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多的疑问非常合乎情理。原因就是我们从一个横截面直接地就深入到了佛教的最里层,而不是按部就班地从佛法最外层的基础知识一步一步了解佛法的整体概况,最后才深入到它的实质。当我们一步就深人到佛法的实质时,几千年的思想浓缩在一起,就像一块风干了许久的馒头,我们没有锋利的牙齿几口就把它啃掉,更不用说消化了。也就是说,我们不具有锋利的智慧一下子就能把佛法的实质完全弄懂。因为许多人咬不动这么坚硬的馒头,或许就会抱怨这块馒头太坚硬了,而不是反省自己的牙齿是否太脆弱了
我今天面对佛法智慧的大海。我不敢做定说。因为一个人在没有开悟以前,他所讲的法只能说是靠近佛法,与佛法相似却不等同于佛法。比如佛在《金刚经》中提到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很多人没有学佛以前就知道大千世界的概念,但是并没有用自己的肉眼,或用自己的修道,或用科学的方法,如实地认识这一概念。佛陀经过苦苦修道,当他治心一处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三千大于世界是当下证到的。当他看到我们的宇宙世界是由无数的星体、无数的星系组成的时候,就用了三千大千世界这一概念加以概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一种虚指,并非实数。而有些人却依文解字地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三千个星球。另外世界的概念,过去、现在、未来这种时间的概念称为世;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种空间的概念称为界,时间与空间的总体称为世界。这一概念的形成,是佛陀通过修道以一种直接悟入的方法,所得到的现量证量。而我们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找们只能站在科学家的肩膀上去认识。科学家是通过可操作的工具进行实验的方法逐渐地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却只能通过科学家的认证产生认识,所以我们是用认识的方法认识世界。
各位通过参加生活禅夏令营,回去之后,如果要把对佛法的认识落实到生活的实处,其中很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要掌握佛法的真义。并把它作为我们行为的坐标,以这个坐标为准则,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尤其是我们年轻人,因为血气方刚,又有自身很多不好的习气,更应该自我克制,培养自己的忍耐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力,讲到业力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感到困惑,觉得业力这个概念很抽象。所以,我先讲一下业力在教义上的内容。比如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有的人会以为话说过之后声音消失了,话的作用也就跟着消失了。其实不然,无论我们讲话的人,还是听话的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都会埋下这话里面所含的思想的种子。类似的话讲多了,或者听多了,也就会给我们意识里这种思想的种子熏染成熟了。就是说,我们身、口、意每一次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都会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打下深探的烙印,这种烙印的积累就是业力。而我们的身、口、意又深受这种业力的影响,并顺着这种业力的作用一直延续不已,就像一列顺势而行的火车。当我们学习佛法之后,意识到自己以前的人生观、认识论都是错误的,就应该把这个车刹住。当我们突然刹车之后,这时候车的惯性还在推着我们向前走,这种余势使得我们不能够自己做主,在我们的思想深处产生两种不同势力的强烈碰撞,让我们感到很痛苦。为什么会这样痛苦呢?这就是我们内心无明的业力与我们现在所学到的佛法知识产生碰撞之后的必然反应。
在文革批判孔子的时候,有一位老儒学家曾经说过:“我们有几个人取得了批判孔子的资格呢
”结果他也受到了批判。对我们现在所讲的佛学思想,也有一些人妄加批判和指点。在你批判、指点这些思想的时候,你对自己是否首先有一种正确的评估呢?对一种观念当我们没有全面了解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虚下心来,放下所有别人对这一观念的认识,而直接地去了解这一观念的思想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取得了品评它的资格。
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面对无数的知识,而对无限的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非常重要,更重要的还在于这种方法的背后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包容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种虚怀若谷的人生态度,是不可能成就一种贤圣的境界的。《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贤人和圣人也是有差别的,他们的差别是境界上的差别。而我们常人之间更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别主要是品行上的差别。所以,学会虚怀若谷,这不仅仅是宗教上的一种情操,更是我们做人的一种情操。正如太虚大师所言:“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转凡成圣,但是我们不可能直接超凡入圣,所以太虚大师以一种菩萨的精神给我们搭了一个梯子,让我们先从做人这一最基本的阶梯迈步。这就使一些人产生了误解,以为佛法等同于我们做人的某些道理,认为佛与凡人之间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其实佛与凡夫是有分野的,佛是大智慧、大自在、大无畏、大解脱的人。我们凡夫在没有觉悟之前,我们不能自已做自己的主,我们的心是迷惑的,染污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这只是一粒种子,如果你不把它埋在适宜的土壤里,不给它充足的阳光、充足的养分和充足的水分,它也就不可能发芽、更不会开花、结果。
有句话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当我们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之后,我们就应该牢牢地看护住我们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我们行为的一个因,所有这些起心动念的因都是互相杂染的。为什么说菩萨畏因呢?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知道因就像种子似的,能引发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合抱的大树都是发之于毫端,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事物它演变成一种根大的局面都源于最初一念心的波动。
在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有些人就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概念再缩小,就缩小为钱。所以就流行一句话叫做:“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声明的是,对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乎,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的水平,我是深表赞成的。因为人们不能摆脱物质生活的困苦,也是一种苦。佛教要人离苦得乐,其中就包括摆脱贫困的物质生活给人们造成的困苦。佛法中说,身安则道明。只有安顿好自己物化的生命,才能使道心安立。如果没有蔽体的衣服,没有千万间宁静的佛刹道场,佛法也无法安立于世间。这就充分肯定了物质文明的重要性。但是,当我们不能驾驭金钱,被它所奴役,为它道德沦丧,偷盗、抢劫、贪污、犯法,以至父子、兄弟之间为了金钱的利益大动干戈,这不是很可悲吗?
