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肉身的我为界线,以内的是小我、人我,以外的是大我、法我。那么我们都是很伟大的创造家,制造了人我与法我这两个伟大的执著,并迷信其为真实,确实是真实的吗?观自在菩萨让我们在修证时去发现这种真实不过是一种假相,这说明了“行”的作用。行就专司造作,造作就有假相,造作称为缘起,缘起的东西就是假有,表面看来是有,其实是空的,所以我们说缘起性空。
识就是在缘起假有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知识,这就是识蕴。唯识宗认为识可以分为八个识,其中第八识阿赖耶识最重要。第八识也叫藏识,有贮藏的意思,它好比是个大容器,我们人生的一切就装在里面,人从生下来到死亡的一切情趣、活动、感受都是阿赖耶识的表现。第八识管辖其他的识。第七识称末那识,专司认识的“识”,其实是专司认假成真,它专制造“我”,制造“人我”与“法我”。末那识伴随着其他的识而共生,往往是有一个概念或境相,马上就会产生出“对,它是真的”这种信念,这就是第七识在起作用。第七识是个“执我”的意根识,恒常执著一切识为实有实我,但它的这种执为实有是不真实的,所以第七识的心态为非量。第六识是意识,指概念、判断、推理甚至梦境等。现在意识活动是越来越高级、精密、复杂,但从现在的心理实况进行审察,不外乎还是那些概念、推理、判断而已。它能概括前五识,并给各种境相按上名称,比如诗词、文章、新发明等等,都是意识层的内容。但这些新的、复杂的所谓知识大爆炸的东西,使我们感到很难受,刚学会一点,新的东西又出来了,好像老赶不上趟,这就是意识的特点与作用。前五识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按现代哲学叫感性认识,佛教叫现量,是直接的用不着加什么,如我一下子看见这盆花,颜色是红的,是用不着去推理、比较。前五识是属于自己的感觉,不能拿来与别人分享,同样的东西,并不见得所有的人感觉都一样,各有各的感觉,如眼睛,我有三年多的老花眼历史,近的东西就看不清楚,而同学们就看得很清楚;听觉也是如此,音乐家对每个音节之间的十六分之一的差别都能听得出来,而普通人对半音就有些分辨不清。因此,每个人的现量是不一样的。前五识叫自受用境,也叫自相。第六识叫比量,它的特点就是分享,譬如说,我们讲名相——椅子,大家都会明白是什么含义,所以是概念共享,第六识的境界也叫共相。
五蕴,我们看得很真实、很重要,而观世音菩萨通过深般若就发现了问题,特别是第七识照破后,它的实执性就被取消了,世界原来是一种空相,并不是实在的,包括内缘“人我”、外缘“法我”并不见得是实在的,都是缘起法产生的假相,这是很深的实际。当然我们也要努力,走观音菩萨指的这条路,深入地观察、深入地努力,希望我们都能照见五蕴皆空,勘破我们内心的第七识、第六识。在缘起法中,把主观感想认作客观事实,纯粹是颠倒梦想、自作多情,错认主观境相为外在实有,能如是觉照,就能体会到五蕴皆空,不再认假成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说直接些,就是第六识、第七识对我们的执著封闭得很凶,通过我们的观察,打破这个封闭,即打破认五蕴为实有的执著,就可以度一切苦厄。
2、达到的境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一段是观世音菩萨向我们介绍他观察的成就,即所达到的清净安宁的境界。
舍利子又叫舍利弗,是佛的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我们所看到的色是有实体的物质,把物质看空是有难度的,如何说色不异空呢?这就要通过深入的观察。关于色与空的关系,我可举几个例子,也是我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看这些柱头,离我们近的,看起来要高些,离我们远的,看起来就矮些,这说明我们的观察不太客观,看见的色并不是外面的存在。假如我患有白内障,看东西的边缘是模糊的,于是我就认为那些东西的边缘是模糊的,同学们会觉得可笑,一定说那是我的眼睛有问题,并非外物生毛。佛经上就用患白内障的人看见月亮是长毛的东西来做比喻。现代学术上也提出:眼睛所看到的境界不是外面的东西,而只是这些东西在视觉上形成的一个图像。所以,实际境相的显示只是自己的一种视觉现象,或者叫视觉的精神现象,学过心理分析的人对此应该很容易理解,唯识宗叫识所变现。如果我们迷信看到的就是外面的真实,这就有问题。大家仔细地想想,既然我们看到的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外面的真实,那么所谓的外在真实就不成立,将因为外在境是看不见的,外在感只是第六、第七识虚拟出的存在。六识、七识专门我们的主观视觉图像虚拟为外在的,这是不折不扣的颠倒见,将主观境认作外在境。六、七识的虚拟是不能真正成立的,不成立就是空的。如果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我就以为世界的真实就是黑的,这肯定不对,这只是我自己主观的一个概念与印象而已。“以为是黑的”只是自己的假设、内心的虚拟,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色即是空”。
