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求执著,这种执著同样是迷失。《赵州语录》第44条:“问:”如何是玄中玄?”师云:”玄来多少时也?”学云:”玄来久矣。”师云:”赖遇老僧,洎合玄杀这屡生。””第65条:“问:”如何是灵者?”师云:”净地上屙一堆屎。””意思是我们人性是那么干净,不能去执著它,一执著马上就变味了。
有一个现象,刚开始学佛的人容易满身都是所谓的佛气,好像一点人味都没有了,如果这样学佛,那么你成了什么东西?不是成了轮子功的徒子徒孙吗?我讲一件事情,前些年轮子功喜欢到北京搞串联,北京车站就有一些公安在等候着,一等一个准。为什么被一等一个准?因为这些人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脸上黑溜瞅,眼睛直勾勾,手提蛇皮袋,脚登平板鞋。一看就和平常人不一样,很容易被公安人员发现,就让他们回家,以免闹出事来。有些学佛的人,在入手的时候,也容易犯类似的毛病,这种人实际上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学佛不作怪,就没有人喜爱,于是就装神弄鬼、神神叨叨,从根本上说,还是我执在作怪。即使是对于苦心坐禅的参禅者来说,这种弊病也难以避免。坐禅一段时间后,精神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特殊状态,在心中容易产生奇特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一种禅病,如同着魔。如果一直维持这种状态,师父就会喝骂或棒打,使他回复到平常心。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方面的情形,记得两年前我去人大作博士后研究,有一次坐火车没买上卧铺,就坐在硬座车厢里,对面有个女孩,我睡不着觉,就给她看相,说什么她都相信,结果车厢里很多人排队等着我给他们看相,弄得我也是脸上黑溜瞅,到了北京站是眼睛直勾勾,因为不瞪着眼睛看不清楚路。幸好没有人挡我,把我作为轮子功的人给送回去。我到了人大后,第一次见到方立天老师,我还来不急向他老人家问好,他便告诉我要注意身体。无独有偶,这次来柏林寺,我也只买到硬座票,还没有座位,可能是平常心起到了作用,没有去看相,没有损耗元气,站了一晚上也没觉得累,这也可能是师父他老人家加持的缘故吧。所以,我们不要分别,不要起我执、法执,对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也不要执著。
三、证入不二门
禅宗认为,人人都有清纯的本来面目,由于陷入相对的、分别的意识之中,我们就迷失了自己。而参禅,就是要通过不二法门,将一切对立的观念加以消解,回到精神、心灵的故乡,明心见性,见到每个人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
《赵州语录》第301条:“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云:”几时成佛?”师云:”待虚空落地。”云:”虚空几时落地?”师云:”待柏树子成佛。””虚空落地之时,就是相对的、二元的意识泯灭之时,这时心和境就打成一片,柏树子即是你,你就是柏树子,一切的一切,都呈显着佛的生命。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是说佛祖的大道,本来平等,没有差别,由于众生的拣择、憎爱而难以认识到它。如果消除了取舍憎爱,它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呈现在面前。《碧岩录》中与这句禅语直接相关的公案,有第2条、第57条、第58条、第59条共4条,每一条都与赵州相关,大家要知道具体情形可以去看看相关的解释。
赵州禅师运用不二法门的禅机,最突出的是“无”字。大家知道,禅宗史上有一部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叫做《无门关》。慧开禅师抄录了闻名禅林的公案共48条,再加上评唱与颂而成,该书的第一条就是“赵州狗子”,也叫“赵州无字”。这部书的宗旨在于阐明“无”的境界,指出参禅者应把“无”作为“门”,“无门”即是“门”。赵州狗子公案讲的是,有一位参学者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没有佛性
”赵州说:“无!” 赵州禅师说法向来都是简洁明快的,有口唇放光之美称,他的一个字顶上其他人的千言万语。
在禅宗还没有兴盛之前,佛性是中国佛教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释迦牟尼开悟时曾说:“山川草木皆成佛”,他证悟到山川、草木、国土,一切都是佛,因此说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任何人都有佛性,也都可以成佛。但是,根据一部分人的说法,一阐提(无缘众生)是不能成佛的,猫狗是没有佛性的。然而赵州的话如果是赞同这种观点,就和“山川草木皆成佛”的观点相对立了。他的真意究竟在哪里? 无门慧开评唱这则公案时说:“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要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并作了一首颂子说:“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无门慧开指出,要获得妙悟,必须穷绝心路。心路就是意识世界,穷绝心路也就是将相对的意识消除干净,将分别的念头、意识清除了,才能见到无的真谛,见到本来面目。这个无,既不是老庄哲学中的虚无,只有彻底的否定性;也不是与有相对的的无,因为一旦它与有相对,就仍然是落入了二分法之中;而是超出了二元相对意识的绝对的无。大家可以试着用它来做个话头参究,每天念“无”字,一开始你会杂念纷飞,察觉到是你自己在念“无”字;到后来随着心性越来越沉静、安隐,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察觉不到是你自己在念“无”字,而是“无”字自身在念“无”字。那时整个的你和整个的宇宙只是一个“无”字,你就会初步体会到这则公案的受用了。
