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伽師。到了後來印度沒有佛法了,只剩下外在的那些肢體運動,成爲瑜伽術。所以瑜伽行派當時主要是次第修心的宗派。在印度的佛法主要有兩大宗派,一種是中觀,一種是瑜伽行。中觀就是龍樹大師的宗派,瑜伽行就是彌勒菩薩開創的宗派。因爲它講萬法唯識,故叫唯識宗;因爲它對內心與外界種種的法相條理細分,又叫法相宗;因爲它的祖師在唐朝時常住在西安慈恩寺,也叫慈恩宗。佛法的源頭是釋迦牟尼佛,但在印度弘揚唯識的,根據曆史可考的是彌勒菩薩。他不是我們中國的布袋和尚,他是印度佛滅七百年後一個真實的大乘論師,曆史上是有這個人物的。當然我們可以認爲他就是兜率天裏面當來下生的彌勒尊佛,但是根據學者考證,曆史上真有這樣一個叫Maitreya的論師。
瑜伽行派有六經十一論。重視六本經,更大的是重視論。當時,瑜伽行的人都叫論師而不叫經師。中觀派也重視《大般若經》,但是中觀是指《中觀論》,所以後來的叁論宗也叫論師。印度的佛法分爲重經和重論二系,在印度研究佛法是有兩條路,是先直接讀經,還是由論下手。當然讀了經的人也要讀論,讀了論的人也要讀經。今天西藏的佛法還是保持這個傳統,有經的傳承,有論的傳承,還有口訣修行的傳承。當時彌勒菩薩號稱論師,就是講經說法、著書造論。
無著菩薩Asanga,據西方學者考證,大概是公元300年到380年時期的人,活了80歲。我怕悶著大家,先講幾個小故事,這些故事一部分是傳說,一部分是有典章記載的。根據藏傳的史傳記載,無著論師共有叁兄弟,他是老大,有兩個弟弟,世親論師是老二,還有一個老叁叫師子覺。根據藏傳的說法,無著論師是修密法的。我們中國漢傳佛教不這麼講,總說他是一個菩薩。他們叁兄弟學佛年齡有差距,無著比他弟弟要大十幾到二十歲,肯定是無著論師先入道,先修學。根據藏傳多羅那陀的《印度佛教史》記載,這個故事很有趣味性,很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相傳無著論師當年是從小乘部派之經量部出家,但他覺得經量部所講的佛法有不足,當時已經是佛入滅七八百年了,釋迦牟尼佛早已經圓寂了,彌勒菩薩是下一位成佛的人,現在天上一生補處,密宗的修行在印度已開始弘揚,不如就修與彌勒菩薩相應的上師相應法,希望在定中也好,在實際也好,能夠見到彌勒菩薩向他請教。相傳他是在印度的雞足山閉關修法。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往成道的地方菩提迦耶去之前,經過六年的苦行,在尼連禅河洗澡後,接受牧羊女獻供,河的對岸有一座像雞腳的山,就是雞足山,現在還有的,我去印度時就可惜沒有到雞足山去看看。相傳無著論師就在印度的雞足山找個山洞習定修法,一修就是叁年。印度的傳統就如同現在藏傳的傳統,動不動就閉關叁年。叁年之後一點消息都沒有,夢都沒有夢到彌勒菩薩,那怎麼辦?他就退心了,心就松懈了下來,就走出山洞到外面去,准備打退堂鼓。擡頭看到洞外山崖上面有個鳥巢,鳥媽媽整天出去找食物回來喂小鳥,年深日久,鳥翅膀一飛一展在山崖石壁上留下深刻的痕迹。他想,一只鳥用心長遠才能有這個境界出來,那它得多少年啊,我叁年算什麼啊?覺得自己用心不夠,就回到山洞再修叁年。還是沒有消息,也沒一個夢,這時他又退心,離開山洞,這次走得遠了,下山了。又看到山間的岩水滴石頭,滴成了一個洞,祖師就是祖師,時刻能夠觀心。他一想,哎!這個岩石有多堅硬,滴水都能穿成一個洞,我這算什麼?馬上回到山洞再修,又是叁年。一共九年了,還是沒消息,這次再又退心下山,這次走得更遠了。第一次走出山洞,第二次走到半山,第叁次走到山腳下去了。看到一戶人家,有一位老公公正在將鐵棒打磨成針,這個傳說中國公案裏也有類似的,不過是位老太婆,而不是老公公。他看到鐵棒磨成針,即有感受,哎!要將一根粗的鐵棒打磨成這樣細的針,那是要時間的。他又收拾內心,重回山洞,又再閉關叁年。一共已是十二年了,還是沒有一點消息,這次他是徹底退心了。下山跑到市鎮裏去,准備看看有什麼地方可以安身立命的,不修法了。這次他沒有看到別的,看到一只小動物,一只小狗,而且還是母狗,這只狗很可憐,全身長滿了瘡,還長了蟲子,咬得它很痛,狗是用舌頭來舔東西的,它在那裏舔,但是舔不出瘡裏的小蟲,痛的很苦,當時無著論師就慈悲心一起,“哎呀!這麼可憐!”突然間就發起一個不可思議的行爲,准備用手去幫它抓,手一碰它,狗已痛得汪汪叫。他想不行,應該學狗一樣用舌頭去舔它,即閉起眼睛來將舌頭伸過去准備舔的一刹那,彌勒菩薩在他面前顯現,他很生氣,“我不要見你,求了你十二年都沒消息,夢都沒有一個,我退心了。”彌勒菩薩講道:“我天天都在看著你,因爲你沒有慈悲心,所以修我的法是與我不相應。現在你生起了慈悲心,才能見到我。”彌勒菩薩意思就是慈氏,就是慈悲,大慈彌勒菩薩。從那時開始,他即依止彌勒菩薩學習。這個故事是藏傳保留的,漢傳沒有這個講法。另外一個說法,無著論師是修彌勒菩薩的法門,每天晚上在精舍裏修禅定,他的神識上到了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說法。只聽了一堂講座就馬上趕回來,已是一個晚上了,因爲天上跟我們人間有時差。他一連聽了七年,有說是十五年。又有一種說法,彌勒菩薩每晚都示現在他的精舍裏對他說法,七年或者十五年。後來他把他所學的整理成爲《彌勒五論》,彌勒菩薩傳的五本論,這是藏傳的講法,漢傳的講法則說是《瑜伽師地論》。兩個講法是不協調的,中國過去是沒有完整的《彌勒五論》,只譯了其中叁本,藏傳裏則五論完全,是後來法尊法師把它由藏文翻譯成中文的,其中一本就是著名的《現觀莊嚴論》。
