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喜的一种境界,我们会感到人生宇宙原来如此美妙啊!会庆快平生,涕泪悲泣,内心洋溢无量的幸福与感恩之情。我们只要力求提升自己,就能够达到菩萨的境界。禅宗讲的是顿悟,就是大欢喜,似乎天地一下子变了、净化了,感到人生获得了一种极大的幸福,达到了一种新的真实的境界。原来自以为真实的都是不真实的,我们一下子就懂得了古德圣人昭示的“见山不再是山”的境界,我们突然间就实践了世界观的巨变!我们都很向往经典与禅宗语录里给我们展现的那种发生了重大突破的欢喜地境界。
离垢地是离开了人我执、法我执这种执著的污垢,地是真实境界的意思。发光地是指有了前面的基础后,总要对众生有些帮助,就是有一份热,发一份热,有一份光,发一份光。焰慧地是指智慧就像太阳的光焰一样,非常强大、强烈,使人为之庆贺与向往,菩萨的这种放光的景象直接就能使我们受到很大的感动与启发。我们现在只能用语言来向往、崇拜他们,来向他们靠近,用他们指示给我们的方法踏踏实实地去观察自己内心的实况,用最贴近我们生活、心灵的方法来进步。只要我们去观察实践,总会有点智慧的光芒,总还是能向菩萨学点智慧,总会比完全驰骋在我们的贪、嗔、痴、恐惧、傲慢上要好得多。如果在座的能把这个观照之光再加强一点,更努力些,我们的前景就会更加光明、真实。
再发展一步就是难胜地,俗语讲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菩萨的境界就是不可战胜的。其他低层次的种种知见,表面上好像是比较高明的东西,但都不能动摇菩萨的信念,而且人世间这些东西在菩萨的眼里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现前地指在在处处都是现在的观察、觉悟与实践,都是现在的觉悟境界。有些大德讲“不再追求什么高明的境界,但愿解脱自己现在的无明与知见”;社会上也讲“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虽然菩萨的境界很高,但他们的教化都是我们可以领略得到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可以感受到菩萨教化的温暖与关怀。远行地也叫远离地,就是说要当下远离对小我、外法的迷信执著,七地菩萨的一切行为都广泛地破除了人我、法我两执,在任何地方都不会迷失。八地是不动地,到了此地就是观自在菩萨,达到了实证不生不灭的境界,表面在动,实则不动,有如放电影的胶片,银幕上的动与不动都是一回事。九地是善慧地,菩萨修行很高以后,用他的体验与关怀直接来感化众生,以普利众生为已任。十地法云地,意思是诸法如云,度众生也不执著在度众生的相上,“空花佛事,水月道场”,不执著度众生有特别的功劳,也不著这些相。观世音菩萨把菩萨的所有境界都归纳了一下。
“菩提萨埵”是大乘菩萨,前面讲的声闻、缘觉都是在一个过程,这个阶段很重要,但我们还要前进。站在菩提萨埵的立场,还要“般若波罗密多故”,因为运用智慧观照,智慧就像明灯一样会照破无明、执著的黑暗,而达到彼岸。“心无挂碍”,这里的心是指毫无挂碍、障碍的心,是内无人我、外无法我、寂灭、轻安本觉的大自在心。观世音菩萨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变为很可以操作,就是实践无挂碍。
我们的挂碍真是很多很多,比如,此事对我有没有好处,外面情况有什么不妥吗?我有无损失?领导对我的印象怎样?众生对我的印象好不好?包括我现在讲课,坦白地讲挂碍也不少,担心别人如何看我,患得患失。因此,经典虽然很深奥,但最后落实下来,而且谈大乘菩萨法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方法与甘露,这就是“心无挂碍”的无挂碍。坦然地面对,无私无畏就是一种气概,具有佛陀的大无畏精神。对照自己,我们真是很惭愧;能惭愧也很好,是向善的一点努力。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坦白的人,在学佛的道路上心无挂碍、勇往直前。反过来,一切阻碍也是对我们的磨练,是我们修行的一种经验和资粮,一个成熟的修行者都必须要经受种种挂碍、恐怖、患得患失等的考验,我们应该大跨步超越——超越自我、超越挂碍、超越恐怖!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一般人恐怖很多,如我有病能不能治好?外面的情况会怎样?是否对我不利?人际关系又会怎样?考试通不过怎么办?这都是恐怖。恐怖有时把人搞的很萎靡而不能正常前进,对待恐怖一定要用观照的办法,照见自己内心的恐怖感是如何生、住、灭的。注意力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内心挂碍恐怖的表演,不要关注外面,注意力放在外面,就是在制造挂碍恐怖,而观照自心,就可以消除挂碍与恐怖。