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祖师禅的精髓: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宗性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你是圣人,听说圣人生下来是不哭的,凡夫生下来都要哭,为什么?因为在母胎之内体温是恒温的,那个温度比空调可能还要舒服,从母胎内出来以后,外界温度跟在体内的温度形成反差,冷风刮着小孩很嫩的肌肉是特别疼的,小孩生下来第一个反应就是“苦啊,苦啊,”这就是在喊苦。人老了更是痛苦,人都要老的,老了很痛苦,头发白了;脸上有皱纹;牙齿掉了,好吃的只能一旁看着掉口水自己吃不了;耳朵聋了,听不清声音;鼻子老掉鼻水;腿子迈不动;眼睛花了看不见东西等等,还要受有些年轻人的指责“这个老不死的!”这都是很痛苦的。病苦,谁都会生病,吃药打针就不必说,哪儿不行了还要给割一刀,人一旦生病的时候,身心都非常地痛苦,小病有小病的痛苦,大病有大病的痛苦,现在癌症等疑难病还特别多,自己都觉得没希望。死苦,一般人体会不到,这个苦最难讲,人在弥留之际的时候,面临着四大分离、瓦解,那个痛苦是非常剧烈的,虽然我们都没有死的经验,但我们如果经常到病房里看那些人怎么死,你回来就能够精进修行,就能够珍惜人生了。过去中国的传统是人死了以后把他弄到山里去一埋,那还没什么,现在人死了以后则马上把他弄到冰柜里去冻起来,那不是八寒地狱是什么?把他放到炉子里去烧,那不是八热地狱是什么?所以,生老病死非常痛苦。

  爱别离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当你最想见的人见不到的时候,你就会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天天对着天上数星星数月亮,是非常惆怅痛苦的。求不得苦;你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也很痛苦,想升官升不上,一辈子当职员你觉得苦得不行,想得到很多的钱财、东西得不到,想得到满意的人得不到,你都会感到痛苦。怨憎会苦;彼此之间互相抱怨,你怨天尤人,怨人家,气得咬牙切齿,痛苦得很;仇人相见格外眼红,咬咬牙、握着拳头跺跺脚,看我怎么收拾你,这个态度使身心都受到摧残。还有五蕴炽盛苦,五蕴是我们这个身体的代名词,这个身体是产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这也是苦。

  这么多苦充满了五蕴世间,伴随着我们整个人生的历程。人的生命就像一辆列车,从起点开出去以后,在这个路上,有时候会有好的风光,有时候会有很多感慨,有时候会经历很多痛苦,但是这一列车开向终点去的时候,当你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当你要下车的时候,你是微笑挥挥手下车呢,还是一下车之后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们要深思、要考虑。相对苦来说,应有快乐,但佛教认为这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是短暂的,是叫“坏苦”,俗话说“乐极生悲”,这个快乐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又会是痛苦。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当你经常沉浸和面临着一种高兴的状态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会感觉特别好,当心态低落以后,就会用原来的高兴心态做为标准,马上就觉得非常之痛苦。所以有些明星,他听惯了掌声,接受鲜花习惯了,一旦让他没有掌声、没有鲜花,让他做平民百姓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会过不习惯了,会非常痛苦。有些老头在位时,大笔一挥很有权力,大家都找他,退休以后回到家便感到非常失落,一听到有个电话他就马上拿起来接,说不是找他的,放下电话他就痛苦,他会想自己有权的时候都找他,现在都不找他,自己这老头没用了。所以佛法里讲快乐也是痛苦,有人说快乐就是快乐,快乐怎么是痛苦,因为快乐是痛苦的根源,快乐是痛苦的一个参照物,有了快乐的心态,一旦失去而没有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随之产生了。行苦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对这样的、那样的东西,你都会产生痛苦,比如说这个杯子,你以前看到它是新的,就很高兴,用着用着它变旧了,就会不高兴。

  佛法告诉我们人生是苦,也有相对的乐,但是那个乐都是短暂的,乐结束以后,随之而来的又是痛苦,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观受是苦,我们要觉察到生活里的很多感受,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都会给我们身心带来损伤,都会给我们身心带来障碍。我们不要跟着感觉走,有时候的感觉是非常危险的,感受常常是靠不住的、是虚幻的,否则,我们会走近悬崖、走进深渊的。既然一切是苦,我们就要放弃纵欲主义,但有人说人间很快乐,五欲之乐非常好,于是为纵欲主义找了许多借口,放纵自己。我们有些佛教徒,学了一点佛法以后,就把佛法当做挡箭牌,说好好修行就要一切随缘,其实随缘要有一个前提是不变,你内心里面没有达到不变,那随缘就是放纵。观受是苦就是要让我们放弃纵欲主义,让我们不要去放纵那个感受,不要放纵那个贪欲、快乐,它会给痛苦制造机会,快乐之后会非常之痛苦的。另外一方面也不要悲观,以为人间都是苦的,就没有希望,于是你就非常悲观、消极、被动的去应付生活,这样也是不行的。放弃了这种纵欲主义,走出了悲观主义的笼牢,而让我们能够保持一个镇定从容的生活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生活及周围的事物,不要分别,远离虚妄,远离内心的纵欲和贪恋,远离悲观和失望,这就是观受是苦的积极意义。《岳阳楼记》里也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不要因为外面有什么东西有利于自己,就高兴得不得了;也不要因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非常地悲观。我们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在乎人家说你什么,不要在乎人家怎么看你,也不要让你自我膨胀,放眼天下没有一个人自己看得起,而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保持镇定从容的心,遇事以不慌为有智慧。所以佛法跟我们讲观受是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摆脱这种纵欲主义的干扰,同时走出这种自我悲观主义的困境,养成一个镇定从容的心态,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用佛法来把握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去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四)、观法无我。

