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讲解(杜大威)▪P3

  ..续本文上一页这几句话概括来讲“有”的世界。我们生活在有的世界里,佛教的“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简单讲就是“有”的世界,到处都是“有”。有了“有”,我们才有踏实的感觉,这也不能完全说不对,只不过这种踏实不是真正的踏实,叫做“认假成真”。在欲界,一旦把认假成真当成了习惯,改变就不太容易,我自己体会也是比较深的。欲界对我们凡夫俗子是有吸引力的,一旦落在三界里生活,习气是很重的,像名利、饮食、男女这些都不好改。色界是我们观察、感受存在的真实性。无色界是我们的精神生活,譬如我们知道夏天过了是秋天,秋天过了是冬天,这虽是看不见的,但我们很确信,这就是无色界的。那些聪明才子、科学家在无色界方面有很大建树,像搞什么预测,搞种种科技发明,有时很奇特,这就属于无色界的境界。门捷列夫做梦梦到元素周期表,阿基米德在洗澡中产生灵感发现阿基米德定律,这都是无色界范畴的现象。三界属于三有,是被第六、第七识封锁下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佛教称为黠慧,虽然是一种智慧,但是黑了半边,黑了被第六、第七识封锁的那半边,只知其外、不知其内,能外知而不能自知,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佛教很注重这个问题。

  对三有,观音菩萨启发我们是以蕴、处、界三种方式存在。蕴,前面已经讲过;处是指十二处,包括眼、耳、鼻、身、意与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也即主观世界的六根与客观世界的六尘构成了十二处;界,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与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合称。这十八界把主观与客观讲述得更为详细,这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就是我们的人生实际。观世音菩萨给我们揭示智慧的境界、般若的境界之后,就讲用这个境界来看主观与客观的内容都是一种空相。这是对凡夫的启示,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主观与客观相隔阂的世界里,一旦达到般若波罗密多这种智慧的境界,渡到彼岸以后,这个界限就消除了,主观与客观严峻的相互对立就消散了,虽然现象还有,但是一个空相,这就是我们观察现实生活的磨练过程。虽然,菩萨是早已成功了,但为了指导我们,就把所谓的三有世界、主观与客观相互对立、人与我相互隔阂的情况揭示给我们,并且指出不要执著,因为这个执著不是最后的真实,是有问题的。这一段就叫悟后起修,只不过给我们介绍一个次第,他早已成佛,但为了启发我们这些凡夫,在现实生活中把内为主观的小我、外为客观的事物看淡些,在长期的修养里放下执著,提升我们自己。以上讲世间法的空性,以下讲出世间法的空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几句话是对二乘圣贤们的一些要求。在这里要谈到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包括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即由无明至老死。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缺乏观自在的自觉性,对我们自己心的自在、对我们的心地实况都缺乏观察、缺乏自觉,这就叫无明。行,由于有无明,就会去造作诸恶业,通过身、语、意,尤其意念的虚拟、妄执,造作一些本来是假相的而我们还认假成真的所谓种种存在。无明也叫过去因,现在人生是经过很多次的转世而来,无明已成为了习惯,认假成真已成为习惯、习气,要提升现世人生,就要对治无明,对境观照进行勘破,对自己身语意造作的勘破。由于不明白,我们造作了很多自以为真的内外存在,通俗地讲,自作多情,自己造作,认假成真,就叫无明缘行。烦恼是我们自己找的,造作是我们自己作的,无明缘行是过去因。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是现在果;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这些过程,叫做现在因;有缘生、生缘老死叫未来果。二乘圣人把这些关系弄得很清楚。由于行产生了种种认识,有了识,六尘名色就会进入,使身体有直接感触,就产生爱,有所爱就有所取,取就会有未来的生、老、病、死。这个过程是不断地循环,结果就是轮回转世,在五浊恶世中不断翻滚,其根源在无明、在造作。

  佛陀称这个世界为五浊恶世,是受蕴所造、知见不正、不奉正道。五浊的内容,一是见浊,知见的分别心分出主观、客观,而且格格不入,如有白内障的人认为月亮是长毛的,眼睛好的人见解则不同,在没有裁判时,就会互不相让,这叫见浊。知识虽有发展文明的一方面,但是确有制造差别、分化的另一面,是一种黠慧。二是烦恼浊,有了知见,意见不统一,烦恼就出来了,而且由于对外界太过于认真,认外面为真,也会有问题,贪嗔痴慢疑的心态都产生了出来。无明缺乏自觉性,不懂得观自在,不懂得观察念头的本身,不懂得实际的真相,而执著假相,就是痴;疑也是一种通病,如怀疑佛法是不是真的,人与人之间怀疑,对利害冲突怀疑,对他人的动机怀疑,对自己也怀疑。烦恼浊是想蕴所造,贪图享受,欲望则应运而生,欲望给人带来无边的烦恼。三是众生浊,也叫众生结集浊,指世人身心不净,执著人我差别,斗争不已,不达义理,故显浊相。四是命浊,我们的生命过程有其污浊的一面,包括缺乏卫生的很多地方,体内外积垢不已,长漏污秽,主要还是思想上制造出种种执著,内外淤滞。命浊主要是由识蕴造成的。五是劫浊,佛法把世界的一次成坏叫一劫,这一劫时间是很长的,劫浊是由色蕴造成的,包括人世间治理乏术,族群之间永远斗争不已,难有太平。这是五浊的世界观。

