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講解(杜大威)

  《心經》講解

  杜大威

  (2001年7月25日)

  

  首先,我們感謝柏林寺、感謝淨慧老法師能夠提倡生活禅夏令營,也感謝各方面領導的關懷與支持,使我們有這麼一個機會來共同學習《心經》,我感到很榮幸。說到《心經》,在座的絕大多數營員可能都看過,也許有些同學還能背誦。在此我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如果真正願意學佛的,我建議大家最好能夠背誦,這對我們一生應該是很有好處的。

  我先介紹一下《心經》在佛法中的地位。大家都知道,佛說法四十九年,分五個學時——華嚴時、二乘阿含時、大乘方等時、般若時和涅槃時。如果開始講般若,多數學生會不理解,佛法是個很實際的學問,也是一門很實用的學問,能夠解決很多具體問題,人生的煩惱與痛苦都很實際,所以佛在大乘、小乘都講了以後,才講般若。般若也就是智慧,翻譯深入的也叫空慧,佛講般若花了十九年時間,《大般若經》講了六百卷。六百卷學習起來時間很長,後人歸納一下,認爲六百卷的精華都濃縮在了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裏面,所以《心經》是一部很好的經典。

  一、概況

  《心經》全文二百六十個字,歸納起來共講了六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部分是觀世音菩薩指導我們修行達到一種空慧的境界。觀世音菩薩以身作則,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根據人世間的煩惱、痛苦這一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自我觀察。在座的對這個問題可能有不同層次的體會,但解決這個問題的專家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學名觀自在,觀察自己內心的自在情況,自己境界的自在情況。自在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們的心理活動,或者是我們對痛苦的感受。觀世音菩薩指導我們,通過對自我感受的觀察修行,達到空慧以消除人生的痛苦。人民很崇拜這位菩薩,特別是我們學禅的人,觀音菩薩是一位很重要的老師,求觀世音保佑當然很好,但學習觀世音更符合經義,更能獲得受用。

  這一部分是揭示主題,通過觀察修行,照見五蘊皆空,達到空慧的境界。這是一種證悟的境界,直接的效果是度一切苦厄,度過了痛苦就不再痛苦。人們往往有這樣那樣的想法,不管是學佛、學氣功,還是學些什麼本事,總想增加點效益,佛卻實在告訴我們,對那些效益的期待先放一放,先解決自己現前的實際問題,就是人生當下的煩惱與痛苦。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們錯誤的思維方法,如果我們把錯誤的思維方法解決了,痛苦的根源就消除了。入手的方法就是觀察,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參禅,就是老法師講的生活禅與禅生活,要在行住坐臥中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觀察,功夫深入的可以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跟蹤觀察,也就是在現實人生道路上觀察得勤奮些。如果完全不觀察,隨波逐流,渾渾噩噩一輩子,這樣就不好了。

  第二部分講空見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這是修行人很感興趣的。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是成功?經典明確地將成功的境界作了介紹,即達到“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就成功了、覺悟了。

  第叁部分是講悟後起修。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以身作則,覺悟以後,仍然不放松觀察,也勸我們不要放松觀察,不要忘記修行。這包括叁個方面:一是普通人在普通的境界裏如何照見空性而獲得解脫;二是緣覺乘水平的人怎樣深入空性而得以解脫;叁是聲聞乘的人怎樣修行而獲得提高;四是菩薩也不能執著教條,也應證入空性。

  第四部分講菩薩乘的成就。

  第五部分講佛的成就。

  第六部分又回到現實中來,用咒語來總結全經,還是要達到結束痛苦的目的,不但自己解除痛苦,也要讓所有的人解除痛苦。

  二、題解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意思是到彼岸。我們現實有很多煩惱,生老病死、環境汙染、經濟拮據、人際關系的壓力等等。年輕人可能病痛苦惱要少些,但還是有求不得、愛離別、怨憎會等痛苦,比如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時的不愉快、自己拼命努力也達不到目標的那種失意。佛法的意義在于能夠把我們從苦惱中解脫出來並獲得提升,從某種角度來講,佛法幾乎是唯一能把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學問,對症下藥是佛教存在的重大價值表現,我個人以爲不能完全用宗教的角度來認識佛教。佛教解決的是實際問題,像生活中的煩惱、苦悶與痛苦都是實際問題,我們不要停留在信仰與研究的層面,而是要用般若的方法,用“智慧觀照”這種可行的實踐來解決這些問題。“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到了彼岸便解決了這些痛苦。

