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于晓非教授)▪P3

  ..续本文上一页现实生活之外有个真实可得,就在当下,就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现在天天唱的《生活禅曲》,第一句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多么现成!在净慧法师的《生活禅开题》中还有一则公案:有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这里,禅师以饥、困与饭、眠做比喻,告诉我们对于现实的生活以及一切事物,我们都不能如实地对待,对我们的自心也不能如实地了知。所以我们就是凡夫。

  学佛就是如实知自心,就是如实地了知当下的现实生活。世间万法本来如梦如幻,就还它个“如梦如幻”吧!《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是地观世间万法本来如梦如幻——梦幻观!这就是学佛!我们现在所在的柏林寺,以曾有千株柏树而得名,以赵州从谂禅师驻锡于此而名扬天下。有僧问这位赵州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和尚答,“庭前柏树子!”赵州老和尚就是这样,以平常心做本分事来接引众生。我体会,这就是净慧法师所倡导的生活禅。

  我们为什么不能如实地了知万事万物呢

  因为无明所障。只有生起般若的光明,才能照破无明的黑暗。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引生无漏的菩提种子现行。首先就是闻佛正法。佛法是从最清净法界等流的。听闻正法,所受的正闻熏习,是引发菩提种子现行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增上缘!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能够听闻佛的正法是人生第一大福报。我们要好好珍惜,每时每刻都要生起闻佛正法甚难的稀有想。佛法是博大精深的,要广读经论,决不可以得少为足,亦不可以住于自见取中。

  闻佛正法之后,就是依佛法的正见如理思维。既然我们相信佛法是真理,就应该时时刻刻用佛法的正见观察、思考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和问题。我是学理论物理学的,时常用佛法的正见思考物理学问题,是非常有启发的。比如,在物理学中总是先要假定一个不变的东西(诸如:“质点”或“粒子”),再以这个不变的东西的空间运动来描述变化。在宏观状态,虽然事物是刹那生灭的,但相续性的一面体现得相对明显。因此,姑且可以假定一个不变的“质点”,依照牛顿力学,在任何确定的时刻,原则上都可以得到它的一个绝对确定的空间位置。但是,在微观状态,恰恰是佛法所揭示的事物的刹那生灭性体现显得非常充分,对于微观粒子,再不可能像对于经典质点那样,用力学量来作出完全决定性的描述。当假定的粒子运动起来时,就必须以“波”的形态来描述,不得不将物质的基本属性认为是粒子性(凝聚于一点)与波动性(弥散于整个空间)这两个极端矛盾的概念的统一。一颗粒子从A点跑到B点,其实并不是一个不变的粒子的运动,这无非是从A到B的一个刹那生灭过程。从佛法的见解上来看,与其用这个不变的粒子的运动来描述变化,不如我们干脆直接了当地就描述这个刹那生灭的过程!这个观念对于现代物理学的突破很重要。这个思路的源泉就是佛法的正见。

  注意:我决不是在为佛法寻找科学的根据。佛法的真理性无需用科学来证明,也不可能用科学来证明。当然,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科学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了,为弘扬佛法的需要,寻找佛法与科学的相通点,也不失为是一种方便; 用佛法的见地来指导科学研究,促进科学的进步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一味地用科学来解释佛法,乃至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名词术语来附会佛法,即使是善意的,从长远看也是非常有害的。因为,这是本末倒置!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对原有理论体系的否定与包容而更接近佛法所揭示的宇宙实相。我们丝毫不必担心科学最终会否定佛法,恰恰相反,正像我的老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经常教导的:“我始终相信:科学愈昌明。佛法愈发达!”现代的人们对古老的文化,包括佛学,总是持轻视甚至否定的态度。其思想根源往往是由于我们过于迷恋现代的发达技术及其带来的高度的物质生活享受,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就以现代技术为代表的文化观念来评判人类的一切文化。但是,自古以来,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的技术文明,与人类领悟宇宙人生真谛的宗教文明,始终是相互独立的。技术的发达并非总是使人们更能深刻地认识世界,有时技术的辉煌恰恰掩盖的是理论的贫困!

