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肉身的我爲界線,以內的是小我、人我,以外的是大我、法我。那麼我們都是很偉大的創造家,製造了人我與法我這兩個偉大的執著,並迷信其爲真實,確實是真實的嗎?觀自在菩薩讓我們在修證時去發現這種真實不過是一種假相,這說明了“行”的作用。行就專司造作,造作就有假相,造作稱爲緣起,緣起的東西就是假有,表面看來是有,其實是空的,所以我們說緣起性空。
識就是在緣起假有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形成了知識,這就是識蘊。唯識宗認爲識可以分爲八個識,其中第八識阿賴耶識最重要。第八識也叫藏識,有貯藏的意思,它好比是個大容器,我們人生的一切就裝在裏面,人從生下來到死亡的一切情趣、活動、感受都是阿賴耶識的表現。第八識管轄其他的識。第七識稱末那識,專司認識的“識”,其實是專司認假成真,它專製造“我”,製造“人我”與“法我”。末那識伴隨著其他的識而共生,往往是有一個概念或境相,馬上就會産生出“對,它是真的”這種信念,這就是第七識在起作用。第七識是個“執我”的意根識,恒常執著一切識爲實有實我,但它的這種執爲實有是不真實的,所以第七識的心態爲非量。第六識是意識,指概念、判斷、推理甚至夢境等。現在意識活動是越來越高級、精密、複雜,但從現在的心理實況進行審察,不外乎還是那些概念、推理、判斷而已。它能概括前五識,並給各種境相按上名稱,比如詩詞、文章、新發明等等,都是意識層的內容。但這些新的、複雜的所謂知識大爆炸的東西,使我們感到很難受,剛學會一點,新的東西又出來了,好像老趕不上趟,這就是意識的特點與作用。前五識分別爲眼、耳、鼻、舌、身,按現代哲學叫感性認識,佛教叫現量,是直接的用不著加什麼,如我一下子看見這盆花,顔色是紅的,是用不著去推理、比較。前五識是屬于自己的感覺,不能拿來與別人分享,同樣的東西,並不見得所有的人感覺都一樣,各有各的感覺,如眼睛,我有叁年多的老花眼曆史,近的東西就看不清楚,而同學們就看得很清楚;聽覺也是如此,音樂家對每個音節之間的十六分之一的差別都能聽得出來,而普通人對半音就有些分辨不清。因此,每個人的現量是不一樣的。前五識叫自受用境,也叫自相。第六識叫比量,它的特點就是分享,譬如說,我們講名相——椅子,大家都會明白是什麼含義,所以是概念共享,第六識的境界也叫共相。
五蘊,我們看得很真實、很重要,而觀世音菩薩通過深般若就發現了問題,特別是第七識照破後,它的實執性就被取消了,世界原來是一種空相,並不是實在的,包括內緣“人我”、外緣“法我”並不見得是實在的,都是緣起法産生的假相,這是很深的實際。當然我們也要努力,走觀音菩薩指的這條路,深入地觀察、深入地努力,希望我們都能照見五蘊皆空,勘破我們內心的第七識、第六識。在緣起法中,把主觀感想認作客觀事實,純粹是顛倒夢想、自作多情,錯認主觀境相爲外在實有,能如是覺照,就能體會到五蘊皆空,不再認假成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說直接些,就是第六識、第七識對我們的執著封閉得很凶,通過我們的觀察,打破這個封閉,即打破認五蘊爲實有的執著,就可以度一切苦厄。
2、達到的境界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一段是觀世音菩薩向我們介紹他觀察的成就,即所達到的清淨安甯的境界。
舍利子又叫舍利弗,是佛的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我們所看到的色是有實體的物質,把物質看空是有難度的,如何說色不異空呢?這就要通過深入的觀察。關于色與空的關系,我可舉幾個例子,也是我的學習與理解。我們看這些柱頭,離我們近的,看起來要高些,離我們遠的,看起來就矮些,這說明我們的觀察不太客觀,看見的色並不是外面的存在。假如我患有白內障,看東西的邊緣是模糊的,于是我就認爲那些東西的邊緣是模糊的,同學們會覺得可笑,一定說那是我的眼睛有問題,並非外物生毛。佛經上就用患白內障的人看見月亮是長毛的東西來做比喻。現代學術上也提出:眼睛所看到的境界不是外面的東西,而只是這些東西在視覺上形成的一個圖像。所以,實際境相的顯示只是自己的一種視覺現象,或者叫視覺的精神現象,學過心理分析的人對此應該很容易理解,唯識宗叫識所變現。如果我們迷信看到的就是外面的真實,這就有問題。大家仔細地想想,既然我們看到的不是我們以爲的那個外面的真實,那麼所謂的外在真實就不成立,將因爲外在境是看不見的,外在感只是第六、第七識虛擬出的存在。六識、七識專門我們的主觀視覺圖像虛擬爲外在的,這是不折不扣的顛倒見,將主觀境認作外在境。六、七識的虛擬是不能真正成立的,不成立就是空的。如果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我就以爲世界的真實就是黑的,這肯定不對,這只是我自己主觀的一個概念與印象而已。“以爲是黑的”只是自己的假設、內心的虛擬,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色即是空”。
