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
杜大威
(2001年7月25日)
首先,我们感谢柏林寺、感谢净慧老法师能够提倡生活禅夏令营,也感谢各方面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使我们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共同学习《心经》,我感到很荣幸。说到《心经》,在座的绝大多数营员可能都看过,也许有些同学还能背诵。在此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如果真正愿意学佛的,我建议大家最好能够背诵,这对我们一生应该是很有好处的。
我先介绍一下《心经》在佛法中的地位。大家都知道,佛说法四十九年,分五个学时——华严时、二乘阿含时、大乘方等时、般若时和涅槃时。如果开始讲般若,多数学生会不理解,佛法是个很实际的学问,也是一门很实用的学问,能够解决很多具体问题,人生的烦恼与痛苦都很实际,所以佛在大乘、小乘都讲了以后,才讲般若。般若也就是智慧,翻译深入的也叫空慧,佛讲般若花了十九年时间,《大般若经》讲了六百卷。六百卷学习起来时间很长,后人归纳一下,认为六百卷的精华都浓缩在了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里面,所以《心经》是一部很好的经典。
一、概况
《心经》全文二百六十个字,归纳起来共讲了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部分是观世音菩萨指导我们修行达到一种空慧的境界。观世音菩萨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根据人世间的烦恼、痛苦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自我观察。在座的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层次的体会,但解决这个问题的专家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学名观自在,观察自己内心的自在情况,自己境界的自在情况。自在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或者是我们对痛苦的感受。观世音菩萨指导我们,通过对自我感受的观察修行,达到空慧以消除人生的痛苦。人民很崇拜这位菩萨,特别是我们学禅的人,观音菩萨是一位很重要的老师,求观世音保佑当然很好,但学习观世音更符合经义,更能获得受用。
这一部分是揭示主题,通过观察修行,照见五蕴皆空,达到空慧的境界。这是一种证悟的境界,直接的效果是度一切苦厄,度过了痛苦就不再痛苦。人们往往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不管是学佛、学气功,还是学些什么本事,总想增加点效益,佛却实在告诉我们,对那些效益的期待先放一放,先解决自己现前的实际问题,就是人生当下的烦恼与痛苦。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错误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把错误的思维方法解决了,痛苦的根源就消除了。入手的方法就是观察,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参禅,就是老法师讲的生活禅与禅生活,要在行住坐卧中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观察,功夫深入的可以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跟踪观察,也就是在现实人生道路上观察得勤奋些。如果完全不观察,随波逐流,浑浑噩噩一辈子,这样就不好了。
第二部分讲空见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这是修行人很感兴趣的。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是成功?经典明确地将成功的境界作了介绍,即达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就成功了、觉悟了。
第三部分是讲悟后起修。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以身作则,觉悟以后,仍然不放松观察,也劝我们不要放松观察,不要忘记修行。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普通人在普通的境界里如何照见空性而获得解脱;二是缘觉乘水平的人怎样深入空性而得以解脱;三是声闻乘的人怎样修行而获得提高;四是菩萨也不能执著教条,也应证入空性。
第四部分讲菩萨乘的成就。
第五部分讲佛的成就。
第六部分又回到现实中来,用咒语来总结全经,还是要达到结束痛苦的目的,不但自己解除痛苦,也要让所有的人解除痛苦。
二、题解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我们现实有很多烦恼,生老病死、环境污染、经济拮据、人际关系的压力等等。年轻人可能病痛苦恼要少些,但还是有求不得、爱离别、怨憎会等痛苦,比如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时的不愉快、自己拼命努力也达不到目标的那种失意。佛法的意义在于能够把我们从苦恼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提升,从某种角度来讲,佛法几乎是唯一能把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学问,对症下药是佛教存在的重大价值表现,我个人以为不能完全用宗教的角度来认识佛教。佛教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像生活中的烦恼、苦闷与痛苦都是实际问题,我们不要停留在信仰与研究的层面,而是要用般若的方法,用“智慧观照”这种可行的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到了彼岸便解决了这些痛苦。