  这个观法无我确实内涵很深,佛法否定有我,那么这个我是什么,世间上的人对无我误解最大,特别是我们这些出家人,有时候上街买东西,赶个车什么的,竟然听人说你们和尚四大皆空,还要吃饭做什么的话。其实什么是无我,什么是四大,他们都不知道了,就这样以讹传讹。这个我就是主宰,现代哲学术语叫"独立体、永恒体",这个法就是一切事物,一切事物无我,就是一切事物都没有一个独立体,没有一个不变的因素,没有一个永恒的存在,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中,处于互相支撑、依靠的关系之中。佛法讲无我,就是要让我们解开心灵上的枷锁,解开自我造成的束缚,从而真正做到佛教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讲无我,是让我们把那个自我放下,把那个狭小的心念打开,把那个狭小的空间扩大,从而让我们能够接受、包容,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众的事业,真正地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谓无缘大慈,就是你在帮助、服务一切人的时候,没有时间的局限;同体大悲,就是在帮助和服务人的时候,没有空间的局限。我们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就是当你在帮助人的时候,跟你有关系的人你会帮助,跟你没关系的人你就不理他,你会帮助你的亲人朋友,你不会帮助你的仇人。佛法讲同体大悲,就是没有彼此、没有别人、没有界限、没有空间,就是不管是仇人、恩人,还是你的亲人、朋友,还是跟你萍水相逢的人,你都要用一颗等量的心,用同等的热情去帮助他。无缘大慈,就是说你在帮助、服务一切人的时候,没有时间的概念,就是昨天、今天、明天永远是这样,今天碰到你是这样,明天碰到你还是这样,从来不会改变这样一个信念。佛法讲这个无我的涵义,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永恒、静止的,从而你就能够真正地把心打开,真正地像佛陀一样“心包太虚,周量法界”,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宽恕,多一些包容,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去修行,去帮助他人。

  很多寺院的山门,都有那个大肚皮和尚,有人觉得看了这个很好,大家都很喜欢。有一次有一个泰国来的旅游团,想了解一些佛法,就让我去跟他们导游,我不能像其他一般的导游那样跟他们讲这个是弥勒菩萨就行了,而要讲出其内在的精神来。我就给他们介绍这个弥勒菩萨像是五代的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在浙江那个地方应化的,胖乎乎的,无忧无愁无烦恼,拿个蒲扇到处化缘。我说从弥勒菩萨的像上我们要得到两点启发,一个是他大肚,我们要得到的启发是,在生活中多一些包容,我们拜菩萨不是随便拜一拜就了事,而是要拜出智慧来,就是说你拜了以后,你要像弥勒菩萨,在生活里多包容,少指责、少批评、少苛刻,所以我们通过弥勒菩萨第一个要学到包容的心态。第二个是弥勒菩萨穿的衣服,他有一半是搭在身上的,一半是露出来的,这是有故事的,据说当时弥勒菩萨在浙江应化的时候,什么都能施舍,帝释天为了考验他,就化现成一个人的样子,到他面前去化缘,帝释天什么都要去了,最后弥勒菩萨就剩穿的一件衣服,帝释天还要服,弥勒菩萨就要脱下,脱了一半的时候,帝释天不让弥勒菩萨再脱了,马上说是考验你是不是能真舍。所以后来塑像的时候就把弥勒菩萨的这一半露出来。有人可能会说弥勒菩萨怎么不讲威仪,其实道理在这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要真舍,真正地从内心里面去舍,而不是说你拿出了多少钱就是真舍。我在成都时,一位老太太对我说:“师父,我将来赚了钱,我一定供养你”。舍应该是从当下做起,佛法的供养不是让你拿钱来供养,用身心来供养才是最大的供养,用你的修行来供养是最庄严的供养。

  弥勒菩萨的像告诉我们,你要真舍,就从内心里面去舍,就是说我们通过对法无我的训练和学习,才能把那个内心的狭隘、狭窄打开,才能有弥勒菩萨一样的宽容、包容的心,对芸芸众生,对你的家庭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少一些指责、批评、苛刻,多一些微笑。在舍的…

《祖师禅的精髓:用佛法的智慧透视生活(宗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