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伽师。到了后来印度没有佛法了,只剩下外在的那些肢体运动,成为瑜伽术。所以瑜伽行派当时主要是次第修心的宗派。在印度的佛法主要有两大宗派,一种是中观,一种是瑜伽行。中观就是龙树大师的宗派,瑜伽行就是弥勒菩萨开创的宗派。因为它讲万法唯识,故叫唯识宗;因为它对内心与外界种种的法相条理细分,又叫法相宗;因为它的祖师在唐朝时常住在西安慈恩寺,也叫慈恩宗。佛法的源头是释迦牟尼佛,但在印度弘扬唯识的,根据历史可考的是弥勒菩萨。他不是我们中国的布袋和尚,他是印度佛灭七百年后一个真实的大乘论师,历史上是有这个人物的。当然我们可以认为他就是兜率天里面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但是根据学者考证,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个叫Maitreya的论师。
瑜伽行派有六经十一论。重视六本经,更大的是重视论。当时,瑜伽行的人都叫论师而不叫经师。中观派也重视《大般若经》,但是中观是指《中观论》,所以后来的三论宗也叫论师。印度的佛法分为重经和重论二系,在印度研究佛法是有两条路,是先直接读经,还是由论下手。当然读了经的人也要读论,读了论的人也要读经。今天西藏的佛法还是保持这个传统,有经的传承,有论的传承,还有口诀修行的传承。当时弥勒菩萨号称论师,就是讲经说法、著书造论。
无著菩萨Asanga,据西方学者考证,大概是公元300年到380年时期的人,活了80岁。我怕闷着大家,先讲几个小故事,这些故事一部分是传说,一部分是有典章记载的。根据藏传的史传记载,无著论师共有三兄弟,他是老大,有两个弟弟,世亲论师是老二,还有一个老三叫师子觉。根据藏传的说法,无著论师是修密法的。我们中国汉传佛教不这么讲,总说他是一个菩萨。他们三兄弟学佛年龄有差距,无著比他弟弟要大十几到二十岁,肯定是无著论师先入道,先修学。根据藏传多罗那陀的《印度佛教史》记载,这个故事很有趣味性,很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相传无著论师当年是从小乘部派之经量部出家,但他觉得经量部所讲的佛法有不足,当时已经是佛入灭七八百年了,释迦牟尼佛早已经圆寂了,弥勒菩萨是下一位成佛的人,现在天上一生补处,密宗的修行在印度已开始弘扬,不如就修与弥勒菩萨相应的上师相应法,希望在定中也好,在实际也好,能够见到弥勒菩萨向他请教。相传他是在印度的鸡足山闭关修法。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往成道的地方菩提迦耶去之前,经过六年的苦行,在尼连禅河洗澡后,接受牧羊女献供,河的对岸有一座像鸡脚的山,就是鸡足山,现在还有的,我去印度时就可惜没有到鸡足山去看看。相传无著论师就在印度的鸡足山找个山洞习定修法,一修就是三年。印度的传统就如同现在藏传的传统,动不动就闭关三年。三年之后一点消息都没有,梦都没有梦到弥勒菩萨,那怎么办?他就退心了,心就松懈了下来,就走出山洞到外面去,准备打退堂鼓。抬头看到洞外山崖上面有个鸟巢,鸟妈妈整天出去找食物回来喂小鸟,年深日久,鸟翅膀一飞一展在山崖石壁上留下深刻的痕迹。他想,一只鸟用心长远才能有这个境界出来,那它得多少年啊,我三年算什么啊?觉得自己用心不够,就回到山洞再修三年。还是没有消息,也没一个梦,这时他又退心,离开山洞,这次走得远了,下山了。又看到山间的岩水滴石头,滴成了一个洞,祖师就是祖师,时刻能够观心。他一想,哎!这个岩石有多坚硬,滴水都能穿成一个洞,我这算什么?马上回到山洞再修,又是三年。一共九年了,还是没消息,这次再又退心下山,这次走得更远了。第一次走出山洞,第二次走到半山,第三次走到山脚下去了。看到一户人家,有一位老公公正在将铁棒打磨成针,这个传说中国公案里也有类似的,不过是位老太婆,而不是老公公。他看到铁棒磨成针,即有感受,哎!要将一根粗的铁棒打磨成这样细的针,那是要时间的。他又收拾内心,重回山洞,又再闭关三年。一共已是十二年了,还是没有一点消息,这次他是彻底退心了。下山跑到市镇里去,准备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安身立命的,不修法了。这次他没有看到别的,看到一只小动物,一只小狗,而且还是母狗,这只狗很可怜,全身长满了疮,还长了虫子,咬得它很痛,狗是用舌头来舔东西的,它在那里舔,但是舔不出疮里的小虫,痛的很苦,当时无著论师就慈悲心一起,“哎呀!这么可怜!”突然间就发起一个不可思议的行为,准备用手去帮它抓,手一碰它,狗已痛得汪汪叫。他想不行,应该学狗一样用舌头去舔它,即闭起眼睛来将舌头伸过去准备舔的一刹那,弥勒菩萨在他面前显现,他很生气,“我不要见你,求了你十二年都没消息,梦都没有一个,我退心了。”弥勒菩萨讲道:“我天天都在看着你,因为你没有慈悲心,所以修我的法是与我不相应。现在你生起了慈悲心,才能见到我。”弥勒菩萨意思就是慈氏,就是慈悲,大慈弥勒菩萨。从那时开始,他即依止弥勒菩萨学习。这个故事是藏传保留的,汉传没有这个讲法。另外一个说法,无著论师是修弥勒菩萨的法门,每天晚上在精舍里修禅定,他的神识上到了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只听了一堂讲座就马上赶回来,已是一个晚上了,因为天上跟我们人间有时差。他一连听了七年,有说是十五年。又有一种说法,弥勒菩萨每晚都示现在他的精舍里对他说法,七年或者十五年。后来他把他所学的整理成为《弥勒五论》,弥勒菩萨传的五本论,这是藏传的讲法,汉传的讲法则说是《瑜伽师地论》。两个讲法是不协调的,中国过去是没有完整的《弥勒五论》,只译了其中三本,藏传里则五论完全,是后来法尊法师把它由藏文翻译成中文的,其中一本就是著名的《现观庄严论》。