净慧老法师给我们透露了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此岸与彼岸离得并不是很远,正如俗话所讲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句话大家比较熟悉,但做起来却有个过程,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名利、饮食、男女等等确实有很大吸引力。我的老师本光法师曾讲过:“人类的文化、文明是很可爱的,但都是开在烦恼基地上的鲜花。”艺术也好,原子弹、核武器也好,都是开出来的鲜花,在人世间有它的用处,但从究竟的层次上讲,它的价值也不见得有那么高,特别是对具体的个人而言,无论是多么重大的科技发明,在自己病痛或者生死攸关的时刻,未必有多大的用处。我是位医生,我懂得有些病到了后期是很痛苦的,一切的荣誉、地位、金钱都无法解决这个痛苦,到那时佛法带给你内心的安定、安宁、安详、自在、超脱才显得特别重要与亲切,这就是佛教的好处。有些知识分子问佛教还能存在多久,我想只要人还有烦恼与痛苦、还有生与死这些问题的存在,那么佛教就会存在,因为人的心灵需要安慰,渴望获得安详与解脱。
《心经》的心字,用现代语讲,就是意识流,我们一辈子是在意识流里生活,也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真实人生内在的路径。我们脑子里起起伏伏,全是概念、理论、推论、归纳、评价、分别等等,一辈子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搞这些活动,这就是心,就是心地。这个心地很缺乏自觉性,佛教批评它是“无明住地”,也有叫“住地无明”。有的人从小学读到博士后,水平很高,不承认自己有无明,实际上知识、知见这一层次的意识形态是只知外、不知内,这个意识流老是往外涌,攀缘外面种种情况进行分别知见。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都是缺乏自我觉察,如果我们能对自己的意识流——即知识、知见、感情等进行观察,就会有觉醒的感受,这就是自觉性。
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内部的意识流看成为一部经,这部经贯穿着我们的从生到死,贯穿在我们起起伏伏的一切有意无意的意识活动中,这部经我们自己没有去读,而老是去钻外面的东西,这本书正好像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虽然它很亲切,离我们很近,但我们实在没有把它看懂。观自在菩萨就是让我们把自己的思想扭转过来,认真反省,看看我们自己;观自在菩萨给我们做了榜样,看自己的作用就是要把我们从痛苦中解放出来。“观自在”就是这么一个既简单又实际的作用,它通过反省观照的智慧而达到解脱人们痛苦与烦恼的目的。
《心经》是研究人的意识形态活动的经典,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观世音菩萨让我们看自已这本书,看我们自己心灵的这本书。这也就是老法师倡导的“生活禅”,看清楚了就是过“禅生活”,是我简单理解。我们常说要把佛教拉得与我们近一点,我们的心和我们很近了吧,关键是要去观察,以《心经》为具体指导,通过反省、自觉,把我们的心观察好,我认为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以身作则地教化我们大家的。
三、正文
1、揭示主题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小段是全文的主干,也就是要解决苦厄的问题,解决烦恼、痛苦的问题,佛教就是这么实际。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就是观自在菩萨现身说法,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观察以后,就会产生一种觉悟,这种觉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照就是观照、照看。本光法师开始教我们不是教知识,先教做人。他说:“你们都很聪明,才高八斗,但是你们缺乏自我观察,显得很不自觉,你们表面很聪明,但不能就认为水平很高。”自觉的人,人格才会高,可以一下把所有的聪明才智全抛下、放下,而进行自我观察。说起来很惭愧,我好像也能说两句,但自我观察还大有可为,自己觉得还需要深入学修,深入地进行自我观察,以达到深般若波罗密多境界。现在虽然讲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但讲到深般若时,文殊法门就出来了,文殊菩萨讲智慧、讲深般若,应达到一切法空灵无垢的境界。观要一步一步地观,虽然是观自在法门的观法,但也包括普遍观察的意思,这样普贤菩萨的广般若法门又出现了。我们不能只观察一下,今天观察了,明天就不观察,他要我们时刻观察,一直保持下去,这就带有普遍性,即进入了普贤法门。
五蕴,对一个人而言叫五蕴身,对外而言叫世界、五蕴世界。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就是一切色法,指一般的物质。其他四蕴属于心理方面、主观方面,虽然是主观方面,但是能接受外面的信息。受,就是对外境接受、领纳,有苦受、乐受、舍受之别,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的感官觉受。想,就是念头,念头延续的那些意识流,想能摄持感官觉受。行,是把想变成计划、实行,行是一个微小、微细的东西,一般讲行是指身、语、意的造作、行动,行有时也翻译为思,自有它的深意。行是我们的身、语、意在制造我们自以为是的真实。色、受、想、行综合起来也就是识。
佛教讲五蕴身是小我、肉身我,我们自认为这个“我”很重要,我很难受、我很快乐等等,其实我们凡夫想得那么执著,以为真有个究竟确实的“我”,其实主观的“我”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真实,执著人我是有问题的。外面的“我”,佛教称为法我,即一切作为对象存在的事物,看、听、想象这些精神作用都很真实,房子、天地、音乐也很真实。如果以…
《《心经》讲解(杜大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