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識成智,一切從心開始
素聞法師
(2007年7月21日上午于文殊閣)
尊敬的慧公老和尚、明海大和尚、當代的叁藏法師淨因法師、明傑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常住師父、各位居士、各位營員:
大家早上好!非常慚愧,本來我此行的目的,只是想借著有個空檔,因爲我已把佛教總會的職務辭去了,可以多些活動自由,這次到大陸來參學,主要是到柏林寺來學習、來取經,學習“生活禅夏令營”如何具體操作。因爲在海外,大家都知道,馬來西亞是一個熱帶地區國家,剛剛才知道在座有位女營員也是來自馬來西亞,她是東馬籍的,我則是西馬籍的,她在清華留學,我勸她讀完書不要著急馬上趕回去,在大陸多待一些時間,多學習,將來滿載而歸,再回到我們的鄉土。一般沒有去過馬來西亞的人,是難以想象我們的熱法。那個地方是四季如夏,不是如春,就是像現在這樣的天氣,你看我的衣服特別薄。明奘法師去過,淨因法師也去過,我們那裏穿衣服很隨便的,褲腳也經常不綁,散熱容易嘛!有時還穿短袖子的衣服,那須另外設計的。因爲天氣熱,我們弘法的形式也相應的有所不同。馬來西亞在憲法上不是回教國,就是沒有國教,但是,它所有的政府操作,都是以回教(就是伊斯蘭教)作爲它的指導思想的。所以,在那弘揚佛法是不容易的。馬來西亞過去的曆史,包括印度尼西亞大部分地區,兩千多年前,在我們唐朝、宋朝的時候,都是佛教國家,至今還有很多古老的遺迹。很多的印度高僧大德,經由海上絲路到中華大陸來的,就必經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總會在馬來西亞一帶的地區停留弘法,也的確留下不少的勝迹。學藏傳佛教的人一定知道阿底峽尊者,他有一個根本上師叫金洲大師,金洲確切是什麼地方?今天已不可考,大概是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馬來西亞一帶。七八百年前,我們馬來西亞的土人,還是多以信奉佛教,而且是密乘佛教爲主的。一部分是信奉婆羅門教改良而來的印度教,後來伊斯蘭教由印度傳到東南亞來了,講和諧、講和平的佛教肯定不是它對手。因爲這個曆史因素,佛法在六七百年前就有斷層了。今天馬來西亞佛法的流傳,是叁傳並行的,藏傳、漢傳(北傳)和南傳一起在同一塊土地上面弘揚佛法,這個局面是最近一百多年才開展的。從北傳來講,是在清末的時候,由廣東福建一帶的長老,比如虛雲老和尚的上人妙蓮老和尚,就曾經到過南洋弘法,創建了馬來西亞漢傳佛教第一座大叢林的槟城極樂寺,當時他還是光緒皇帝欽命方丈,送他一套龍藏、半副銮駕,奉旨還山,至今都還保存在極樂寺。一百多年漢傳佛教在馬來西亞的播種、開花,今天馬來西亞的華人人口大概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之間,大約是五六百萬人,全民的人口才兩千六百萬人。全國面積大概等于河南、河北兩省的總和,東馬要大一點,西馬是一個鏈接著泰國的番薯型半島。當時,佛法的傳入是從水陸兩路並進,清末的時候,漢傳佛教主要是從閩廣而來,南傳主要是從斯裏蘭卡、緬甸、甚至泰國直接下來,藏傳佛教則來得最遲,是最近這叁十年才由印度傳入。今天,我們在馬來西亞弘法要面對的一個局面,當你講漢傳的時候,有南傳和藏傳的學人在旁邊挑戰你呢,他問的問題都是他們本家的東西,因此在東南亞弘法要知己知彼,逼得你要學一些藏傳和南傳的資訊。所以在南傳、漢傳、藏傳並存的地區辦活動,在漢傳本位以外,還可以吸收一些新學的善巧方便。我們辦的不是夏令營,四季如夏嘛,我們只叫“生活營”。也沒有了“禅”字,生活營的形式是宗教味道不那麼濃。另外一種弘法形式是辦短期出家,那是受到南傳一些國家如泰國的風俗所影響,則完全是宗教化的剃度儀式,短期體驗出家人的生活,大概是七天時間。我和明奘法師也談過,很想把我們老和尚的生活禅理念,引進馬來西亞來。
我借此機會跟大家分享,談不上開示,大和尚知道我來了,他說一定要我跟大家講講話。我本人也很慚愧,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人,當時也是稀裏糊塗到了香港留學,原意是想去臺灣的,因爲簽證問題去不成功,結果就羁留在香港剃度出家,然後在香港就混到今天了,混到我回馬來西亞。當時馬來西亞的國策是,六十歲以前的人是不能到大陸來旅行的,只能六十歲的老年人,持續叁年跟家鄉的人有聯系的,才可以回鄉探親。所以,在1985年,我初到香港的時候,那是不夠條件到大陸的,馬來西亞跟中國是在1990年才正式開始通旅,才可以正常進入大陸旅行。當時我正在寶蓮寺戒期幫忙,而聽到這個大好消息的。在1990年之前,很多馬來西亞人只能偷回大陸的,由澳門經過珠海入境,在證件上面做手腳,貼一張紙在護照上,以便出入境時蓋印,回來就把那張紙扒掉,護照上面沒有留下任何印章。但是,十個裏面恐怕會有一個人中招,給政府查到,回馬來西亞之後就吊銷他的護照,永遠不能出國。當時有人遊說我,但我不敢去冒險。“神州大陸”,從讀中學開始,華文老師是解放前在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他整天跟我們講中國風土人情怎麼怎麼美好,講得我們不知道是相信好還是不相信好。