  我们总是执著在事物的相上,认为外在实有从而造业受报,老是在因果里反反复复而得不到提高。怎么办?缘觉叫人们一步一步地去灭掉,无明灭就行灭,行灭就识灭,最后到老死灭,这里面最大的灭是无明灭,消灭了无明,就达到了觉悟。说灭不要害怕,灭是消除了不好的部分,哲学上讲扬弃,好比扬小麦时,风把麸皮吹掉而留下麦粒。佛教讲灭是灭掉增加误解的部分,而实际的情况、实证的空性本身是不生不灭的,但灭掉不是成为绝对的虚空,追求绝对的空虚那是四禅天的事情,实为知见持空。一些外道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除掉多余的错误的、误解的那部分,剩下的是空灵的、实证的、实际的真相,就像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假的质碍现象,显得很空灵,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灭相。在五浊世界中,我们要去解决、去灭掉痛苦与烦恼,争取达到觉悟,虽然在十二因缘里的缘起门、还灭门是成功了,但还不够,不要执著在这个境界上,否则我们又会产生出新的知见与习气,误以为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就行了,其他人管不了也不好管,这就成了一个自了汉,这还不究竟,应该把这个见解扫荡掉。

  “无苦集灭道”是声闻圣人的境界,这个境界很高。佛陀住世时,首先讲的就是人世间的苦集灭道。昨天老法师把这个问题讲的很透彻。在大乘菩萨的立场,修行人不要执著灭除个人小痛苦的目的上,还要向前进,对众生负起责任,不执著苦集灭道的完成,或者执著在苦集灭道这些教条上,仅仅是教条是不行的,所以说“无苦集灭道”就是要打消教条式的执著。要达到觉悟,应该觉察到我们微细的知见,我们是很容易生起自己的知见,包括人世间的一切文化活动,以及我现在讲的言语,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知见。《楞严经》为什么被佛经记为会消失得最早,就是因为经中指出了一些不令人欢喜的现象,也就是触及到人们的命根子——知见、习惯,企图有所得的习惯,自以为有很大收获,实际上又堕入知见的老套路,经上却讲是个很大的问题。在中国近代就有一些学者讲《楞严经》是伪经,如果知道经中的含义,是很难这么讲的,所以也就有很多大德高僧站出来捍卫这部经典。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我一开始看到这两句话时,心里感到很怅然:修了这么多怎么会无所得?后来才觉得说得真好,是要我们放下,再放下,把一切起心动念、所有的习气扫荡掉,这确实不容易。像日本电视里的一休爱讲的“不要着急”,只管扫荡,再扫荡,扫荡最彻底,扫荡到最后,我们突然大喜,其实我们点滴无所失。但是,有所得的心态是有一个主观的我和一个以假为真的环境,这个主观的我以为能够获得外面的某种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要有所得。菩萨教导我们对有所得心要观照,菩萨的境界已经打破了主观和客观很生硬的界线,就像不能说我得到了我的手,因为那本来就是自己的手,自身内外本来是一体的,无所谓有所得。从外而得,只是我们的分别心把一个内、一个外拉得很远,然后向外尽量索取。当然,有所得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三有世界因果里,我们也可以在这个等级的世界里长期生活下去,但是不能提高。我们应该如老法师讲的向上向善那样,不能满足于老是粘滞在主客观无限期的对立上,然后追求外在有所得到,而应该回归到本来如此,去打消、照破主观与客观的界线。虽然这很不容易,但只能回归到观自在境界,观照我们的分别心,才会得到提高,提高到观世音菩萨在前面给我们揭示的空慧、空灵的真实世界。所以,“无智亦无得”是对照破主观与客观、照破能取与所取幻境的高级阶段而言的。然而,那种有智有得,实际上也是一种我执,也是分别心执取的作用。“无智亦无得”是针对大乘六度而言的,对六度也不能执著,《金刚经》不是明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吗?!

  4、菩萨境界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一段讲述的是菩萨乘果。

  大乘佛法讲有十个次第,即十地,菩萨十地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初地是欢喜地,一旦发现主观与客观、我执与法执这种假相,我们的生命就会解放出来而得到真理的沐浴,实践这种真实感觉是很欢…

《《心经》讲解(杜大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