照见恐怖还是五蕴皆空,照见内心挂碍还是五蕴皆空,这样我们才能前进。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我们颠倒梦想很多,比如领导怎样看我,明明是自己在挂碍、烦恼,还要以为是领导的问题,这就是颠倒;是自己的眼睛患了白内障,还要坚持是月亮长毛了,这也是颠倒。凡有挂碍,必有恐怖;凡有我执,必有挂碍;凡有知见,必有我执。我们的生命严格来说就是知见的生命,因为佛陀说过见浊、命浊的道理,我们应该解脱出来。因此,我们要接受观世音菩萨给我们的这个强有力的帮助,进行自我观照,增强自觉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现实的涅槃境界。涅槃是清静的、安祥的、安宁的、回家的,是消除了一切知见制造的差别境界,甚至可以说任何狂风恶浪、很恐怖的惊险境界仍然在涅槃大地的柔和境界里。所以说有鲜花也有冰雪,有和风细雨,也有狂风暴雨,而唯有在最艰苦、最艰难、最触及我们灵魂的感受里,涅槃的力量才能获得最充分地展现。它是全面的、是圆融的,即使是惊涛骇浪,在佛菩萨对我们的教化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祥和,我们可以透过惊险的假相,惊喜地发现惊涛骇浪原本是莲池般的安宁,无限温馨的救助原来竟与我们时刻同在!它是真正的回家,是彻底的究竟涅槃。
从教下讲,涅槃有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佛认为每个众生都生活在本性清静涅槃里,这是人本分都有的,都是平等无差别的,这就是人们之所以可能获救,并最终获救的内在根源与可靠保证。但众生没有发现,没有看见内在安定的这个东西,只看见分别心所制造的主观、客观对立的差别世界。虽然我们的佛性是恒常存在的,但是我们却生活在烦恼、迷失与困惑中,因此,我们要修行、要提高。于是就有二乘的有余涅槃,虽然涅槃,必须要灰身灭智,才能达到无余涅槃,这是二乘的观念。大乘的观念则不同,大乘佛法认为无余涅槃就是达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本来就住在这安宁的大觉悟中。大乘认为二乘只是烦恼障问题解决了,但所知障问题还没有解决。无住涅槃即真如实相涅槃,它是如来的境界,认为本来已经涅槃了,于是不再执著于涅槃的境界,为度众生不舍有为法故无住涅槃。
5、 佛的境界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三句话,讲的是佛的成就。三世诸佛指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运用了般若波罗蜜这个智慧观照的方法,达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菩提即觉,正等可以理解为平等,即当我们的知见心、烦恼心一生起,当下就平等照破,当下就是空相。正觉就是现在;当下照破,就是正在、正当、正好、正是;所谓平等,就是当下即烦恼而证菩提、即生死而证涅槃。烦恼、菩提正觉不二,当下证入不二法门,就是佛陀的平等性智,也叫正智。这就是佛陀在无量无边度众生的过程里,不断地自觉觉他,不断地度众生,在度的同时仍处在即今、现在正等正觉的菩提境界里,最后达到圆满的果德,三障皆清静,三德齐显,无修无得无证,究竟涅槃。
四、归纳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语是佛菩萨从禅定中发出的秘密语,梵语叫做陀罗尼。咒语到了一定的实际境界是不能用文字来表达的,直接用一种声音来表达其真实义,八地菩萨以后心音自发就能够说咒,是直接呈现的境界。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心经》是显密圆通的,一般人可能认为谈到咒语就会涉及到密乘,实际显宗也有咒。《心经》的宗旨是除苦,所以谈咒语又回到除一切苦,回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要除苦,就要对治。苦的原因是“集”,就是知见收集摄取感官的境界执为实有,充分发展贪、嗔、痴而不自知、自觉自己的心态,积淀成越来越深厚的执著。攒集起来的种种知见、烦恼与习气,要用般若、观照这个智慧之光来照破,所谓的内外实有空寂了,包袱放下了,身心解放了,感觉舒畅了,我们的痛苦也就解脱了。到最后会觉得用人类特有语言现象还不能直接表达出这种效果,就非常情真意切地谈到能除一切苦,般若波罗密多咒是真实不虚。这里关键是要靠大家去亲自实践,我本人的体验是菩萨说得确实是真切的,很令人信服,是确实有效的。
《《心经》讲解(杜大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