反過來,我們總要見點境界,即使是盲人,也有黑的境界,黑的境界也是一種境界,就像鏡子裏面的東西,動物園裏的大猩猩總往鏡子後面去撈卻什麼也撈不著,我們知道鏡子裏面沒有實質性的東西,但所映的相還存在著,也就是“空即是色”,所以我們的眼界都有空性的一面。這就有問題了,這就有強將主觀當客觀的“顛倒夢想”的大問題。當然,耳、鼻、舌、身、意都有類似的情況,不僅看見的有很大的問題,摸著的也有很大的問題。心理學家做試驗,用叁個水盆倒入不同溫度的水,左邊是燙水,中間是溫水,右邊是涼水,他把左手放在燙水裏,右手放在涼水裏,左手感到燙,右手感到涼,這種感覺好像很客觀,然後他同時把兩只手放進中間的溫水中,左邊的手則會感到涼,右邊的手則會感到熱,同樣的溫水,同樣是自己的手,伸在同樣的水裏,感覺卻不同。這說明我們觸覺的外面真實也一樣有問題。外面的存在歸根結底是我們第六識、第七識執著感官境虛擬出來的概念境,而我們往往不知不覺,這在佛教上叫攝、所攝計著。攝是第六、第七識能攝持感官境界之心,所攝就是前五識的境界,可以被第六識的概念、第七識的實有感所攝持,計著就是第六、第七識攝前五識和合産生外在實有感。這就是緣起法的最大奧秘,所謂的外在實有是假的,故緣起性空。
這個彎子一下子不好拐,我只是想把這些問題提出來,告訴大家我們所感覺的外面的真實世界是有問題的,是一種錯覺。我們一旦達到了觀世音菩薩啓發我們的空靈境界以後,即悟入五蘊皆空後,就會有一種定的感覺,定在空靈的境界上,那我們原來糊裏糊塗以爲外面是真的,突然覺得不那麼真,所謂的真很大部分是由我們的知見、概念製造和虛擬出來的。外在世界的真實性只是我們的知見、概念的虛擬,一旦把它打破,就有一個空靈的境界,觀世音菩薩把這個空靈的境界如實地給我們展現——“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像鏡子一樣,雖然有相,但後面沒有實體,這就是所謂的性空。外在真實性空,有相而沒有實體,到了性空這個定的境界,就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能說它是垢,鏡子裏的大糞,能說它是垢的嗎?能說它是淨的嗎?但它確實是大糞。如何理解不增不減?將我們的生命看成是個容器,那它既沒有遺漏孩提的時候,也沒有遺漏少年、成年、老年的時候,不會減少一點,也不會增加一點,雖然小孩讓位少年、少年讓位成年,但都只是在展現,全面展現我的空相;就像一年四季,春天到了,就好像冬天沒有了,實際冬天一樣是有的,並不由于被代替而沒有;現代科技的全息觀念,四度空間就有這些理念。這些比喻只是爲了方便理解,比喻歸比喻,與實際證悟是兩回事。
觀音菩薩達到覺悟後,啓發我們一個空的定相,空就是定相,定相就是空,而這個定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死板。如果我們人生是八識的一個容器,它不是一個僵化的容器,它在運動裏容納運動,用人生來觀察人生,用過程來容納過程,用禅宗的話講叫“全程是空,全空是程”,所以說這個空是活的。觀音菩薩到了八地以後,是不動地,是動中的不動。就算我們達到這種境界,但還是不夠的,因爲八地以後還有九地、十地、如來地,還得努力。
3、悟後起修
經文先講世間法的空性,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空性;然後再講出世間法的空性,包括緣覺乘十二因緣也是空性,不可執于教條;接著講聲聞乘的空性,也不可以執著教條;最後是大乘、菩薩乘的空性,對六度也不可執爲僵化的教條,《金剛經》也說“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從而徹底地破除一切心理偏執,才“是名般若波羅密多”。“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一段就是一般人講的悟後起修,雖然我們沒怎麼悟,但還是要修,因爲這裏面講的還是人世間的問題。
站在佛法空性的基礎上,達到空靈的境叫實相般若,修空觀也叫觀照般若——照見五蘊皆空;通過觀照般若達到實相般若,文字上的描述、語言上的交流叫文字般若,也叫相似般若,比喻不是般若本身,只是多少指點方向。一旦達到實相般若,實證以後,就是“是故空中無色”——回轉一看,在“空”中沒有我們假想的實實在在的色。如白內障病人看見長毛的月亮,就以爲有一個客觀長毛的月亮,實際這是假相,是沒有這個客觀色相的,但是長毛的相,我們可以照見它是個空相。受想行識的種種感受、認識實際上也都是空相。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心經》講解(杜大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