另外,当谈到钱,谈到贫富的问题时,有些人就误认为富人仿佛都是比较虚伪,比较自私的,而穷人都是比较善良,比较诚实的。这种认识其实是很错误的,人的品质并不能以金钱的多少、贫富的差别来衡量,而在于人的贪欲、私心是否强烈。如果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当他很有钱的时候,他可以用钱去做更多的善事;当他很穷的时候,同样可以随遇而安。如果是一个很贪婪自私的人,当他很有钱的,他就会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当他没有钱的时候,就可能去偷去抢。所以,金钱只是一种工具,怎样运用这种工具却可以看出一个人品性的高底,但是一个人钱多钱少并不能衡量他的品性。
很希望各位在这商品经济的滚滚大潮中,能够时时保持一种清醒的心态。因为人生的幸福是全方位的,是流动性很强的。人生的价值也是全方位的,我们千万不要因小失大,以小我失去大我。一滴水只有融人大海才不会枯竭,当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交给众生,像菩萨那样无我地为众生服务的时候,才能焕发出无尽的生命力,才会使生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我们世间法中,人们很看重自己生命的价值。菩萨却是完全无我的,从来不看重自己生命的价值,正所谓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金刚经》上讲:如果阿罗汉说自己是阿罗汉,这个阿罗汉就已经不是阿罗汉了。就是说,当一个人已经有了很高的修行,很高的境界,取得了某种证悟的时候,他如果标榜自己,也就恰恰得出一种反证;这个人的修行境界实在还是很低的。就像阿姜查在他的书中扉页上写的一段话:有人问我“你可能就是阿罗汉吧?”我说:“我只是森林中的一棵树,鸟在上面结巢,它长满了花果,风吹来的时候,叶子在上面沙沙作响,但是树从来不说自己是树,树只是树。”多么平实优美的语言呀,但却体现出一种深邃的人生境界。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伪科学、假道学凭着先进的宣传媒介肆意泛滥。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地观照自己,很可能就会迷失了自己。尤其一些号称弘扬佛法的人,常常以弘法之名在名闻利养上、在个人利益上用功夫。有的人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借以扬自己之名,扩自己之势;也有的人虽然没有披着宗教的外衣,但却以世人的利益投其所好地宣扬着与佛法相悖的思想。现在我们在书摊上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书,比如这个大师出山了,那个活佛转世了。更还有一些不能公开发行而私下里互相传递的小册子、复印件。所有这些宣传媒介的泛滥,不但干扰了文化的正常发展,更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混乱,使人们难以把握住一种正确的知见。比我们现在更晚的下一代人其未来的趋势更是令人忧虑。这一代人,有人称为电视一代人,他们是靠看电视成长起来的。他们不喜欢看书,觉得书上的文字太枯燥,不如看电视更直观,更省力,更富于刺激性。而我们有些编导为了投其所好,更使用了一些很庸俗甚至很低级的手法来取悦观众,挑逗观众。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是文以载道,是以文化传播这种手段使人明理,使人净化,使人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以便自觉地担当起社会的责任。但是现代的文化传播,许多东西是混淆的,使人茫然,便人迷失,或者使人见多不怪以至麻木不仁了。
我讲《金刚经》的观般若,就…
《金刚经和我们的生活(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