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講解(杜大威)▪P3

  ..續本文上一頁這幾句話概括來講“有”的世界。我們生活在有的世界裏,佛教的“叁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簡單講就是“有”的世界,到處都是“有”。有了“有”,我們才有踏實的感覺,這也不能完全說不對,只不過這種踏實不是真正的踏實,叫做“認假成真”。在欲界,一旦把認假成真當成了習慣,改變就不太容易,我自己體會也是比較深的。欲界對我們凡夫俗子是有吸引力的,一旦落在叁界裏生活,習氣是很重的,像名利、飲食、男女這些都不好改。色界是我們觀察、感受存在的真實性。無色界是我們的精神生活,譬如我們知道夏天過了是秋天,秋天過了是冬天,這雖是看不見的,但我們很確信,這就是無色界的。那些聰明才子、科學家在無色界方面有很大建樹,像搞什麼預測,搞種種科技發明,有時很奇特,這就屬于無色界的境界。門捷列夫做夢夢到元素周期表,阿基米德在洗澡中産生靈感發現阿基米德定律,這都是無色界範疇的現象。叁界屬于叁有,是被第六、第七識封鎖下的一種智慧,這種智慧佛教稱爲黠慧,雖然是一種智慧,但是黑了半邊,黑了被第六、第七識封鎖的那半邊,只知其外、不知其內,能外知而不能自知,所以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佛教很注重這個問題。

  對叁有,觀音菩薩啓發我們是以蘊、處、界叁種方式存在。蘊,前面已經講過;處是指十二處,包括眼、耳、鼻、身、意與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也即主觀世界的六根與客觀世界的六塵構成了十二處;界,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與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合稱。這十八界把主觀與客觀講述得更爲詳細,這個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就是我們的人生實際。觀世音菩薩給我們揭示智慧的境界、般若的境界之後,就講用這個境界來看主觀與客觀的內容都是一種空相。這是對凡夫的啓示,因爲我們就生活在主觀與客觀相隔閡的世界裏,一旦達到般若波羅密多這種智慧的境界,渡到彼岸以後,這個界限就消除了,主觀與客觀嚴峻的相互對立就消散了,雖然現象還有,但是一個空相,這就是我們觀察現實生活的磨練過程。雖然,菩薩是早已成功了,但爲了指導我們,就把所謂的叁有世界、主觀與客觀相互對立、人與我相互隔閡的情況揭示給我們,並且指出不要執著,因爲這個執著不是最後的真實,是有問題的。這一段就叫悟後起修,只不過給我們介紹一個次第,他早已成佛,但爲了啓發我們這些凡夫,在現實生活中把內爲主觀的小我、外爲客觀的事物看淡些,在長期的修養裏放下執著,提升我們自己。以上講世間法的空性,以下講出世間法的空性。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幾句話是對二乘聖賢們的一些要求。在這裏要談到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包括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即由無明至老死。無明就是不明白,就是缺乏觀自在的自覺性,對我們自己心的自在、對我們的心地實況都缺乏觀察、缺乏自覺,這就叫無明。行,由于有無明,就會去造作諸惡業,通過身、語、意,尤其意念的虛擬、妄執,造作一些本來是假相的而我們還認假成真的所謂種種存在。無明也叫過去因,現在人生是經過很多次的轉世而來,無明已成爲了習慣,認假成真已成爲習慣、習氣,要提升現世人生,就要對治無明,對境觀照進行勘破,對自己身語意造作的勘破。由于不明白,我們造作了很多自以爲真的內外存在,通俗地講,自作多情,自己造作,認假成真,就叫無明緣行。煩惱是我們自己找的,造作是我們自己作的,無明緣行是過去因。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是現在果;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這些過程,叫做現在因;有緣生、生緣老死叫未來果。二乘聖人把這些關系弄得很清楚。由于行産生了種種認識,有了識,六塵名色就會進入,使身體有直接感觸,就産生愛,有所愛就有所取,取就會有未來的生、老、病、死。這個過程是不斷地循環,結果就是輪回轉世,在五濁惡世中不斷翻滾,其根源在無明、在造作。

  佛陀稱這個世界爲五濁惡世,是受蘊所造、知見不正、不奉正道。五濁的內容,一是見濁,知見的分別心分出主觀、客觀,而且格格不入,如有白內障的人認爲月亮是長毛的,眼睛好的人見解則不同,在沒有裁判時,就會互不相讓,這叫見濁。知識雖有發展文明的一方面,但是確有製造差別、分化的另一面,是一種黠慧。二是煩惱濁,有了知見,意見不統一,煩惱就出來了,而且由于對外界太過于認真,認外面爲真,也會有問題,貪嗔癡慢疑的心態都産生了出來。無明缺乏自覺性,不懂得觀自在,不懂得觀察念頭的本身,不懂得實際的真相,而執著假相,就是癡;疑也是一種通病,如懷疑佛法是不是真的,人與人之間懷疑,對利害沖突懷疑,對他人的動機懷疑,對自己也懷疑。煩惱濁是想蘊所造,貪圖享受,欲望則應運而生,欲望給人帶來無邊的煩惱。叁是衆生濁,也叫衆生結集濁,指世人身心不淨,執著人我差別,鬥爭不已,不達義理,故顯濁相。四是命濁,我們的生命過程有其汙濁的一面,包括缺乏衛生的很多地方,體內外積垢不已,長漏汙穢,主要還是思想上製造出種種執著,內外淤滯。命濁主要是由識蘊造成的。五是劫濁,佛法把世界的一次成壞叫一劫,這一劫時間是很長的,劫濁是由色蘊造成的,包括人世間治理乏術,族群之間永遠鬥爭不已,難有太平。這是五濁的世界觀。

