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心头没有闲事挂碍,人间四季都是好时节。这个偈子是祖师的悟道偈,也是我们尽量学习以达到的境界。四季时空转移的客观变化,心是一个主导,一切从心开始嘛,我们来研究一下我们的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禅宗成天讲“平常心是道”,平常心也是要研究这个心。修道是不能离开心。大家都知道的生活禅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老和尚提出的口号,我们叫它“八字真言”。学密宗的人喜欢持咒、持陀罗尼,陀罗尼是总持,就是把一些佛法的要义用很简短的几个句子,将它总持起来,按照印度传统,所有的咒语都是能解释的,但持诵时是不要解释的,用对音来念就好了。所以,我们可以把生活禅宗旨的这八个字真言当作咒语念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念它也有很大的加持力,就是天天提醒你自己,它也有总持的效力。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佛的人首先第一关是要自度,如何帮助你自己,自己度你自己,然后要度他度人,要帮助别人。佛学上种种的理念,都从这两个点出发,自觉觉他,自己觉悟也觉悟所有的人,所以“觉悟人生”是自觉自度的层面,“奉献人生”是体现觉他度他的层面。如果老和尚一开始就讲自度度他,一定把你们都吓跑了,他用了另外一种层面,叫你要觉悟人生、要奉献人生,不是说你完全觉悟后才奉献,一边觉悟一边奉献,大乘佛教讲同时,在奉献的时候增长自己的觉悟,在觉悟的时候我们同时奉献,它是同时并行的,是双管齐下,它是一个车的两个轮子。所以,生活禅的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非常好的八字真言,希望将来在马来西亚也能把这个理念引进去,这是老和尚经过他几十年的修行、用功、体会,他把生命都押到上面去,而得出来的这八个字,我们要好好珍惜它。生活禅里面所有的理念都要学习,老和尚总结的每一句话,你不要掉以轻心,以为只不过是三四句口号而已,那是得来不易的。不把汉传佛教、不把佛法吃透的人,是不能讲出这些话来的。所以这八个字,我们不能泛泛看过,其实它是涵盖了整个佛法,不管你是藏传、南传,还是汉传,大乘小乘都包括在里面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是我们学佛的人的一个终身目标,用现代的语言来体现,“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是我们一生要追求的人生目标,那是佛法给我们的一个指南针。你们人手一册的专辑上,老和尚都已详细讲了,我提醒你们要去翻看。
老和尚讲觉悟人生,是教你们怎么样去做好一个人。做人很容易,做一个好人不容易。他提出两个方针,第一个方针是: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只这八个字,讲起来学问很多很大,你们自己去看一看老和尚的开示。“觉悟人生”是帮助你们把一个人的生命升华,从一个凡夫俗子内心充满污染的人,如何过渡到一个内心完全净化的圣者的总纲原则。“奉献人生”是利他、度他、觉他,教你如何去做好一件事情。大家都会去做事情,但是做好一件事可就不容易了。老和尚又提出八个字: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第十五届夏令营的主题是定在分享。这八个字跟前面的八个字,合称“二八方针”,老和尚讲的“二八方针”,是如何体现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最容易最简单的提纲。
自利要利他,自度要度人。在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层次里面有一个总纲,要悲智双运、要福慧双修。老和尚成天讲的大慈悲、大智慧,没有大慈悲则大智慧就体现不到,没有大智慧同样大慈悲也做不好。所以,悲智是要双运的,运就是一起,如车的两个轮子并进,缺一不可;鸟的两个翼,单翼的鸟是飞不起来的,它要两个翅膀。所以是双运。佛教里面的名词,凡是说双,就一定是同时,看你是彰显你智慧的层面,还是表现你慈悲的层面而已,在慈悲的后面一定要智慧,在智慧的后面也一定要有慈悲,一定是要双管齐下的,这也就是福慧双修的另一个通俗的讲法。修福修慧就是要通过自利利他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来体现。
我们举一个例子,布施是大乘菩萨道修六波罗蜜之首。我们早上念《心经》,波罗蜜多就是把一个凡夫俗子由充满污染的此岸,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送到觉悟净化清净的圣者彼岸。有六种方法,为首的第一种就是布施。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我们就用布施这个例子来谈谈分享,没有分享心的人,无论财施、法施还是无畏施都不会做得好。布施行为后面的心,我们就研究一下那个显露出来的心态。你有多少的财富,口袋里有多少钱而肯布施,或者我有多少用品可以给人家分享,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心。法施也是如此,佛法的领悟,佛法的证量可以分享,知识学问可以分享,也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心。不管财施,不管法施,都有无畏施的这个作用,当众生在恐慌害怕,在轮回苦海里面彷徨,前路茫茫,你用任何的方法,包括财施、法施,能够使得他无畏不害怕,心安定下来,这也就是一种布施。通过布施这个例子,我们知道分享心是很重要的,分享是一种心理状态。这个心理状态,我们现在不作详谈,我知道净因法师马上要跟你们谈深度的分享。既然是看我们的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来研究每一个人自己的心。
