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時請教,就入滅盡定把時間縮短,好比冬眠一樣。結果他定過頭了,釋迦牟尼佛都涅槃了一千年。他說:“哎呀,再入定去等下一位彌勒菩薩成佛吧!”他就馬上要再次入定,當時玄奘就阻止他:“你不要再定了,萬一你的時間調錯又定過了怎麼辦呢?幹脆這樣,你不要再入定了,我現在到印度去求學彌勒菩薩的唯識教法,你等我回來教你。”當時這個老修行的身體已經很蒼老了,他說:“我這樣的身體不可能等你,要轉世投胎。”就這樣,大家約法叁章,玄奘指示他:“你往東一路去到一個大城市,就是唐朝的國都長安,找一家最高的琉璃瓦房子到那裏投胎,我回來後會去找你,一言爲定。”十七年後,玄奘大師學成回來,滿載而歸,他就去找這個人,到處找也找不到。原來玄奘大師的意思是想讓他投胎到皇帝李世民的家裏面,皇宮就是琉璃瓦,結果一打聽那個年頭沒有王子出生啊。後來再一打聽,原來是老修行搞錯了。窺基法師俗家是姓尉遲,看過《隋唐演義》戲曲或小說的人都知道,秦叔寶及尉遲恭就是後來門神的兩個造型,白臉的是尉遲恭,黑臉的是秦叔寶。相傳是唐太宗因爲征戰連年殺戮太多,晚上內心不安很多噩夢,夢見鬼來追殺他,一晚上睡不好,要弄兩個將軍在門口給他當護衛,才能放下心睡覺,就選了秦叔寶及尉遲恭,後來就演變成爲門神。當時尉遲恭是有名的開國功臣,都封爲國公的。在唐朝封公的人都是有資格用琉璃瓦的,尉遲世家也就在長安城西蓋起一座琉璃瓦的王府,這個老修行只記得要到琉璃瓦房子投胎,沒有找到最高的琉璃瓦皇宮,一進長安城看到尉遲府的琉璃瓦就投了胎,結果做了尉遲恭的侄兒。
當時玄奘大師度窺基出家也是蠻傷腦筋的,相傳“叁車法師”的故事就是指他。窺基是一個開國元勳的高幹子弟,要度他出家一點兒都不容易,一定要講條件。他說要我出家跟你修行可以,第一我要一車美食,好吃的東西;第二,我要一車好穿的衣服,就是绫羅綢緞;第叁我要一車書。玄奘大師同意了,說還想要一車書就證明他不是完全沈迷于享受,還是有上進心學佛的,就答應他講的條件。再經過好多好多的故事,窺基慢慢成爲一個合格的比丘。玄奘大師度了他以後,就把印度學來的唯識傾囊傳授給他,當時窺基法師住在城東慈恩寺。相傳圓測法師是一個來自韓國的留學生,也在玄奘大師的譯場學習,他是外國人,外國人都住在城西西明寺。窺基及圓測兩位雖有不和,但都是玄奘大師座下的兩個上首弟子,一個是東班班首,一個是西班班首。今天唯識學主要就是由這兩位傳下來的。
玄奘大師傳下的唯識學是很重視著述的。經過唐朝的會昌法難後,許多書都被燒了,以致學派中斷。直到明朝末年的時候,才由華嚴賢首宗的祖師們稍稍中興唯識學。當時玄奘大師譯的經論都還保存在《大藏經》中,只是一些重要注解及他口授與窺基、圓測的筆錄述記沒有了。所以當時明末的祖師有些地方是靠猜測而來,會有一點偏差,不一定是玄奘大師的原意思想,但是他們也很苦心。我們學唯識的人,入門第一本書一般是讀《八識規矩頌》,直接讀《叁十頌》的很少。《八識規矩頌》就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才出現的,那也是有一樁離奇的故事,我現在就不講了。相傳《八識規矩頌》是玄奘大師的口訣,它是七個字一句。我們接著所說的都是依《八識規矩頌》的內容來講。
到了清末民初以後,楊文會(楊仁山)居士在出使英國的時候,認識了一位日本學者南條文雄,知道日本當時有很多唯識的佚書,就設法拿回中國來,在南京辦了個金陵刻經處,將它刻印出來。然後就開展了近代唯識學叁大流派,太虛大師是一派,南歐北韓:南京歐陽竟無是一派,北京韓清淨又是一派。所以近代學唯識的人幾乎都是源自這叁家,這叁家也都是依據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的中心思想一脈相承而來。下面把唯識學的中心思想做一簡單介紹。
先講智跟識的分別。識就是心識,每個人的心理作用、心理活動,有人說唯識學是佛教的心理學,對,但是不完全對。它應該是佛教修行者的心理學,它跟定位于世間的一般心理學是不一樣的。它是探討修行者如何淨化內心過程的心理學,絕對不是一般普通治病的心理學。要你把生命淨化,即是所謂的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轉迷爲悟。凡就是凡夫,迷就是迷失了自我,不識本心。經過一套修行法門逐步淨化的過程,就是由心識轉到心智,由凡夫的心識轉到聖者的智慧。
什麼是識,什麼是智呢?有分別的就是識,無分別的就是智。什麼是有分別呢?這個分別不是眼睛能看到東西就叫分別,那是眼睛有了別的功能。一個人長著眼睛能看到東西是正常的,上面不要再給它加些東西,就沒有問題,一加東西可能就會汙染了。當你看到一樣東西時,咦!這東西是我的,我要想辦法去拿回來;這東西不是我的,我要想辦法去擁有它,心裏起了種種非分的要求,這就是你的貪嗔癡煩惱,這就是有分別了,有分別的那就是識。看到東西時不會生起貪嗔癡的分別,但他還是會看到東西的,這就是智,這就是二者差別的地方。同樣是那對眼睛,看到會起貪心跟看到不起貪心,就是識跟智的分別,這兩個層面,每個人都會有。但是我們的智只是一刹那呈現,很多時候都是識的作用,識用的時間強過智,那是因爲我們沒有經過鍛煉。修行者即是慢慢將智的範圍擴大,識慢慢減少,這個過程就叫轉化。轉化是不了義的說法,打一個譬喻來講,識是手心,智是手背,雖有轉動,仍然是一整個手掌而已。