  科学研究是以“有一个被我们观测的独立的真实客体的存在”为前提。虽然这种观念在量子力学中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依然根深蒂固。这就是“法我执”。记得是在一九八一年的秋天,当时我还在读大学,李政道和扬振宁先生介绍美国当代理论物理学大师A. Wheeler先生来华讲学。Wheeler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十五个朋友晚饭后坐在客厅里玩“二十个问题”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选择其中一人作为被测者,让他离开房间,其余的人挑选一个词,例如:“食道”。然后,再请被测试者进来,让他开始发问来猜这个词,对问题的回答只能是“是”或“否”。如果他能用于少于二十个问题猜出这个词,他就赢了,反之,就输了。Wheeler先生说,有一次轮到他作为被测试者离开房间时,让他等待的时间特别长。当他被允许进屋时,每个人都在笑,他想他的朋友们一定在玩“鬼把戏”。他开始发何:“它属于动物界吗

  ”“否”;“它是蔬菜类吗

  ”“否”;“它是无机物吗

  ”“是”;“是绿色的吗

  ”“否”;“是白色的吗

  ”“是”;……。当他继续提问时。他的朋友却要用越来越长的时间来决定到底回答“是”还是“否”。最后,他只有问一个问题的权利了,他试着说:“是云吗

  ”他的朋友回答“是!”随后爆发了一阵哄堂大笑。原来,当Wheeler先生在门外时,他的朋友们决定这次不挑选任何一个词,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回答“是”或“否”。然而,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因为Wheeler先生有权问任何一个人,所以,这个被问者必须在脑子里想象一个与前面的回答相容的东西。Wheeler先生说:“这故事说明什么呢

  有一个“世界”,我们以为它是独立于任何观察者的行为而存在着,就像当我走进房间时认为房间里真的存在着一个确定的,我们已经挑选好了的“词”一样。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客观真实存在,以及我们的科学发现,诸如:电子、光子、夸克等等,也许就像我在游戏中得到的最后答案“云”一样,实际上只是依据我们所制定的游戏规则,一步一步地通过我所发出的问题以及我的朋友所给出的“是,或“否,的回答而形成的!”Wheeler先生这样一位物理学大师,通过他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思考,已经意识到所谓“存在”的不真实性。这恰恰就是佛法所揭示的真理:——无真实便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

  佛法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认识世间万法的真实相,才会作恶。贪嗔痴一定是与真实相违的,因为有“我”才会有贪嗔痴。学佛就是破“我”。只有修诸善行才能破“我”。虽然菩提种子未现行的修善是有漏善,但这有漏善是引发无漏的菩提种子现行的增上缘!换句话说,善行是生发般若的泥土。只有在世间广修善行,难得能行,难忍能忍,不断地积累福德资粮,到时自可瓜熟蒂落,见道开悟——无漏种子现行。

  佛法讲“识外无境”,但就众生内部各有情之间而言却是“识外有识”——识与识只可为增上,而不能亲生。因此,修行成佛都是自己的事,谁都不能代替我们成佛。从这个意义上讲,成佛只是“自度”。但是,“自度”的方法只有“度他”,因为只有在“度他”的过程中才能够破我、法二执!所以,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心里要始终装着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而修,与一切众生共修。释迦牟尼佛临涅槃前在忉利天法会上给我们讲了地藏菩萨,把我们这些末法时期刚强难调的众生都交给了地藏菩萨。这正显地藏法门在末法的当机,正说明越是末法越要弘扬地藏精神。地藏菩萨“众生未尽,誓不成佛”的精神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地藏法门是修行一切大乘法门的基础。当前,我们中兴佛教,首要的就是要弘扬地藏菩萨这种以无限的悲愿积极地深入世间,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永远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精神。

  正如地藏法会是以“虚空藏”菩萨请问为了结,表明地藏菩萨慈悲度众的愿行最后要归于空性。学佛修行就是时时“悟无我”,修行一切善法都要时时观空遣相,这就是佛法的智慧。慈悲与智慧等持是佛法修行的总原则。《金刚经》中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灭度者。”前者是慈悲,后者是智慧。我们都要在《金刚经》的这句经文上好好真参实悟,信受奉行!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于晓非教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