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一切从心开始
素闻法师
(2007年7月21日上午于文殊阁)
尊敬的慧公老和尚、明海大和尚、当代的三藏法师净因法师、明杰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常住师父、各位居士、各位营员:
大家早上好!非常惭愧,本来我此行的目的,只是想借着有个空档,因为我已把佛教总会的职务辞去了,可以多些活动自由,这次到大陆来参学,主要是到柏林寺来学习、来取经,学习“生活禅夏令营”如何具体操作。因为在海外,大家都知道,马来西亚是一个热带地区国家,刚刚才知道在座有位女营员也是来自马来西亚,她是东马籍的,我则是西马籍的,她在清华留学,我劝她读完书不要着急马上赶回去,在大陆多待一些时间,多学习,将来满载而归,再回到我们的乡土。一般没有去过马来西亚的人,是难以想象我们的热法。那个地方是四季如夏,不是如春,就是像现在这样的天气,你看我的衣服特别薄。明奘法师去过,净因法师也去过,我们那里穿衣服很随便的,裤脚也经常不绑,散热容易嘛!有时还穿短袖子的衣服,那须另外设计的。因为天气热,我们弘法的形式也相应的有所不同。马来西亚在宪法上不是回教国,就是没有国教,但是,它所有的政府操作,都是以回教(就是伊斯兰教)作为它的指导思想的。所以,在那弘扬佛法是不容易的。马来西亚过去的历史,包括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两千多年前,在我们唐朝、宋朝的时候,都是佛教国家,至今还有很多古老的遗迹。很多的印度高僧大德,经由海上丝路到中华大陆来的,就必经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总会在马来西亚一带的地区停留弘法,也的确留下不少的胜迹。学藏传佛教的人一定知道阿底峡尊者,他有一个根本上师叫金洲大师,金洲确切是什么地方?今天已不可考,大概是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马来西亚一带。七八百年前,我们马来西亚的土人,还是多以信奉佛教,而且是密乘佛教为主的。一部分是信奉婆罗门教改良而来的印度教,后来伊斯兰教由印度传到东南亚来了,讲和谐、讲和平的佛教肯定不是它对手。因为这个历史因素,佛法在六七百年前就有断层了。今天马来西亚佛法的流传,是三传并行的,藏传、汉传(北传)和南传一起在同一块土地上面弘扬佛法,这个局面是最近一百多年才开展的。从北传来讲,是在清末的时候,由广东福建一带的长老,比如虚云老和尚的上人妙莲老和尚,就曾经到过南洋弘法,创建了马来西亚汉传佛教第一座大丛林的槟城极乐寺,当时他还是光绪皇帝钦命方丈,送他一套龙藏、半副銮驾,奉旨还山,至今都还保存在极乐寺。一百多年汉传佛教在马来西亚的播种、开花,今天马来西亚的华人人口大概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之间,大约是五六百万人,全民的人口才两千六百万人。全国面积大概等于河南、河北两省的总和,东马要大一点,西马是一个链接着泰国的番薯型半岛。当时,佛法的传入是从水陆两路并进,清末的时候,汉传佛教主要是从闽广而来,南传主要是从斯里兰卡、缅甸、甚至泰国直接下来,藏传佛教则来得最迟,是最近这三十年才由印度传入。今天,我们在马来西亚弘法要面对的一个局面,当你讲汉传的时候,有南传和藏传的学人在旁边挑战你呢,他问的问题都是他们本家的东西,因此在东南亚弘法要知己知彼,逼得你要学一些藏传和南传的资讯。所以在南传、汉传、藏传并存的地区办活动,在汉传本位以外,还可以吸收一些新学的善巧方便。我们办的不是夏令营,四季如夏嘛,我们只叫“生活营”。也没有了“禅”字,生活营的形式是宗教味道不那么浓。另外一种弘法形式是办短期出家,那是受到南传一些国家如泰国的风俗所影响,则完全是宗教化的剃度仪式,短期体验出家人的生活,大概是七天时间。我和明奘法师也谈过,很想把我们老和尚的生活禅理念,引进马来西亚来。
我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谈不上开示,大和尚知道我来了,他说一定要我跟大家讲讲话。我本人也很惭愧,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当时也是稀里糊涂到了香港留学,原意是想去台湾的,因为签证问题去不成功,结果就羁留在香港剃度出家,然后在香港就混到今天了,混到我回马来西亚。当时马来西亚的国策是,六十岁以前的人是不能到大陆来旅行的,只能六十岁的老年人,持续三年跟家乡的人有联系的,才可以回乡探亲。所以,在1985年,我初到香港的时候,那是不够条件到大陆的,马来西亚跟中国是在1990年才正式开始通旅,才可以正常进入大陆旅行。当时我正在宝莲寺戒期帮忙,而听到这个大好消息的。在1990年之前,很多马来西亚人只能偷回大陆的,由澳门经过珠海入境,在证件上面做手脚,贴一张纸在护照上,以便出入境时盖印,回来就把那张纸扒掉,护照上面没有留下任何印章。但是,十个里面恐怕会有一个人中招,给政府查到,回马来西亚之后就吊销他的护照,永远不能出国。当时有人游说我,但我不敢去冒险。“神州大陆”,从读中学开始,华文老师是解放前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他整天跟我们讲中国风土人情怎么怎么美好,讲得我们不知道是相信好还是不相信好。