有两句佛经祖语里面常讲的话“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生灭是一个境界一个现象的当下出现,在它出现了的下一个当下,它可能就消灭了,生灭是刹那不断的,生命是相续不断的,也就是一个一个生灭连起来。大至山河大地宇宙,小至每个人当下一个念头,都是如此。我们从小的讲起,当一个人起一个念头,起心动念想一样东西的时候,这个念头生起,停留在那,然后念头慢慢模糊,消失;一个小空档,另一个念头再生起,又停留又慢慢模糊又消失;又一个小空档出来,是相续不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都是如此,这是讲内心。放大到一间寺庙,你看柏林寺,也是从零开始建起来的。当年它没有,慢慢它生起,有朝一日这个寺庙会坏的,要维修要拆掉重建。不管是外在的事物境界,还是内在的心理状态,都有个生灭现象。所以,研究我们的内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六祖坛经》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当年我刚皈依三宝学佛的时候,一个师兄老是摆架子,以这两句话来训我们,当时,还不知道是出自《坛经》的话,他还卖关子不讲,是后来我才发现,他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是六祖大师提出一个总纲给我们,就是说修学佛法的人,如果不能够认识你自己的本心,学法是不会得到任何的利益的。这个利益不是金钱上面的利益,也不是什么事业上面的利益,是内心改造净化的利益。本来学佛是学到清凉解脱的佛法,相反,你学佛学到烦恼,学到燃烧炽热的,那就不对了,就是学法无益了,没有得到任何佛法上面的效益。所以,六祖大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划时代祖师。
我这次提前一个星期来亲近老和尚,先在玉泉寺,再陪着老和尚到云通寺、真际禅林、虚云禅林走了一遍,主要是跟老和尚一起生活。他有一天讲到我们中国佛教有三个伟人,东晋的道安大师,唐朝的六祖大师,还有民国的太虚大师,这三个人都是佛教里面划时代的巨人。道安大师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位划时代祖师,如何把印度的佛制慢慢改为中国的祖制,而且又不违背律制精神。祖制的百丈清规,它丝毫都没有违背律制的精神。比如说,印度的律制出家人是不能耕田的,不能坏鬼神村,不能砍草,不能种植,但是我们中国祖师农禅并重,这就是一个智慧的适应,这个智慧的源头就在道安大师把佛教中国化,将印度律制慢慢适应中国文化的背景后,开出我们本土跟南传和藏传不一样的花朵。六祖慧能大师把佛教大众化,太虚大师则把佛教人间化。慧能大师把佛教普及到每一个平民生活层面都能接触得到,太虚大师在近代推广人间佛教精神,我们生活禅有一半的思想,是来自人间佛教的思想。南传佛教完全是讲佛教人间化。在那里生活过的净因法师肯定很了解,他们没有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的思想。换句话说你到南方佛教国家是不会听到阿弥陀佛的,因为他们的佛法都是从开始到现在,都是用人间净土的概念。所以把佛教人间化、大众化、中国化,是这三位划时代祖师的功劳。
《六祖坛经》中六祖慧能提出这个总纲,学佛要认识本心。所谓认识不是以我们每一个人的学问经验去认识。在座的两三百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背景、有自己不平凡的学历、有自己的一份人生经验吧,那当然是很值得参考很值得尊重,但是不能拿你个人的人生经验来当指导。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如果不学佛,没修持,心是未经过调理的,不管你有多大成就,社会上有多少财富,你的地位有多崇高,可能都要打上问号。心是要经过佛法正知正见的检查、检验,我们叫抉择,这是唯识宗专用的一个名词。抉择就是通过由佛菩萨到祖师禅,一脉相承的佛法正知正见来印证,看它有没有偏差,有没有错,所以是有标准的。中国大乘佛教由隋唐起至北宋,八大宗派都成立了。八宗本身就是八种不同的标准,但是八宗是有共同标准的,就是要认识自心,由心做起的。所以,要修学首要看当下自己的心到底是对是错。今天我们讲生活禅,当然是以禅宗为指导思想,以禅法为主修法门。我今天只补充一些唯识学上不同的看法,所谓不同其实就是名相上讲的不同,只要是佛法其内涵都相同。
唯识学是我们流行的叫法,在印度经论正式的称谓叫瑜伽行派,到中国叫唯识宗,也叫法相宗,也叫慈恩宗,这四个名字是同一个学派,统称叫唯识学。什么叫瑜伽?是不是印度的瑜伽术?印度练瑜伽术的人其实只是身瑜伽,都是些肢体的运动,就是后来变相为少林寺的拳法。这些都是附带的,它还有与心相应的心瑜伽,这是修心的相应次第。为什么叫行呢?有一部论叫《瑜伽师地论》,修瑜伽行的人就叫瑜伽师。讲经的叫法师,参禅的叫禅师,持律的叫律师,学瑜伽行的人跟佛法正智相应的就叫瑜…
《转识成智,一切从心开始(素闻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