當時,我還沒有開始學佛,就對神州大陸充滿憧憬,已很想去看看。後來學佛出家,讀漢傳祖師的著述,中國祖師那些不平凡的經曆,如趙州老人,更加想回來祖師道場看看。當時幸好沒有沖動偷回大陸,要不我上了黑名單永遠進不來。忍到1990年,終于開放了,才開始陸陸續續在暑假時期到大陸來參學,主要在南方一帶,因爲我怕冷啊!熱帶地方的人都怕冷,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到大陸是1991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清早,是從香港坐直通車到廣州,由廣州坐當天下午的飛機到南京,再轉車前往揚州,因爲我很仰慕來果老和尚、虛雲老和尚開悟的地方——高旻寺,到達高旻寺已是午夜十二點鍾。當時下了霜,很冷。我第一次體會到冷是這樣的。德林老和尚接待我們,知道我們是南方來的,晚上煮了熱乎乎的稀飯來招待我們,當時冷到手都拿不到筷子,手指不聽使喚了,嘴巴麻的,腳跟麻的,叁天後耳朵像蘿蔔一樣腫了,那是我第一次熬過的這麼冷,苦啊!同樣道理,你們北方人到南方去也是相當難適應的。總算也陸陸續續一直到2002年,我回馬來西亞定居以後,一有空就往大陸跑,後來我主編的《內明》月刊要約稿,像濟群法師、湛如法師等作者,都約他們寫稿,不時要親自到大陸拜訪道謝吧!但主要在南方一帶多,到北方來還是最近幾年的事,終于克服了這個冷,老和尚說你不要選冬天來就沒有事的。所以,這次因緣很殊勝,可以有這次機會到這裏來觀摩、學習,主要是取經,承大和尚的錯愛叫我跟大家談談,我就跟大家分享分享我在香港住了十七年的學佛心得,其實是很膚淺的,因爲我沒能跑出那個島,尤以簽證的限製,就是到大陸來活動也很短暫,所以無法過叁冬四夏的傳統叢林生活。漢傳佛教在馬來西亞,到今天才紮根一百二十年左右,雖有一些大廟,但直到今天,叢林製度、禅堂規矩、禅宗的用功方法,都還沒有全部引進來。昨天晚上老和尚講的生活禅宗旨非常好,他的理念大和尚也繼承得非常好。我們自己檢討,南方辦活動,是熱鬧有余,深入不夠,大家稀裏糊塗聚在一堆,熱熱鬧鬧玩七天,回去好像也懂一點佛法,但是抓不到主題,沒有一個如老和尚定的八字真言“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麼容易讓我們牢牢地記住。所以,我覺得我們還需要改良改善,這是我來此學習的目的。昨天劉威先生也介紹到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召開以後,大家提出了“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所以,我今天也是拾人牙慧,跟大家講講心。
佛教講心嘛,是有它自己的一套看法。我在香港的時候主要是學唯識的,那是因爲我們院長是羅時憲教授的關系,他是太虛大師的弟子,亦師從歐陽漸的學生呂澂先生,是他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羅教授是在香港弘揚唯識的第一人。當時他是挂名院長,一年才回來兩叁個月,主要是他的學生給我們講,先入爲主就學了唯識。學唯識有一個缺點也有一個優點。先講優點,就是會將自己的心分析得很細。但是缺點是什麼呢?就是很會去挑人家的毛病。因爲唯識學裏面講了很多凡夫內心的毛病是什麼樣。本來講這個學問的目的是讓你反觀自心,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是讓你自己覺悟人生的,要是我們學得不好的呢,就只會講不會做,講得非常好,到處去講唯識,也到處罵人,批評其他宗派不如法,這就是學唯識的缺點。唯識學的綱領是很細的,不能籠統,每一個名相都有它的特定定義,一點都不能錯。所以,無形中要是你不對治內心,挑剔的心就會出來了。所以希望我今天不要挑剔,不能給我們大和尚倒架子的,要盡我的能力把這繁瑣的學問,用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把它介紹給大家,主要是介紹一下名相,詳細的恐怕還要等將來到我們河北佛學院去多聞思,才能夠真正地了解這個學派。
今天的講題分成五段,開場白剛才講過了,然後很簡單很快速介紹一下唯識學的源流,接著再講一講智與識、智慧跟心識的關系。佛教把心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心智,一個是心識,智跟識有差別,凡夫是用心識,聖者(修行者)是用心智,雖有差別卻也是同樣東西,再講一講轉識成智的機理,最後是一個小小的結論。如果講得不好,請大家包涵。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大家昨天晚上都唱了,這首歌很出名的,黃龍禅師悟道偈,音樂很有空靈效果。偈意是講修行人在變化的四季裏面如何安心。在馬來西亞只有一個夏季,我們只能觀夏有涼風,我們沒有辦法體驗冬有雪,秋有月。我們因爲雨水多以致月朦胧,春有百花,我們是雜草叢生,花都給草掩蓋了,所以我們體驗得最深是夏有涼風。因此不管是四季也好,還是唯一一個夏季也好,關鍵的重點是在後面兩句,你…
《轉識成智,一切從心開始(素聞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