  淨慧老法師給我們透露了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此岸與彼岸離得並不是很遠,正如俗話所講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句話大家比較熟悉,但做起來卻有個過程,因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名利、飲食、男女等等確實有很大吸引力。我的老師本光法師曾講過:“人類的文化、文明是很可愛的,但都是開在煩惱基地上的鮮花。”藝術也好,原子彈、核武器也好,都是開出來的鮮花,在人世間有它的用處,但從究竟的層次上講,它的價值也不見得有那麼高,特別是對具體的個人而言,無論是多麼重大的科技發明,在自己病痛或者生死攸關的時刻,未必有多大的用處。我是位醫生,我懂得有些病到了後期是很痛苦的,一切的榮譽、地位、金錢都無法解決這個痛苦,到那時佛法帶給你內心的安定、安甯、安詳、自在、超脫才顯得特別重要與親切,這就是佛教的好處。有些知識分子問佛教還能存在多久,我想只要人還有煩惱與痛苦、還有生與死這些問題的存在,那麼佛教就會存在,因爲人的心靈需要安慰,渴望獲得安詳與解脫。

  《心經》的心字,用現代語講,就是意識流,我們一輩子是在意識流裏生活,也可以說這就是我們真實人生內在的路徑。我們腦子裏起起伏伏,全是概念、理論、推論、歸納、評價、分別等等,一輩子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搞這些活動,這就是心,就是心地。這個心地很缺乏自覺性,佛教批評它是“無明住地”,也有叫“住地無明”。有的人從小學讀到博士後,水平很高,不承認自己有無明,實際上知識、知見這一層次的意識形態是只知外、不知內,這個意識流老是往外湧,攀緣外面種種情況進行分別知見。絕大多數的時間裏,我們都是缺乏自我覺察,如果我們能對自己的意識流——即知識、知見、感情等進行觀察,就會有覺醒的感受,這就是自覺性。

  我們也可以把自己內部的意識流看成爲一部經,這部經貫穿著我們的從生到死,貫穿在我們起起伏伏的一切有意無意的意識活動中,這部經我們自己沒有去讀,而老是去鑽外面的東西,這本書正好像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雖然它很親切,離我們很近,但我們實在沒有把它看懂。觀自在菩薩就是讓我們把自己的思想扭轉過來,認真反省,看看我們自己;觀自在菩薩給我們做了榜樣,看自己的作用就是要把我們從痛苦中解放出來。“觀自在”就是這麼一個既簡單又實際的作用,它通過反省觀照的智慧而達到解脫人們痛苦與煩惱的目的。

  《心經》是研究人的意識形態活動的經典,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觀世音菩薩讓我們看自已這本書,看我們自己心靈的這本書。這也就是老法師倡導的“生活禅”,看清楚了就是過“禅生活”,是我簡單理解。我們常說要把佛教拉得與我們近一點,我們的心和我們很近了吧,關鍵是要去觀察,以《心經》爲具體指導,通過反省、自覺,把我們的心觀察好,我認爲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以身作則地教化我們大家的。

  叁、正文

  1、揭示主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小段是全文的主幹,也就是要解決苦厄的問題,解決煩惱、痛苦的問題,佛教就是這麼實際。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就是觀自在菩薩現身說法,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深入的觀察以後,就會産生一種覺悟,這種覺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照就是觀照、照看。本光法師開始教我們不是教知識,先教做人。他說:“你們都很聰明,才高八鬥,但是你們缺乏自我觀察,顯得很不自覺,你們表面很聰明,但不能就認爲水平很高。”自覺的人,人格才會高,可以一下把所有的聰明才智全抛下、放下,而進行自我觀察。說起來很慚愧,我好像也能說兩句,但自我觀察還大有可爲,自己覺得還需要深入學修,深入地進行自我觀察,以達到深般若波羅密多境界。現在雖然講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但講到深般若時,文殊法門就出來了,文殊菩薩講智慧、講深般若,應達到一切法空靈無垢的境界。觀要一步一步地觀,雖然是觀自在法門的觀法,但也包括普遍觀察的意思,這樣普賢菩薩的廣般若法門又出現了。我們不能只觀察一下,今天觀察了,明天就不觀察,他要我們時刻觀察,一直保持下去,這就帶有普遍性,即進入了普賢法門。

  五蘊,對一個人而言叫五蘊身,對外而言叫世界、五蘊世界。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色,就是一切色法,指一般的物質。其他四蘊屬于心理方面、主觀方面,雖然是主觀方面,但是能接受外面的信息。受,就是對外境接受、領納,有苦受、樂受、舍受之別,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的感官覺受。想,就是念頭,念頭延續的那些意識流,想能攝持感官覺受。行,是把想變成計劃、實行,行是一個微小、微細的東西,一般講行是指身、語、意的造作、行動,行有時也翻譯爲思,自有它的深意。行是我們的身、語、意在製造我們自以爲是的真實。色、受、想、行綜合起來也就是識。

  佛教講五蘊身是小我、肉身我,我們自認爲這個“我”很重要,我很難受、我很快樂等等,其實我們凡夫想得那麼執著,以爲真有個究竟確實的“我”,其實主觀的“我”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真實,執著人我是有問題的。外面的“我”,佛教稱爲法我,即一切作爲對象存在的事物,看、聽、想象這些精神作用都很真實,房子、天地、音樂也很真實。如果以…

《《心經》講解(杜大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