當時,無著論師把彌勒菩薩的教法整理成五本論,這五本論的先後排列是有次第的,不能錯的,將來我們有機會再作研究。還有一種說法,《彌勒五論》是無著論師根據彌勒菩薩的口授記錄下來的,都是以偈頌體寫成。《瑜伽師地論》則是他本人的心得,是五論的長篇詳解。五論也不過五卷,五卷加起來大概也只是兩部《金剛經》那麼長,但是《瑜伽師地論》有多少呢?在漢傳佛教裏玄奘大師的翻譯本是一百卷,每一卷都較《金剛經》長。唯識學的源頭就是由彌勒菩薩單獨傳授給無著論師以後,由他弘揚起來的。當時他依的就是六經十一論,不是說彌勒菩薩講的東西跟釋迦牟尼佛沒有關系,他依據的全部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有六本經一定要研讀的。換句話說,《彌勒五論》及《瑜伽師地論》所根據的就是六本經,十一本論是之後的祖師所造,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世親論師也一樣是在部派出家,當時他反對大乘。有關無著是如何攝受調服其親弟弟的傳說,漢傳的講法和藏傳是不一樣的。無著論師示現生病快要死了,你是我親兄弟你還不快來看看我,把世親騙來。到了以後無著並沒馬上見他,因爲大家所學有分歧。世親留宿一夜,當晚無著派弟子在他窗外念誦《十地經論》,啓發他生起學習大乘之心。第二天世親去看無著,哥哥根本沒有病,是因爲你有病所以我有病,然後用了種種的善巧方便,將世親由小乘的部派轉到大乘的唯識,後來成爲他的繼承人。世親是Vasubandhu的譯音,在中國有兩個譯法,就是婆修盤頭或婆薮盤豆,就是印度禅宗二十八祖裏面的一個祖師。玄奘大師傳唯識學入中國時,也把世親的名字傳進來,因爲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所以改成天親。從那時候開始都寫作天親。所以,天親菩薩就是世親菩薩。
當時,世親論師繼承他哥哥無著的學問以後,他自己也寫了一本《唯識叁十頌》。頌是偈頌,一頌有四句,這叁十個四句的一篇論,就是他一生修學佛法的心得,然後把這叁十頌傳給了弟子。在印度的唯識宗有十大論師,就是有十個不同的人去注解這本論,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印度那蘭陀學院的戒賢論師,生于公元520年,跟世親論師差了一百多年,中間已經傳承了好幾代人呢。他是玄奘大師的親教師,當時是那蘭陀寺的院長,玄奘大師去印度主要是依止他學《瑜伽師地論》,然後再到各處參學,周遊印度列國,把十大論師的著作及不同的說法他都學到了。後來玄奘大師把十大論師的東西帶回中國,准備全部翻譯,是他的一個弟子叫窺基法師建議不必全翻,而是揉合十大論師的著述編成一部《成唯識論》。
這裏再講一個跟心有關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大唐西域記》裏面是沒有記載的,我是聽老師講的,他說當年自己學唯識時也是聽師父這麼講,故事代代口頭相傳,未留文字記錄。玄奘大師去印度的時候,是偷渡出境的,要走天山北麓,繞過帕米爾高原,然後從阿富汗進入印度。相傳他經過帕米爾高原一帶的佛國,聽說山上有入滅盡定的羅漢。這是一種禅定的功夫,滅盡定就是滅受想定,保留這個色身不壞,識不動,受想行則停止了,用心的力量把它壓製住,譬喻好像是進入冬眠一樣。你看動物怎麼樣熬過冬天呢?它身心不動,受想行沒有了,睡熟一樣。睡醒時冬天已過去,冬眠的動物就會起來了,這是譬喻。滅盡定只是禅定功夫,但不能開發智能,是以禅定力將受想行識壓伏住,自己調一個冬眠的時間表,幾時出定是自己調的。玄奘大師在經論上知道有這麼一種禅定的功夫,但在當時中國唐朝是看不到實例。聽說帕米爾高原山洞有人在入滅盡定,就去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到了山上,看到一個老修行坐在那裏不動,頭發長長的,當時就想辦法讓他出了定。這個老修行一出定就馬上去定位時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玄奘說是唐朝了,他說:“哎呀,現在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嗎?” 玄奘說:“佛入滅已一千年了。” “哎呀,糟糕。”原來他是上一位迦葉佛時代的人,迦葉佛入滅後他才學佛,很多問題解決不了。他不是去修上師相應法,反而修滅盡定,是想等下一位的釋迦牟尼佛降生成…
《轉識成智,一切從心開始(素聞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