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于曉非教授)▪P3

  ..續本文上一頁現實生活之外有個真實可得,就在當下,就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現在天天唱的《生活禅曲》,第一句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多麼現成!在淨慧法師的《生活禅開題》中還有一則公案:有源律師問慧海禅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這裏,禅師以饑、困與飯、眠做比喻,告訴我們對于現實的生活以及一切事物,我們都不能如實地對待,對我們的自心也不能如實地了知。所以我們就是凡夫。

  學佛就是如實知自心,就是如實地了知當下的現實生活。世間萬法本來如夢如幻,就還它個“如夢如幻”吧!《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是地觀世間萬法本來如夢如幻——夢幻觀!這就是學佛!我們現在所在的柏林寺,以曾有千株柏樹而得名,以趙州從谂禅師駐錫于此而名揚天下。有僧問這位趙州和尚:“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和尚答,“庭前柏樹子!”趙州老和尚就是這樣,以平常心做本分事來接引衆生。我體會,這就是淨慧法師所倡導的生活禅。

  我們爲什麼不能如實地了知萬事萬物呢

  因爲無明所障。只有生起般若的光明,才能照破無明的黑暗。所以,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引生無漏的菩提種子現行。首先就是聞佛正法。佛法是從最清淨法界等流的。聽聞正法,所受的正聞熏習,是引發菩提種子現行的非常重要的條件——增上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能夠聽聞佛的正法是人生第一大福報。我們要好好珍惜,每時每刻都要生起聞佛正法甚難的稀有想。佛法是博大精深的,要廣讀經論,決不可以得少爲足,亦不可以住于自見取中。

  聞佛正法之後,就是依佛法的正見如理思維。既然我們相信佛法是真理,就應該時時刻刻用佛法的正見觀察、思考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和問題。我是學理論物理學的,時常用佛法的正見思考物理學問題,是非常有啓發的。比如,在物理學中總是先要假定一個不變的東西(諸如:“質點”或“粒子”),再以這個不變的東西的空間運動來描述變化。在宏觀狀態,雖然事物是刹那生滅的,但相續性的一面體現得相對明顯。因此,姑且可以假定一個不變的“質點”,依照牛頓力學,在任何確定的時刻,原則上都可以得到它的一個絕對確定的空間位置。但是,在微觀狀態,恰恰是佛法所揭示的事物的刹那生滅性體現顯得非常充分,對于微觀粒子,再不可能像對于經典質點那樣,用力學量來作出完全決定性的描述。當假定的粒子運動起來時,就必須以“波”的形態來描述,不得不將物質的基本屬性認爲是粒子性(凝聚于一點)與波動性(彌散于整個空間)這兩個極端矛盾的概念的統一。一顆粒子從A點跑到B點,其實並不是一個不變的粒子的運動,這無非是從A到B的一個刹那生滅過程。從佛法的見解上來看,與其用這個不變的粒子的運動來描述變化,不如我們幹脆直接了當地就描述這個刹那生滅的過程!這個觀念對于現代物理學的突破很重要。這個思路的源泉就是佛法的正見。

  注意:我決不是在爲佛法尋找科學的根據。佛法的真理性無需用科學來證明,也不可能用科學來證明。當然,代表著現代文明的科學被人們普遍地接受了,爲弘揚佛法的需要,尋找佛法與科學的相通點,也不失爲是一種方便; 用佛法的見地來指導科學研究,促進科學的進步也是很有意義的。但是,一味地用科學來解釋佛法,乃至用現代科學的思維方式及名詞術語來附會佛法,即使是善意的,從長遠看也是非常有害的。因爲,這是本末倒置!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是通過對原有理論體系的否定與包容而更接近佛法所揭示的宇宙實相。我們絲毫不必擔心科學最終會否定佛法,恰恰相反,正像我的老師——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先生經常教導的:“我始終相信:科學愈昌明。佛法愈發達!”現代的人們對古老的文化,包括佛學,總是持輕視甚至否定的態度。其思想根源往往是由于我們過于迷戀現代的發達技術及其帶來的高度的物質生活享受,使我們不由自主地就以現代技術爲代表的文化觀念來評判人類的一切文化。但是,自古以來,建立在經驗主義之上的技術文明,與人類領悟宇宙人生真谛的宗教文明,始終是相互獨立的。技術的發達並非總是使人們更能深刻地認識世界,有時技術的輝煌恰恰掩蓋的是理論的貧困!