当时,我还没有开始学佛,就对神州大陆充满憧憬,已很想去看看。后来学佛出家,读汉传祖师的著述,中国祖师那些不平凡的经历,如赵州老人,更加想回来祖师道场看看。当时幸好没有冲动偷回大陆,要不我上了黑名单永远进不来。忍到1990年,终于开放了,才开始陆陆续续在暑假时期到大陆来参学,主要在南方一带,因为我怕冷啊!热带地方的人都怕冷,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到大陆是1991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清早,是从香港坐直通车到广州,由广州坐当天下午的飞机到南京,再转车前往扬州,因为我很仰慕来果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开悟的地方——高旻寺,到达高旻寺已是午夜十二点钟。当时下了霜,很冷。我第一次体会到冷是这样的。德林老和尚接待我们,知道我们是南方来的,晚上煮了热乎乎的稀饭来招待我们,当时冷到手都拿不到筷子,手指不听使唤了,嘴巴麻的,脚跟麻的,三天后耳朵像萝卜一样肿了,那是我第一次熬过的这么冷,苦啊!同样道理,你们北方人到南方去也是相当难适应的。总算也陆陆续续一直到2002年,我回马来西亚定居以后,一有空就往大陆跑,后来我主编的《内明》月刊要约稿,像济群法师、湛如法师等作者,都约他们写稿,不时要亲自到大陆拜访道谢吧!但主要在南方一带多,到北方来还是最近几年的事,终于克服了这个冷,老和尚说你不要选冬天来就没有事的。所以,这次因缘很殊胜,可以有这次机会到这里来观摩、学习,主要是取经,承大和尚的错爱叫我跟大家谈谈,我就跟大家分享分享我在香港住了十七年的学佛心得,其实是很肤浅的,因为我没能跑出那个岛,尤以签证的限制,就是到大陆来活动也很短暂,所以无法过三冬四夏的传统丛林生活。汉传佛教在马来西亚,到今天才扎根一百二十年左右,虽有一些大庙,但直到今天,丛林制度、禅堂规矩、禅宗的用功方法,都还没有全部引进来。昨天晚上老和尚讲的生活禅宗旨非常好,他的理念大和尚也继承得非常好。我们自己检讨,南方办活动,是热闹有余,深入不够,大家稀里糊涂聚在一堆,热热闹闹玩七天,回去好像也懂一点佛法,但是抓不到主题,没有一个如老和尚定的八字真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么容易让我们牢牢地记住。所以,我觉得我们还需要改良改善,这是我来此学习的目的。昨天刘威先生也介绍到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以后,大家提出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所以,我今天也是拾人牙慧,跟大家讲讲心。
佛教讲心嘛,是有它自己的一套看法。我在香港的时候主要是学唯识的,那是因为我们院长是罗时宪教授的关系,他是太虚大师的弟子,亦师从欧阳渐的学生吕澂先生,是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罗教授是在香港弘扬唯识的第一人。当时他是挂名院长,一年才回来两三个月,主要是他的学生给我们讲,先入为主就学了唯识。学唯识有一个缺点也有一个优点。先讲优点,就是会将自己的心分析得很细。但是缺点是什么呢?就是很会去挑人家的毛病。因为唯识学里面讲了很多凡夫内心的毛病是什么样。本来讲这个学问的目的是让你反观自心,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是让你自己觉悟人生的,要是我们学得不好的呢,就只会讲不会做,讲得非常好,到处去讲唯识,也到处骂人,批评其他宗派不如法,这就是学唯识的缺点。唯识学的纲领是很细的,不能笼统,每一个名相都有它的特定定义,一点都不能错。所以,无形中要是你不对治内心,挑剔的心就会出来了。所以希望我今天不要挑剔,不能给我们大和尚倒架子的,要尽我的能力把这繁琐的学问,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把它介绍给大家,主要是介绍一下名相,详细的恐怕还要等将来到我们河北佛学院去多闻思,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这个学派。
今天的讲题分成五段,开场白刚才讲过了,然后很简单很快速介绍一下唯识学的源流,接着再讲一讲智与识、智慧跟心识的关系。佛教把心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心智,一个是心识,智跟识有差别,凡夫是用心识,圣者(修行者)是用心智,虽有差别却也是同样东西,再讲一讲转识成智的机理,最后是一个小小的结论。如果讲得不好,请大家包涵。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大家昨天晚上都唱了,这首歌很出名的,黄龙禅师悟道偈,音乐很有空灵效果。偈意是讲修行人在变化的四季里面如何安心。在马来西亚只有一个夏季,我们只能观夏有凉风,我们没有办法体验冬有雪,秋有月。我们因为雨水多以致月朦胧,春有百花,我们是杂草丛生,花都给草掩盖了,所以我们体验得最深是夏有凉风。因此不管是四季也好,还是唯一一个夏季也好,关键的重点是在后面两句,你…
《转识成智,一切从心开始(素闻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