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多的疑問非常合乎情理。原因就是我們從一個橫截面直接地就深入到了佛教的最裏層,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從佛法最外層的基礎知識一步一步了解佛法的整體概況,最後才深入到它的實質。當我們一步就深人到佛法的實質時,幾千年的思想濃縮在一起,就像一塊風幹了許久的饅頭,我們沒有鋒利的牙齒幾口就把它啃掉,更不用說消化了。也就是說,我們不具有鋒利的智慧一下子就能把佛法的實質完全弄懂。因爲許多人咬不動這麼堅硬的饅頭,或許就會抱怨這塊饅頭太堅硬了,而不是反省自己的牙齒是否太脆弱了
我今天面對佛法智慧的大海。我不敢做定說。因爲一個人在沒有開悟以前,他所講的法只能說是靠近佛法,與佛法相似卻不等同于佛法。比如佛在《金剛經》中提到叁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很多人沒有學佛以前就知道大千世界的概念,但是並沒有用自己的肉眼,或用自己的修道,或用科學的方法,如實地認識這一概念。佛陀經過苦苦修道,當他治心一處的時候,他所看到的叁千大于世界是當下證到的。當他看到我們的宇宙世界是由無數的星體、無數的星系組成的時候,就用了叁千大千世界這一概念加以概括。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數。而有些人卻依文解字地認爲叁千大千世界也就是叁千個星球。另外世界的概念,過去、現在、未來這種時間的概念稱爲世;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種空間的概念稱爲界,時間與空間的總體稱爲世界。這一概念的形成,是佛陀通過修道以一種直接悟入的方法,所得到的現量證量。而我們一般人所能知道的叁千大千世界究竟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找們只能站在科學家的肩膀上去認識。科學家是通過可操作的工具進行實驗的方法逐漸地認識這個世界,我們卻只能通過科學家的認證産生認識,所以我們是用認識的方法認識世界。
各位通過參加生活禅夏令營,回去之後,如果要把對佛法的認識落實到生活的實處,其中很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要掌握佛法的真義。並把它作爲我們行爲的坐標,以這個坐標爲准則,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尤其是我們年輕人,因爲血氣方剛,又有自身很多不好的習氣,更應該自我克製,培養自己的忍耐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力,講到業力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感到困惑,覺得業力這個概念很抽象。所以,我先講一下業力在教義上的內容。比如我們在講話的時候,有的人會以爲話說過之後聲音消失了,話的作用也就跟著消失了。其實不然,無論我們講話的人,還是聽話的人,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都會埋下這話裏面所含的思想的種子。類似的話講多了,或者聽多了,也就會給我們意識裏這種思想的種子熏染成熟了。就是說,我們身、口、意每一次的言語、行爲、起心動念,都會在我們的意識深處打下深探的烙印,這種烙印的積累就是業力。而我們的身、口、意又深受這種業力的影響,並順著這種業力的作用一直延續不已,就像一列順勢而行的火車。當我們學習佛法之後,意識到自己以前的人生觀、認識論都是錯誤的,就應該把這個車刹住。當我們突然刹車之後,這時候車的慣性還在推著我們向前走,這種余勢使得我們不能夠自己做主,在我們的思想深處産生兩種不同勢力的強烈碰撞,讓我們感到很痛苦。爲什麼會這樣痛苦呢?這就是我們內心無明的業力與我們現在所學到的佛法知識産生碰撞之後的必然反應。
在文革批判孔子的時候,有一位老儒學家曾經說過:“我們有幾個人取得了批判孔子的資格呢
”結果他也受到了批判。對我們現在所講的佛學思想,也有一些人妄加批判和指點。在你批判、指點這些思想的時候,你對自己是否首先有一種正確的評估呢?對一種觀念當我們沒有全面了解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虛下心來,放下所有別人對這一觀念的認識,而直接地去了解這一觀念的思想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取得了品評它的資格。
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的認識是有限的,面對無數的知識,而對無限的世界,認識世界的方法非常重要,更重要的還在于這種方法的背後所應該具備的一種包容的心態。如果一個人沒有一種虛懷若谷的人生態度,是不可能成就一種賢聖的境界的。《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就是說賢人和聖人也是有差別的,他們的差別是境界上的差別。而我們常人之間更是千差萬別,這種差別主要是品行上的差別。所以,學會虛懷若谷,這不僅僅是宗教上的一種情操,更是我們做人的一種情操。正如太虛大師所言:“仰止爲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轉凡成聖,但是我們不可能直接超凡入聖,所以太虛大師以一種菩薩的精神給我們搭了一個梯子,讓我們先從做人這一最基本的階梯邁步。這就使一些人産生了誤解,以爲佛法等同于我們做人的某些道理,認爲佛與凡人之間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其實佛與凡夫是有分野的,佛是大智慧、大自在、大無畏、大解脫的人。我們凡夫在沒有覺悟之前,我們不能自已做自己的主,我們的心是迷惑的,染汙的。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這只是一粒種子,如果你不把它埋在適宜的土壤裏,不給它充足的陽光、充足的養分和充足的水分,它也就不可能發芽、更不會開花、結果。
有句話叫“菩薩畏因、衆生畏果。”當我們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之後,我們就應該牢牢地看護住我們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我們行爲的一個因,所有這些起心動念的因都是互相雜染的。爲什麼說菩薩畏因呢?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他知道因就像種子似的,能引發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合抱的大樹都是發之于毫端,也就是說,任何一種事物它演變成一種根大的局面都源于最初一念心的波動。
在我們國家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時候,有些人就簡單地把它理解爲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概念再縮小,就縮小爲錢。所以就流行一句話叫做:“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要聲明的是,對于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乎,提高社會物質文明的水平,我是深表贊成的。因爲人們不能擺脫物質生活的困苦,也是一種苦。佛教要人離苦得樂,其中就包括擺脫貧困的物質生活給人們造成的困苦。佛法中說,身安則道明。只有安頓好自己物化的生命,才能使道心安立。如果沒有蔽體的衣服,沒有千萬間甯靜的佛刹道場,佛法也無法安立于世間。這就充分肯定了物質文明的重要性。但是,當我們不能駕馭金錢,被它所奴役,爲它道德淪喪,偷盜、搶劫、貪汙、犯法,以至父子、兄弟之間爲了金錢的利益大動幹戈,這不是很可悲嗎?