反过来,我们总要见点境界,即使是盲人,也有黑的境界,黑的境界也是一种境界,就像镜子里面的东西,动物园里的大猩猩总往镜子后面去捞却什么也捞不着,我们知道镜子里面没有实质性的东西,但所映的相还存在着,也就是“空即是色”,所以我们的眼界都有空性的一面。这就有问题了,这就有强将主观当客观的“颠倒梦想”的大问题。当然,耳、鼻、舌、身、意都有类似的情况,不仅看见的有很大的问题,摸着的也有很大的问题。心理学家做试验,用三个水盆倒入不同温度的水,左边是烫水,中间是温水,右边是凉水,他把左手放在烫水里,右手放在凉水里,左手感到烫,右手感到凉,这种感觉好像很客观,然后他同时把两只手放进中间的温水中,左边的手则会感到凉,右边的手则会感到热,同样的温水,同样是自己的手,伸在同样的水里,感觉却不同。这说明我们触觉的外面真实也一样有问题。外面的存在归根结底是我们第六识、第七识执著感官境虚拟出来的概念境,而我们往往不知不觉,这在佛教上叫摄、所摄计著。摄是第六、第七识能摄持感官境界之心,所摄就是前五识的境界,可以被第六识的概念、第七识的实有感所摄持,计著就是第六、第七识摄前五识和合产生外在实有感。这就是缘起法的最大奥秘,所谓的外在实有是假的,故缘起性空。
这个弯子一下子不好拐,我只是想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告诉大家我们所感觉的外面的真实世界是有问题的,是一种错觉。我们一旦达到了观世音菩萨启发我们的空灵境界以后,即悟入五蕴皆空后,就会有一种定的感觉,定在空灵的境界上,那我们原来糊里糊涂以为外面是真的,突然觉得不那么真,所谓的真很大部分是由我们的知见、概念制造和虚拟出来的。外在世界的真实性只是我们的知见、概念的虚拟,一旦把它打破,就有一个空灵的境界,观世音菩萨把这个空灵的境界如实地给我们展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像镜子一样,虽然有相,但后面没有实体,这就是所谓的性空。外在真实性空,有相而没有实体,到了性空这个定的境界,就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能说它是垢,镜子里的大粪,能说它是垢的吗?能说它是净的吗?但它确实是大粪。如何理解不增不减?将我们的生命看成是个容器,那它既没有遗漏孩提的时候,也没有遗漏少年、成年、老年的时候,不会减少一点,也不会增加一点,虽然小孩让位少年、少年让位成年,但都只是在展现,全面展现我的空相;就像一年四季,春天到了,就好像冬天没有了,实际冬天一样是有的,并不由于被代替而没有;现代科技的全息观念,四度空间就有这些理念。这些比喻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比喻归比喻,与实际证悟是两回事。
观音菩萨达到觉悟后,启发我们一个空的定相,空就是定相,定相就是空,而这个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死板。如果我们人生是八识的一个容器,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容器,它在运动里容纳运动,用人生来观察人生,用过程来容纳过程,用禅宗的话讲叫“全程是空,全空是程”,所以说这个空是活的。观音菩萨到了八地以后,是不动地,是动中的不动。就算我们达到这种境界,但还是不够的,因为八地以后还有九地、十地、如来地,还得努力。
3、悟后起修
经文先讲世间法的空性,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性;然后再讲出世间法的空性,包括缘觉乘十二因缘也是空性,不可执于教条;接着讲声闻乘的空性,也不可以执著教条;最后是大乘、菩萨乘的空性,对六度也不可执为僵化的教条,《金刚经》也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从而彻底地破除一切心理偏执,才“是名般若波罗密多”。“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一段就是一般人讲的悟后起修,虽然我们没怎么悟,但还是要修,因为这里面讲的还是人世间的问题。
站在佛法空性的基础上,达到空灵的境叫实相般若,修空观也叫观照般若——照见五蕴皆空;通过观照般若达到实相般若,文字上的描述、语言上的交流叫文字般若,也叫相似般若,比喻不是般若本身,只是多少指点方向。一旦达到实相般若,实证以后,就是“是故空中无色”——回转一看,在“空”中没有我们假想的实实在在的色。如白内障病人看见长毛的月亮,就以为有一个客观长毛的月亮,实际这是假相,是没有这个客观色相的,但是长毛的相,我们可以照见它是个空相。受想行识的种种感受、认识实际上也都是空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心经》讲解(杜大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