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喜的一種境界,我們會感到人生宇宙原來如此美妙啊!會慶快平生,涕淚悲泣,內心洋溢無量的幸福與感恩之情。我們只要力求提升自己,就能夠達到菩薩的境界。禅宗講的是頓悟,就是大歡喜,似乎天地一下子變了、淨化了,感到人生獲得了一種極大的幸福,達到了一種新的真實的境界。原來自以爲真實的都是不真實的,我們一下子就懂得了古德聖人昭示的“見山不再是山”的境界,我們突然間就實踐了世界觀的巨變!我們都很向往經典與禅宗語錄裏給我們展現的那種發生了重大突破的歡喜地境界。
離垢地是離開了人我執、法我執這種執著的汙垢,地是真實境界的意思。發光地是指有了前面的基礎後,總要對衆生有些幫助,就是有一份熱,發一份熱,有一份光,發一份光。焰慧地是指智慧就像太陽的光焰一樣,非常強大、強烈,使人爲之慶賀與向往,菩薩的這種放光的景象直接就能使我們受到很大的感動與啓發。我們現在只能用語言來向往、崇拜他們,來向他們靠近,用他們指示給我們的方法踏踏實實地去觀察自己內心的實況,用最貼近我們生活、心靈的方法來進步。只要我們去觀察實踐,總會有點智慧的光芒,總還是能向菩薩學點智慧,總會比完全馳騁在我們的貪、嗔、癡、恐懼、傲慢上要好得多。如果在座的能把這個觀照之光再加強一點,更努力些,我們的前景就會更加光明、真實。
再發展一步就是難勝地,俗語講真理是不可戰勝的,菩薩的境界就是不可戰勝的。其他低層次的種種知見,表面上好像是比較高明的東西,但都不能動搖菩薩的信念,而且人世間這些東西在菩薩的眼裏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現前地指在在處處都是現在的觀察、覺悟與實踐,都是現在的覺悟境界。有些大德講“不再追求什麼高明的境界,但願解脫自己現在的無明與知見”;社會上也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雖然菩薩的境界很高,但他們的教化都是我們可以領略得到的,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就可以感受到菩薩教化的溫暖與關懷。遠行地也叫遠離地,就是說要當下遠離對小我、外法的迷信執著,七地菩薩的一切行爲都廣泛地破除了人我、法我兩執,在任何地方都不會迷失。八地是不動地,到了此地就是觀自在菩薩,達到了實證不生不滅的境界,表面在動,實則不動,有如放電影的膠片,銀幕上的動與不動都是一回事。九地是善慧地,菩薩修行很高以後,用他的體驗與關懷直接來感化衆生,以普利衆生爲已任。十地法雲地,意思是諸法如雲,度衆生也不執著在度衆生的相上,“空花佛事,水月道場”,不執著度衆生有特別的功勞,也不著這些相。觀世音菩薩把菩薩的所有境界都歸納了一下。
“菩提薩埵”是大乘菩薩,前面講的聲聞、緣覺都是在一個過程,這個階段很重要,但我們還要前進。站在菩提薩埵的立場,還要“般若波羅密多故”,因爲運用智慧觀照,智慧就像明燈一樣會照破無明、執著的黑暗,而達到彼岸。“心無挂礙”,這裏的心是指毫無挂礙、障礙的心,是內無人我、外無法我、寂滅、輕安本覺的大自在心。觀世音菩薩把一個複雜的問題變爲很可以操作,就是實踐無挂礙。
我們的挂礙真是很多很多,比如,此事對我有沒有好處,外面情況有什麼不妥嗎?我有無損失?領導對我的印象怎樣?衆生對我的印象好不好?包括我現在講課,坦白地講挂礙也不少,擔心別人如何看我,患得患失。因此,經典雖然很深奧,但最後落實下來,而且談大乘菩薩法的時候給了我們一個很深刻的方法與甘露,這就是“心無挂礙”的無挂礙。坦然地面對,無私無畏就是一種氣概,具有佛陀的大無畏精神。對照自己,我們真是很慚愧;能慚愧也很好,是向善的一點努力。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坦白的人,在學佛的道路上心無挂礙、勇往直前。反過來,一切阻礙也是對我們的磨練,是我們修行的一種經驗和資糧,一個成熟的修行者都必須要經受種種挂礙、恐怖、患得患失等的考驗,我們應該大跨步超越——超越自我、超越挂礙、超越恐怖!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一般人恐怖很多,如我有病能不能治好?外面的情況會怎樣?是否對我不利?人際關系又會怎樣?考試通不過怎麼辦?這都是恐怖。恐怖有時把人搞的很萎靡而不能正常前進,對待恐怖一定要用觀照的辦法,照見自己內心的恐怖感是如何生、住、滅的。注意力要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內心挂礙恐怖的表演,不要關注外面,注意力放在外面,就是在製造挂礙恐怖,而觀照自心,就可以消除挂礙與恐怖。照見恐怖還是五蘊皆空,照見內心挂礙還是五蘊皆空,這樣我們才能前進。