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心頭沒有閑事挂礙,人間四季都是好時節。這個偈子是祖師的悟道偈,也是我們盡量學習以達到的境界。四季時空轉移的客觀變化,心是一個主導,一切從心開始嘛,我們來研究一下我們的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禅宗成天講“平常心是道”,平常心也是要研究這個心。修道是不能離開心。大家都知道的生活禅宗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老和尚提出的口號,我們叫它“八字真言”。學密宗的人喜歡持咒、持陀羅尼,陀羅尼是總持,就是把一些佛法的要義用很簡短的幾個句子,將它總持起來,按照印度傳統,所有的咒語都是能解釋的,但持誦時是不要解釋的,用對音來念就好了。所以,我們可以把生活禅宗旨的這八個字真言當作咒語念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念它也有很大的加持力,就是天天提醒你自己,它也有總持的效力。我們大家都知道,學佛的人首先第一關是要自度,如何幫助你自己,自己度你自己,然後要度他度人,要幫助別人。佛學上種種的理念,都從這兩個點出發,自覺覺他,自己覺悟也覺悟所有的人,所以“覺悟人生”是自覺自度的層面,“奉獻人生”是體現覺他度他的層面。如果老和尚一開始就講自度度他,一定把你們都嚇跑了,他用了另外一種層面,叫你要覺悟人生、要奉獻人生,不是說你完全覺悟後才奉獻,一邊覺悟一邊奉獻,大乘佛教講同時,在奉獻的時候增長自己的覺悟,在覺悟的時候我們同時奉獻,它是同時並行的,是雙管齊下,它是一個車的兩個輪子。所以,生活禅的宗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是非常好的八字真言,希望將來在馬來西亞也能把這個理念引進去,這是老和尚經過他幾十年的修行、用功、體會,他把生命都押到上面去,而得出來的這八個字,我們要好好珍惜它。生活禅裏面所有的理念都要學習,老和尚總結的每一句話,你不要掉以輕心,以爲只不過是叁四句口號而已,那是得來不易的。不把漢傳佛教、不把佛法吃透的人,是不能講出這些話來的。所以這八個字,我們不能泛泛看過,其實它是涵蓋了整個佛法,不管你是藏傳、南傳,還是漢傳,大乘小乘都包括在裏面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是我們學佛的人的一個終身目標,用現代的語言來體現,“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是我們一生要追求的人生目標,那是佛法給我們的一個指南針。你們人手一冊的專輯上,老和尚都已詳細講了,我提醒你們要去翻看。
老和尚講覺悟人生,是教你們怎麼樣去做好一個人。做人很容易,做一個好人不容易。他提出兩個方針,第一個方針是: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只這八個字,講起來學問很多很大,你們自己去看一看老和尚的開示。“覺悟人生”是幫助你們把一個人的生命升華,從一個凡夫俗子內心充滿汙染的人,如何過渡到一個內心完全淨化的聖者的總綱原則。“奉獻人生”是利他、度他、覺他,教你如何去做好一件事情。大家都會去做事情,但是做好一件事可就不容易了。老和尚又提出八個字: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第十五屆夏令營的主題是定在分享。這八個字跟前面的八個字,合稱“二八方針”,老和尚講的“二八方針”,是如何體現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最容易最簡單的提綱。
自利要利他,自度要度人。在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層次裏面有一個總綱,要悲智雙運、要福慧雙修。老和尚成天講的大慈悲、大智慧,沒有大慈悲則大智慧就體現不到,沒有大智慧同樣大慈悲也做不好。所以,悲智是要雙運的,運就是一起,如車的兩個輪子並進,缺一不可;鳥的兩個翼,單翼的鳥是飛不起來的,它要兩個翅膀。所以是雙運。佛教裏面的名詞,凡是說雙,就一定是同時,看你是彰顯你智慧的層面,還是表現你慈悲的層面而已,在慈悲的後面一定要智慧,在智慧的後面也一定要有慈悲,一定是要雙管齊下的,這也就是福慧雙修的另一個通俗的講法。修福修慧就是要通過自利利他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來體現。
我們舉一個例子,布施是大乘菩薩道修六波羅蜜之首。我們早上念《心經》,波羅蜜多就是把一個凡夫俗子由充滿汙染的此岸,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地送到覺悟淨化清淨的聖者彼岸。有六種方法,爲首的第一種就是布施。布施有叁種,財施、法施、無畏施。我們就用布施這個例子來談談分享,沒有分享心的人,無論財施、法施還是無畏施都不會做得好。布施行爲後面的心,我們就研究一下那個顯露出來的心態。你有多少的財富,口袋裏有多少錢而肯布施,或者我有多少用品可以給人家分享,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心。法施也是如此,佛法的領悟,佛法的證量可以分享,知識學問可以分享,也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心。不管財施,不管法施,都有無畏施的這個作用,當衆生在恐慌害怕,在輪回苦海裏面彷徨,前路茫茫,你用任何的方法,包括財施、法施,能夠使得他無畏不害怕,心安定下來,這也就是一種布施。通過布施這個例子,我們知道分享心是很重要的,分享是一種心理狀態。這個心理狀態,我們現在不作詳談,我知道淨因法師馬上要跟你們談深度的分享。既然是看我們的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現在來研究每一個人自己的心。