  科學研究是以“有一個被我們觀測的獨立的真實客體的存在”爲前提。雖然這種觀念在量子力學中已經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依然根深蒂固。這就是“法我執”。記得是在一九八一年的秋天,當時我還在讀大學,李政道和揚振甯先生介紹美國當代理論物理學大師A. Wheeler先生來華講學。Wheeler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十五個朋友晚飯後坐在客廳裏玩“二十個問題”的遊戲;遊戲的規則是:選擇其中一人作爲被測者,讓他離開房間,其余的人挑選一個詞,例如:“食道”。然後,再請被測試者進來,讓他開始發問來猜這個詞,對問題的回答只能是“是”或“否”。如果他能用于少于二十個問題猜出這個詞,他就贏了,反之,就輸了。Wheeler先生說,有一次輪到他作爲被測試者離開房間時,讓他等待的時間特別長。當他被允許進屋時,每個人都在笑,他想他的朋友們一定在玩“鬼把戲”。他開始發何:“它屬于動物界嗎

  ”“否”;“它是蔬菜類嗎

  ”“否”;“它是無機物嗎

  ”“是”;“是綠色的嗎

  ”“否”;“是白色的嗎

  ”“是”;……。當他繼續提問時。他的朋友卻要用越來越長的時間來決定到底回答“是”還是“否”。最後,他只有問一個問題的權利了,他試著說:“是雲嗎

  ”他的朋友回答“是!”隨後爆發了一陣哄堂大笑。原來,當Wheeler先生在門外時,他的朋友們決定這次不挑選任何一個詞,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意願回答“是”或“否”。然而,有一個小小的條件:因爲Wheeler先生有權問任何一個人,所以,這個被問者必須在腦子裏想象一個與前面的回答相容的東西。Wheeler先生說:“這故事說明什麼呢

  有一個“世界”,我們以爲它是獨立于任何觀察者的行爲而存在著,就像當我走進房間時認爲房間裏真的存在著一個確定的,我們已經挑選好了的“詞”一樣。然而,我們所認爲的客觀真實存在,以及我們的科學發現,諸如:電子、光子、誇克等等,也許就像我在遊戲中得到的最後答案“雲”一樣,實際上只是依據我們所製定的遊戲規則,一步一步地通過我所發出的問題以及我的朋友所給出的“是,或“否,的回答而形成的!”Wheeler先生這樣一位物理學大師,通過他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的思考,已經意識到所謂“存在”的不真實性。這恰恰就是佛法所揭示的真理:——無真實便是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佛法教導我們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認識世間萬法的真實相,才會作惡。貪嗔癡一定是與真實相違的,因爲有“我”才會有貪嗔癡。學佛就是破“我”。只有修諸善行才能破“我”。雖然菩提種子未現行的修善是有漏善,但這有漏善是引發無漏的菩提種子現行的增上緣!換句話說,善行是生發般若的泥土。只有在世間廣修善行,難得能行,難忍能忍,不斷地積累福德資糧,到時自可瓜熟蒂落,見道開悟——無漏種子現行。

  佛法講“識外無境”,但就衆生內部各有情之間而言卻是“識外有識”——識與識只可爲增上,而不能親生。因此,修行成佛都是自己的事,誰都不能代替我們成佛。從這個意義上講,成佛只是“自度”。但是,“自度”的方法只有“度他”,因爲只有在“度他”的過程中才能夠破我、法二執!所以,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心裏要始終裝著一切衆生,爲一切衆生而修,與一切衆生共修。釋迦牟尼佛臨涅槃前在忉利天法會上給我們講了地藏菩薩,把我們這些末法時期剛強難調的衆生都交給了地藏菩薩。這正顯地藏法門在末法的當機,正說明越是末法越要弘揚地藏精神。地藏菩薩“衆生未盡,誓不成佛”的精神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地藏法門是修行一切大乘法門的基礎。當前,我們中興佛教,首要的就是要弘揚地藏菩薩這種以無限的悲願積極地深入世間,利益安樂一切衆生,永遠是“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精神。

  正如地藏法會是以“虛空藏”菩薩請問爲了結,表明地藏菩薩慈悲度衆的願行最後要歸于空性。學佛修行就是時時“悟無我”,修行一切善法都要時時觀空遣相,這就是佛法的智慧。慈悲與智慧等持是佛法修行的總原則。《金剛經》中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而滅度者。”前者是慈悲,後者是智慧。我們都要在《金剛經》的這句經文上好好真參實悟,信受奉行!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于曉非教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