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我們顛倒夢想很多,比如領導怎樣看我,明明是自己在挂礙、煩惱,還要以爲是領導的問題,這就是顛倒;是自己的眼睛患了白內障,還要堅持是月亮長毛了,這也是顛倒。凡有挂礙,必有恐怖;凡有我執,必有挂礙;凡有知見,必有我執。我們的生命嚴格來說就是知見的生命,因爲佛陀說過見濁、命濁的道理,我們應該解脫出來。因此,我們要接受觀世音菩薩給我們的這個強有力的幫助,進行自我觀照,增強自覺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樣我們才能達到現實的涅槃境界。涅槃是清靜的、安祥的、安甯的、回家的,是消除了一切知見製造的差別境界,甚至可以說任何狂風惡浪、很恐怖的驚險境界仍然在涅槃大地的柔和境界裏。所以說有鮮花也有冰雪,有和風細雨,也有狂風暴雨,而唯有在最艱苦、最艱難、最觸及我們靈魂的感受裏,涅槃的力量才能獲得最充分地展現。它是全面的、是圓融的,即使是驚濤駭浪,在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化裏,我們也可以看到祥和,我們可以透過驚險的假相,驚喜地發現驚濤駭浪原本是蓮池般的安甯,無限溫馨的救助原來竟與我們時刻同在!它是真正的回家,是徹底的究竟涅槃。
從教下講,涅槃有自性涅槃、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無住涅槃。佛認爲每個衆生都生活在本性清靜涅槃裏,這是人本分都有的,都是平等無差別的,這就是人們之所以可能獲救,並最終獲救的內在根源與可靠保證。但衆生沒有發現,沒有看見內在安定的這個東西,只看見分別心所製造的主觀、客觀對立的差別世界。雖然我們的佛性是恒常存在的,但是我們卻生活在煩惱、迷失與困惑中,因此,我們要修行、要提高。于是就有二乘的有余涅槃,雖然涅槃,必須要灰身滅智,才能達到無余涅槃,這是二乘的觀念。大乘的觀念則不同,大乘佛法認爲無余涅槃就是達到“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本來就住在這安甯的大覺悟中。大乘認爲二乘只是煩惱障問題解決了,但所知障問題還沒有解決。無住涅槃即真如實相涅槃,它是如來的境界,認爲本來已經涅槃了,于是不再執著于涅槃的境界,爲度衆生不舍有爲法故無住涅槃。
5、 佛的境界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叁句話,講的是佛的成就。叁世諸佛指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運用了般若波羅蜜這個智慧觀照的方法,達到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菩提即覺,正等可以理解爲平等,即當我們的知見心、煩惱心一生起,當下就平等照破,當下就是空相。正覺就是現在;當下照破,就是正在、正當、正好、正是;所謂平等,就是當下即煩惱而證菩提、即生死而證涅槃。煩惱、菩提正覺不二,當下證入不二法門,就是佛陀的平等性智,也叫正智。這就是佛陀在無量無邊度衆生的過程裏,不斷地自覺覺他,不斷地度衆生,在度的同時仍處在即今、現在正等正覺的菩提境界裏,最後達到圓滿的果德,叁障皆清靜,叁德齊顯,無修無得無證,究竟涅槃。
四、歸納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咒語是佛菩薩從禅定中發出的秘密語,梵語叫做陀羅尼。咒語到了一定的實際境界是不能用文字來表達的,直接用一種聲音來表達其真實義,八地菩薩以後心音自發就能夠說咒,是直接呈現的境界。從這裏也可以看到《心經》是顯密圓通的,一般人可能認爲談到咒語就會涉及到密乘,實際顯宗也有咒。《心經》的宗旨是除苦,所以談咒語又回到除一切苦,回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要除苦,就要對治。苦的原因是“集”,就是知見收集攝取感官的境界執爲實有,充分發展貪、嗔、癡而不自知、自覺自己的心態,積澱成越來越深厚的執著。攢集起來的種種知見、煩惱與習氣,要用般若、觀照這個智慧之光來照破,所謂的內外實有空寂了,包袱放下了,身心解放了,感覺舒暢了,我們的痛苦也就解脫了。到最後會覺得用人類特有語言現象還不能直接表達出這種效果,就非常情真意切地談到能除一切苦,般若波羅密多咒是真實不虛。這裏關鍵是要靠大家去親自實踐,我本人的體驗是菩薩說得確實是真切的,很令人信服,是確實有效的。
《《心經》講解(杜大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