不二法门的精髓是要把所有相对的见解、观念,一棒子把它打碎,使相对的东西变成统一无二,像色空不二、自他不二等。《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空不二是不二法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我们也需要把握好分寸。武汉大学的麻天祥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禅宗研究专家,去年曾经写过一首诗和他在上海读博士的一位女弟子,写了之后,把他自己的诗寄给了我。并在信中讲述了他写诗的情形是:车过庐山,漆黑的夜空似乎悬挂一轮明月,映照着山上的枫叶,以及摇动着枫叶的风……我又陷入了对来诗的遐想:黄浦江边,校园夜色,冷雨敲窗,淅淅沥沥,柔和的灯光与手握书卷的身影,似乎消融了沉寂的夜;人在倾听,人在思索,人在探寻,人在感悟!“有雨敲窗寂成禅”,从学理的角度上讲,我是不赞成禅寂联缀、寂禅并称的,但就诗意和美的表述而言,这里显然折射出作者心灵深处的追寻与寄托。次日晨,我们乘车来到佑民寺,那里更是一块闹市中的净土。会前,由韩国茶艺学院和地方上作禅茶表演。中方出场的是三位尼装少女,她们神态安详,气若幽兰,动作柔媚,伴着轻曼绵长的古乐,舒缓连绵,若有若无,意味隽永而不可言传,给人以纤尘不染,如闲云野鹤之感,仿佛置身于古时深山白云中的尼庵……如此诗、情、境机缘俱足,我也就忘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步其韵而和诗一首:盈盈飞雪梅蕊寒,瑟瑟北风柴门关。挑灯颔首难入梦,推窗窥月亦成禅。樱花铺径红颜老,倩手煎茶丽影单。人生一寄如逝水,尘缘涤尽无欲攀。这首诗被他的学生们众口一词,批评得一钱不值,说是顺口溜、打油诗,并以一个字来作定论:“酸”。于是他把这首诗E-mail给我,我看了以后,就和了他一首:冰雪诗情入骨寒,清风拂面叩柴关。生平俯仰浑如梦,对境无心即是禅。恒水逝流山岳老,繁华脱落影形单。空花佛事殷勤作,绝顶须弥努力攀。
恒河不停地流逝,人的容颜也渐渐衰老,而真如自性,却恒常不变,这是《楞严经》里面的典故。《涅槃经》说:“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禅师们经常运用这个典故,将浮华的习气一层层剥落之后,其形就会孤单,但在这孤单之中,却有一种喜悦与成就感。所谓空花佛事、水月道场,尽管是空的,但是你该做的还得照样去做。其实,我们的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别指望你的学问作得比别人大,也别指望你的钱赚得比别人多。我们所作的只不过是在我们的时空里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高度,总有后来人不断地超越我们,所以我们不能执著。但如果拘泥于一切是空的,什么都有后来人超过,我们就索性不去作什么,那也是不行的,因为这个社会的发展、佛教的进步,都需要靠我们一分一秒、一点一滴去做的。尽管是空花佛事,但是我们还应该去作,要去攀登最高的须弥绝顶,去攀登人生最高的巅峰。所以我们要通过我们的体证、历炼,进入不二法门。
四、禅机活泼泼
净慧大和尚在《入禅之门》中说:“什么是禅?首先,禅是一种境界。只有把一切的理论架构抛开了,把一切的思维分别抛开了,你才能体验禅的境界。换句话说,只要你把二元对立的东西彻底放下,当下就是禅的境界。……从效果来说,禅是一种境界。”在《禅学三书》中,我重点谈了禅的四种境界,有时间的话,大家也可以去参考。而根据《赵州语录》,赵州和尚强调禅的境界重点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寸丝不挂的境界。《赵州语录》第61条:“问:”善恶惑不得底人,还独脱也无?”师云:”不独脱。”学云:”为什么不独脱?”师云:”正在善恶里。””第165条:“问:”不挂寸丝时如何?”师云:”不挂什么?”学云:”不挂寸丝。”师云:”大好不挂寸丝。””第324条:“问:”久居岩谷时如何?”师云:”何不隐去?””第378条:“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师云:”放下着。””第433条:“问:”朗月当空时,如何?”师云:”犹是阶下汉。”云:”请师阶上接。”师云:”月落了来相见。””禅宗以“寸丝不挂”象征修行者臻于四大皆空、一尘不染之境,即明心见性。为了避免执著,禅宗主张将空的念头再放下,连“寸丝不挂”的意念都“不挂”,才是真正的“寸丝不挂”。“放下”固然是很高的悟境,但如果执著于此,就会成为悟道的障碍,因此必须将这种心念也予以破除。
第二…
《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吴言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