当时,无著论师把弥勒菩萨的教法整理成五本论,这五本论的先后排列是有次第的,不能错的,将来我们有机会再作研究。还有一种说法,《弥勒五论》是无著论师根据弥勒菩萨的口授记录下来的,都是以偈颂体写成。《瑜伽师地论》则是他本人的心得,是五论的长篇详解。五论也不过五卷,五卷加起来大概也只是两部《金刚经》那么长,但是《瑜伽师地论》有多少呢?在汉传佛教里玄奘大师的翻译本是一百卷,每一卷都较《金刚经》长。唯识学的源头就是由弥勒菩萨单独传授给无著论师以后,由他弘扬起来的。当时他依的就是六经十一论,不是说弥勒菩萨讲的东西跟释迦牟尼佛没有关系,他依据的全部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有六本经一定要研读的。换句话说,《弥勒五论》及《瑜伽师地论》所根据的就是六本经,十一本论是之后的祖师所造,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世亲论师也一样是在部派出家,当时他反对大乘。有关无著是如何摄受调服其亲弟弟的传说,汉传的讲法和藏传是不一样的。无著论师示现生病快要死了,你是我亲兄弟你还不快来看看我,把世亲骗来。到了以后无著并没马上见他,因为大家所学有分歧。世亲留宿一夜,当晚无著派弟子在他窗外念诵《十地经论》,启发他生起学习大乘之心。第二天世亲去看无著,哥哥根本没有病,是因为你有病所以我有病,然后用了种种的善巧方便,将世亲由小乘的部派转到大乘的唯识,后来成为他的继承人。世亲是Vasubandhu的译音,在中国有两个译法,就是婆修盘头或婆薮盘豆,就是印度禅宗二十八祖里面的一个祖师。玄奘大师传唯识学入中国时,也把世亲的名字传进来,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所以改成天亲。从那时候开始都写作天亲。所以,天亲菩萨就是世亲菩萨。
当时,世亲论师继承他哥哥无著的学问以后,他自己也写了一本《唯识三十颂》。颂是偈颂,一颂有四句,这三十个四句的一篇论,就是他一生修学佛法的心得,然后把这三十颂传给了弟子。在印度的唯识宗有十大论师,就是有十个不同的人去注解这本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印度那兰陀学院的戒贤论师,生于公元520年,跟世亲论师差了一百多年,中间已经传承了好几代人呢。他是玄奘大师的亲教师,当时是那兰陀寺的院长,玄奘大师去印度主要是依止他学《瑜伽师地论》,然后再到各处参学,周游印度列国,把十大论师的著作及不同的说法他都学到了。后来玄奘大师把十大论师的东西带回中国,准备全部翻译,是他的一个弟子叫窥基法师建议不必全翻,而是揉合十大论师的著述编成一部《成唯识论》。
这里再讲一个跟心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大唐西域记》里面是没有记载的,我是听老师讲的,他说当年自己学唯识时也是听师父这么讲,故事代代口头相传,未留文字记录。玄奘大师去印度的时候,是偷渡出境的,要走天山北麓,绕过帕米尔高原,然后从阿富汗进入印度。相传他经过帕米尔高原一带的佛国,听说山上有入灭尽定的罗汉。这是一种禅定的功夫,灭尽定就是灭受想定,保留这个色身不坏,识不动,受想行则停止了,用心的力量把它压制住,譬喻好像是进入冬眠一样。你看动物怎么样熬过冬天呢?它身心不动,受想行没有了,睡熟一样。睡醒时冬天已过去,冬眠的动物就会起来了,这是譬喻。灭尽定只是禅定功夫,但不能开发智能,是以禅定力将受想行识压伏住,自己调一个冬眠的时间表,几时出定是自己调的。玄奘大师在经论上知道有这么一种禅定的功夫,但在当时中国唐朝是看不到实例。听说帕米尔高原山洞有人在入灭尽定,就去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到了山上,看到一个老修行坐在那里不动,头发长长的,当时就想办法让他出了定。这个老修行一出定就马上去定位时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玄奘说是唐朝了,他说:“哎呀,现在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吗?” 玄奘说:“佛入灭已一千年了。” “哎呀,糟糕。”原来他是上一位迦叶佛时代的人,迦叶佛入灭后他才学佛,很多问题解决不了。他不是去修上师相应法,反而修灭尽定,是想等下一位的释迦牟尼佛降生成…
《转识成智,一切从心开始(素闻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