識是了別的功能,智是覺悟的境界,悟些什麼呢?在大乘來講是悟空性,在小乘來講是悟無我性,這是大小乘見地差別的定位點。小乘部派的種種修行法門重點是在對治我,證無我性。大乘則是證空性,或叫法界性。所以大乘是觀法界,小乘是觀無我。法界就是無我的放大,把一個小我放大而已,其實二者相通,但有差別,所謂“通而不同”。法門不同,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小乘定位在無我,由身體的觸感、覺受起修,是由白骨觀開始的;大乘則是法界觀,直接觀空性的,所以它是悟“緣起性空”這個層次。
一般講,粗分一個人,也不過是身口意叁業在活動而已。你的活動的能力只有叁分:肢體上的活動、口上的語言、意念的思維,沒有第四樣了。當然,也有人把叁樣合成第四功德,第五事業,那是另一回事。綜合講就只是身口意叁業。我們能夠掌握、創造的人生條件,就是靠這叁樣東西而已,你不是通過身,就是通過口,主要是通過意念(心念),來完成一切活動的,這是粗的分法。細的分法是分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就是從這十八個層面、角度來觀察。六根是指器官,包括神經系統;六塵是外在的境界;六識則是六根器官跟外在的六塵境界相摩擦和合而感受出來的感官功能。根塵識叁六一十八界,這是細分。
前面講叁業,意只是一個籠統心念,講根塵識十八界就微細了點,其實是講一樣東西而已,是講你的內心如何對外的活動關系。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大家念《心經》時就曾念到,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加上大腦的意念。根分兩種:浮根塵和淨色根。浮根塵就是浮在外面你看得見的塵,塵就是物質,這是指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等器官。淨色根是外面看不到的神經系統,身體裏面一大堆神經是比較清淨,比較微細的色(物質),這是根——工具而已。有工具然後有對象,對象是什麼呢?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眼睛看到顔色,耳朵聽到聲音,鼻子嗅到香臭的氣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的觸感,意念思維活動,能夠掌握的概念就是法。六根六塵相對就産生六種識,六種心理活動功能,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你心裏的波動。這個波動是由于眼睛看到東西觸發的,耳朵聽到東西觸發的,鼻子聞到東西觸發的,舌頭嘗到東西觸發的,身體摸到東西觸發的,或者意念裏面胡思亂想觸發的。
在講八識前,我們先要交代叁量。唯識宗把一個覺者、聖者用智慧跟凡夫用心識的差別,就是在觀察、量度東西的時候,分爲叁種量——現量、比量、非量。當你看到庭前一棵柏樹時,眼睛直接的看到,沒有任何的隔膜,那就是你的現量。寺院後面有一間工廠,我們沒有直接看到,後面不長眼睛,是聽見後面機器響,猜測推理而得知。這已是比量,你可能會猜錯,猜錯了就是非量。因此,心識看的東西跟心智看的東西是有差別的。聖者的心智看東西一定是現量,他可以通過比量跟你講,不會有非量,肯定是不會錯的。但是凡夫也有現量、有比量,大部分都是非量,看錯了。就是有這叁量的差別,才決定我們內心需要改造。如果都是一樣的話,我們就不需要修行改造,不需要淨化人心。就是因爲凡夫的心識有非量,有時比量比錯了就是非量,不是完全是現量。我們講看很容易理解,講思維就不簡單了。如何完全達到現量?這就是由凡夫的心識如何轉化成爲聖者的智慧。後人還加上聖教量、譬喻量。現量直接看不到,就要靠聖者、佛菩薩、祖師教導我們。聖者是過來人,我們相信他講的話,這稱爲聖教量。但是在說法的過程,直接講你不易明白,聖者就會用善巧方便的種種譬喻,譬喻也是種量。以上合稱五量。總之,量的目的,就是想建立由凡夫過渡到聖者的機理。
現在我們進入講“轉識成智”的機理。八識是大乘定,小乘部派全部只講六識,加第七識第八識是大乘的講法。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嗅到、舌頭嘗到、身體碰到,這是一組。第六意識的思維活動,是單獨的一組。然後再把第六識裏面深度的意識抽出來,稱爲第七識、第八識。其實第七第八識原是第六裏面的東西,所以小乘不分也是對的,不需要分。大乘分出來有它的用意,這是因爲要講轉識成智的機理才分的,對應四種智慧所以要分,所以才把八識分成四組:前五識是一組,第六意識是一組,第七識末那識是一組,第八阿賴耶識是一組。這些名詞大…
《轉識成智,一切從心開始(素聞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