》的很少。《八识规矩颂》就是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才出现的,那也是有一桩离奇的故事,我现在就不讲了。相传《八识规矩颂》是玄奘大师的口诀,它是七个字一句。我们接着所说的都是依《八识规矩颂》的内容来讲。
到了清末民初以后,杨文会(杨仁山)居士在出使英国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日本学者南条文雄,知道日本当时有很多唯识的佚书,就设法拿回中国来,在南京办了个金陵刻经处,将它刻印出来。然后就开展了近代唯识学三大流派,太虚大师是一派,南欧北韩:南京欧阳竟无是一派,北京韩清净又是一派。所以近代学唯识的人几乎都是源自这三家,这三家也都是依据玄奘大师、窥基大师的中心思想一脉相承而来。下面把唯识学的中心思想做一简单介绍。
先讲智跟识的分别。识就是心识,每个人的心理作用、心理活动,有人说唯识学是佛教的心理学,对,但是不完全对。它应该是佛教修行者的心理学,它跟定位于世间的一般心理学是不一样的。它是探讨修行者如何净化内心过程的心理学,绝对不是一般普通治病的心理学。要你把生命净化,即是所谓的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迷为悟。凡就是凡夫,迷就是迷失了自我,不识本心。经过一套修行法门逐步净化的过程,就是由心识转到心智,由凡夫的心识转到圣者的智慧。
什么是识,什么是智呢?有分别的就是识,无分别的就是智。什么是有分别呢?这个分别不是眼睛能看到东西就叫分别,那是眼睛有了别的功能。一个人长着眼睛能看到东西是正常的,上面不要再给它加些东西,就没有问题,一加东西可能就会污染了。当你看到一样东西时,咦!这东西是我的,我要想办法去拿回来;这东西不是我的,我要想办法去拥有它,心里起了种种非分的要求,这就是你的贪嗔痴烦恼,这就是有分别了,有分别的那就是识。看到东西时不会生起贪嗔痴的分别,但他还是会看到东西的,这就是智,这就是二者差别的地方。同样是那对眼睛,看到会起贪心跟看到不起贪心,就是识跟智的分别,这两个层面,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我们的智只是一刹那呈现,很多时候都是识的作用,识用的时间强过智,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经过锻炼。修行者即是慢慢将智的范围扩大,识慢慢减少,这个过程就叫转化。转化是不了义的说法,打一个譬喻来讲,识是手心,智是手背,虽有转动,仍然是一整个手掌而已。
识是了别的功能,智是觉悟的境界,悟些什么呢?在大乘来讲是悟空性,在小乘来讲是悟无我性,这是大小乘见地差别的定位点。小乘部派的种种修行法门重点是在对治我,证无我性。大乘则是证空性,或叫法界性。所以大乘是观法界,小乘是观无我。法界就是无我的放大,把一个小我放大而已,其实二者相通,但有差别,所谓“通而不同”。法门不同,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小乘定位在无我,由身体的触感、觉受起修,是由白骨观开始的;大乘则是法界观,直接观空性的,所以它是悟“缘起性空”这个层次。
一般讲,粗分一个人,也不过是身口意三业在活动而已。你的活动的能力只有三分:肢体上的活动、口上的语言、意念的思维,没有第四样了。当然,也有人把三样合成第四功德,第五事业,那是另一回事。综合讲就只是身口意三业。我们能够掌握、创造的人生条件,就是靠这三样东西而已,你不是通过身,就是通过口,主要是通过意念(心念),来完成一切活动的,这是粗的分法。细的分法是分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从这十八个层面、角度来观察。六根是指器官,包括神经系统;六尘是外在的境界;六识则是六根器官跟外在的六尘境界相摩擦和合而感受出来的感官功能。根尘识三六一十八界,这是细分。
前面讲三业,意只是一个笼统心念,讲根尘识十八界就微细了点,其实是讲一样东西而已,是讲你的内心如何对外的活动关系。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大家念《心经》时就曾念到,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加上大脑的意念。根分两种:浮根尘和净色根。浮根尘就是浮在外面你看得见的尘,尘就是物质,这是指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等器官。净色根是外面看不到的神经系统,身体里面一大堆神经是比较清净,比较微细的色(物质),这是根——工具而已。有工具然后有对象,对象是什么呢?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眼睛看到颜色,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到香臭的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的触感,意念思维活动,能够掌握的概念就是法。六根六尘相对就产生六种识,六种心理活动功能,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你心里的波动。这个波动是由于眼睛看到东西触发的,耳朵听到东西触发的,鼻子闻到东西触发的,舌头尝到东西触发的,身体摸到东西触发的,或者意念里面胡思乱想触发的。
在讲八识前,我们先要交代三量。唯识宗把一个觉者、圣者用智慧跟凡夫用心识的差别,就是在观察、量度东西的时候,分为三种量——现量、比量、非量。当你看到庭前一棵柏树时,眼睛直接的看到,没有任何的隔膜,那就是你的现量。寺院后面有一间工厂,我们没有直接看到,后面不长眼睛,是听见后面机器响,猜测推理而得知。这已是比量,你可能会猜错,猜错了就是非量。因此,心识看的东西跟心智看的东西是有差别的。圣者的心智看东西一定是现量,他可以通过比量跟你讲,不会有非量,肯定是不会错的。但是凡夫也有现量、有比量,大部分都是非量,看错了。就是有这三量的差别,才决定我们内心需要改造。如果都是一样的话,我们就不需要修行改造,不需要净化人心。就是因为凡夫的心识有非量,有时比量比错了就是非量,不是完全是现量。我们讲看很容易理解,讲思维就不简单了。如何完全达到现量?这就是由凡夫的心识如何转化成为圣者的智慧。后人还加上圣教量、譬喻量。现量直接看不到,就要靠圣者、佛菩萨、祖师教导我们。圣者是过来人,我们相信他讲的话,这称为圣教量。但是在说法的过程,直接讲你不易明白,圣者就会用善巧方便的种种譬喻,譬喻也是种量。以上合称五量。总之,量的目的,就是想建立由凡夫过渡到圣者的机理。
现在我们进入讲“转识成智”的机理。八识是大乘定,小乘部派全部只讲六识,加第七识第八识是大乘的讲法。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舌头尝到、身体碰到,这是一组。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是单独的一组。然后再把第六识里面深度的意识抽出来,称为第七识、第八识。其实第七第八识原是第六里面的东西,所以小乘不分也是对的,不需要分。大乘分出来有它的用意,这是因为要讲转识成智的机理才分的,对应四种智慧所以要分,所以才把八识分成四组:前五识是一组,第六意识是一组,第七识末那识是一组,第八阿赖耶识是一组。这些名词大…
《转识成智,一切从心开始(素闻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