有兩句佛經祖語裏面常講的話“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生滅是一個境界一個現象的當下出現,在它出現了的下一個當下,它可能就消滅了,生滅是刹那不斷的,生命是相續不斷的,也就是一個一個生滅連起來。大至山河大地宇宙,小至每個人當下一個念頭,都是如此。我們從小的講起,當一個人起一個念頭,起心動念想一樣東西的時候,這個念頭生起,停留在那,然後念頭慢慢模糊,消失;一個小空檔,另一個念頭再生起,又停留又慢慢模糊又消失;又一個小空檔出來,是相續不斷的。每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都是如此,這是講內心。放大到一間寺廟,你看柏林寺,也是從零開始建起來的。當年它沒有,慢慢它生起,有朝一日這個寺廟會壞的,要維修要拆掉重建。不管是外在的事物境界,還是內在的心理狀態,都有個生滅現象。所以,研究我們的內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
《六祖壇經》裏面有兩句話很重要。當年我剛皈依叁寶學佛的時候,一個師兄老是擺架子,以這兩句話來訓我們,當時,還不知道是出自《壇經》的話,他還賣關子不講,是後來我才發現,他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六祖大師提出一個總綱給我們,就是說修學佛法的人,如果不能夠認識你自己的本心,學法是不會得到任何的利益的。這個利益不是金錢上面的利益,也不是什麼事業上面的利益,是內心改造淨化的利益。本來學佛是學到清涼解脫的佛法,相反,你學佛學到煩惱,學到燃燒熾熱的,那就不對了,就是學法無益了,沒有得到任何佛法上面的效益。所以,六祖大師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劃時代祖師。
我這次提前一個星期來親近老和尚,先在玉泉寺,再陪著老和尚到雲通寺、真際禅林、虛雲禅林走了一遍,主要是跟老和尚一起生活。他有一天講到我們中國佛教有叁個偉人,東晉的道安大師,唐朝的六祖大師,還有民國的太虛大師,這叁個人都是佛教裏面劃時代的巨人。道安大師是佛教中國化的一位劃時代祖師,如何把印度的佛製慢慢改爲中國的祖製,而且又不違背律製精神。祖製的百丈清規,它絲毫都沒有違背律製的精神。比如說,印度的律製出家人是不能耕田的,不能壞鬼神村,不能砍草,不能種植,但是我們中國祖師農禅並重,這就是一個智慧的適應,這個智慧的源頭就在道安大師把佛教中國化,將印度律製慢慢適應中國文化的背景後,開出我們本土跟南傳和藏傳不一樣的花朵。六祖慧能大師把佛教大衆化,太虛大師則把佛教人間化。慧能大師把佛教普及到每一個平民生活層面都能接觸得到,太虛大師在近代推廣人間佛教精神,我們生活禅有一半的思想,是來自人間佛教的思想。南傳佛教完全是講佛教人間化。在那裏生活過的淨因法師肯定很了解,他們沒有西方淨土、東方淨土的思想。換句話說你到南方佛教國家是不會聽到阿彌陀佛的,因爲他們的佛法都是從開始到現在,都是用人間淨土的概念。所以把佛教人間化、大衆化、中國化,是這叁位劃時代祖師的功勞。
《六祖壇經》中六祖慧能提出這個總綱,學佛要認識本心。所謂認識不是以我們每一個人的學問經驗去認識。在座的兩叁百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背景、有自己不平凡的學曆、有自己的一份人生經驗吧,那當然是很值得參考很值得尊重,但是不能拿你個人的人生經驗來當指導。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如果不學佛,沒修持,心是未經過調理的,不管你有多大成就,社會上有多少財富,你的地位有多崇高,可能都要打上問號。心是要經過佛法正知正見的檢查、檢驗,我們叫抉擇,這是唯識宗專用的一個名詞。抉擇就是通過由佛菩薩到祖師禅,一脈相承的佛法正知正見來印證,看它有沒有偏差,有沒有錯,所以是有標准的。中國大乘佛教由隋唐起至北宋,八大宗派都成立了。八宗本身就是八種不同的標准,但是八宗是有共同標准的,就是要認識自心,由心做起的。所以,要修學首要看當下自己的心到底是對是錯。今天我們講生活禅,當然是以禅宗爲指導思想,以禅法爲主修法門。我今天只補充一些唯識學上不同的看法,所謂不同其實就是名相上講的不同,只要是佛法其內涵都相同。
唯識學是我們流行的叫法,在印度經論正式的稱謂叫瑜伽行派,到中國叫唯識宗,也叫法相宗,也叫慈恩宗,這四個名字是同一個學派,統稱叫唯識學。什麼叫瑜伽?是不是印度的瑜伽術?印度練瑜伽術的人其實只是身瑜伽,都是些肢體的運動,就是後來變相爲少林寺的拳法。這些都是附帶的,它還有與心相應的心瑜伽,這是修心的相應次第。爲什麼叫行呢?有一部論叫《瑜伽師地論》,修瑜伽行的人就叫瑜伽師。講經的叫法師,參禅的叫禅師,持律的叫律師,學瑜伽行的人跟佛法正智相應的就叫瑜…
《轉識成智,一切從心開始(素聞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