  我們總是執著在事物的相上,認爲外在實有從而造業受報,老是在因果裏反反複複而得不到提高。怎麼辦?緣覺叫人們一步一步地去滅掉,無明滅就行滅,行滅就識滅,最後到老死滅,這裏面最大的滅是無明滅,消滅了無明,就達到了覺悟。說滅不要害怕,滅是消除了不好的部分,哲學上講揚棄,好比揚小麥時,風把麸皮吹掉而留下麥粒。佛教講滅是滅掉增加誤解的部分,而實際的情況、實證的空性本身是不生不滅的,但滅掉不是成爲絕對的虛空,追求絕對的空虛那是四禅天的事情,實爲知見持空。一些外道也可以達到這個境界。除掉多余的錯誤的、誤解的那部分,剩下的是空靈的、實證的、實際的真相,就像鏡中花、水中月,沒有假的質礙現象,顯得很空靈,我們也可以認爲它是滅相。在五濁世界中,我們要去解決、去滅掉痛苦與煩惱,爭取達到覺悟,雖然在十二因緣裏的緣起門、還滅門是成功了,但還不夠,不要執著在這個境界上,否則我們又會産生出新的知見與習氣,誤以爲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就行了,其他人管不了也不好管,這就成了一個自了漢,這還不究竟,應該把這個見解掃蕩掉。

  “無苦集滅道”是聲聞聖人的境界,這個境界很高。佛陀住世時,首先講的就是人世間的苦集滅道。昨天老法師把這個問題講的很透徹。在大乘菩薩的立場,修行人不要執著滅除個人小痛苦的目的上,還要向前進,對衆生負起責任,不執著苦集滅道的完成,或者執著在苦集滅道這些教條上,僅僅是教條是不行的,所以說“無苦集滅道”就是要打消教條式的執著。要達到覺悟,應該覺察到我們微細的知見,我們是很容易生起自己的知見,包括人世間的一切文化活動,以及我現在講的言語,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知見。《楞嚴經》爲什麼被佛經記爲會消失得最早,就是因爲經中指出了一些不令人歡喜的現象,也就是觸及到人們的命根子——知見、習慣,企圖有所得的習慣,自以爲有很大收獲,實際上又墮入知見的老套路,經上卻講是個很大的問題。在中國近代就有一些學者講《楞嚴經》是僞經,如果知道經中的含義,是很難這麼講的,所以也就有很多大德高僧站出來捍衛這部經典。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我一開始看到這兩句話時,心裏感到很怅然:修了這麼多怎麼會無所得?後來才覺得說得真好,是要我們放下,再放下,把一切起心動念、所有的習氣掃蕩掉,這確實不容易。像日本電視裏的一休愛講的“不要著急”,只管掃蕩,再掃蕩,掃蕩最徹底,掃蕩到最後,我們突然大喜,其實我們點滴無所失。但是,有所得的心態是有一個主觀的我和一個以假爲真的環境,這個主觀的我以爲能夠獲得外面的某種東西,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都要有所得。菩薩教導我們對有所得心要觀照,菩薩的境界已經打破了主觀和客觀很生硬的界線,就像不能說我得到了我的手,因爲那本來就是自己的手,自身內外本來是一體的,無所謂有所得。從外而得,只是我們的分別心把一個內、一個外拉得很遠,然後向外盡量索取。當然,有所得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在叁有世界因果裏,我們也可以在這個等級的世界裏長期生活下去,但是不能提高。我們應該如老法師講的向上向善那樣,不能滿足于老是粘滯在主客觀無限期的對立上,然後追求外在有所得到,而應該回歸到本來如此,去打消、照破主觀與客觀的界線。雖然這很不容易,但只能回歸到觀自在境界,觀照我們的分別心,才會得到提高,提高到觀世音菩薩在前面給我們揭示的空慧、空靈的真實世界。所以,“無智亦無得”是對照破主觀與客觀、照破能取與所取幻境的高級階段而言的。然而,那種有智有得,實際上也是一種我執,也是分別心執取的作用。“無智亦無得”是針對大乘六度而言的,對六度也不能執著,《金剛經》不是明說“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嗎?!

  4、菩薩境界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一段講述的是菩薩乘果。

  大乘佛法講有十個次第,即十地,菩薩十地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初地是歡喜地,一旦發現主觀與客觀、我執與法執這種假相,我們的生命就會解放出來而得到真理的沐浴,實踐這種真實感覺是很歡…

《《心經》講解(杜大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