另外,當談到錢,談到貧富的問題時,有些人就誤認爲富人仿佛都是比較虛僞,比較自私的,而窮人都是比較善良,比較誠實的。這種認識其實是很錯誤的,人的品質並不能以金錢的多少、貧富的差別來衡量,而在于人的貪欲、私心是否強烈。如果是一個很善良的人,當他很有錢的時候,他可以用錢去做更多的善事;當他很窮的時候,同樣可以隨遇而安。如果是一個很貪婪自私的人,當他很有錢的,他就會花天酒地揮霍無度;當他沒有錢的時候,就可能去偷去搶。所以,金錢只是一種工具,怎樣運用這種工具卻可以看出一個人品性的高底,但是一個人錢多錢少並不能衡量他的品性。
很希望各位在這商品經濟的滾滾大潮中,能夠時時保持一種清醒的心態。因爲人生的幸福是全方位的,是流動性很強的。人生的價值也是全方位的,我們千萬不要因小失大,以小我失去大我。一滴水只有融人大海才不會枯竭,當一個人只有把自己交給衆生,像菩薩那樣無我地爲衆生服務的時候,才能煥發出無盡的生命力,才會使生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在我們世間法中,人們很看重自己生命的價值。菩薩卻是完全無我的,從來不看重自己生命的價值,正所謂只管耕耘,不問收獲。《金剛經》上講:如果阿羅漢說自己是阿羅漢,這個阿羅漢就已經不是阿羅漢了。就是說,當一個人已經有了很高的修行,很高的境界,取得了某種證悟的時候,他如果標榜自己,也就恰恰得出一種反證;這個人的修行境界實在還是很低的。就像阿姜查在他的書中扉頁上寫的一段話:有人問我“你可能就是阿羅漢吧?”我說:“我只是森林中的一棵樹,鳥在上面結巢,它長滿了花果,風吹來的時候,葉子在上面沙沙作響,但是樹從來不說自己是樹,樹只是樹。”多麼平實優美的語言呀,但卻體現出一種深邃的人生境界。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僞科學、假道學憑著先進的宣傳媒介肆意泛濫。如果我們不能夠很好地觀照自己,很可能就會迷失了自己。尤其一些號稱弘揚佛法的人,常常以弘法之名在名聞利養上、在個人利益上用功夫。有的人是披著宗教的外衣,借以揚自己之名,擴自己之勢;也有的人雖然沒有披著宗教的外衣,但卻以世人的利益投其所好地宣揚著與佛法相悖的思想。現在我們在書攤上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書,比如這個大師出山了,那個活佛轉世了。更還有一些不能公開發行而私下裏互相傳遞的小冊子、複印件。所有這些宣傳媒介的泛濫,不但幹擾了文化的正常發展,更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混亂,使人們難以把握住一種正確的知見。比我們現在更晚的下一代人其未來的趨勢更是令人憂慮。這一代人,有人稱爲電視一代人,他們是靠看電視成長起來的。他們不喜歡看書,覺得書上的文字太枯燥,不如看電視更直觀,更省力,更富于刺激性。而我們有些編導爲了投其所好,更使用了一些很庸俗甚至很低級的手法來取悅觀衆,挑逗觀衆。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是文以載道,是以文化傳播這種手段使人明理,使人淨化,使人養成一種良好的道德,以便自覺地擔當起社會的責任。但是現代的文化傳播,許多東西是混淆的,使人茫然,便人迷失,或者使人見多不怪以至麻木不仁了。
我講《金剛經》的觀般若,就…
《金剛經和我們的生活(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