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平常朴实的境界。《赵州语录》第58条:“问:”如何是和尚意?”师云:”无施设处。””第85条:赵州指示学人说:“如果你到了别的地方,有人问起你”赵州说什么法”,你就向他说:”寒时就说天冷,热时就说天热。””第95条:“学人问:”什么是赵州?”赵州和尚说:”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第227条:“问:”外方忽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如何回答?”师云:”盐贵米贱。””第345条:“问:”如何是七佛师?”师云:”要眠即眠,要起即起。””第369条:“问:”高峻难上时,如何?”师云:”老僧不向高峰顶。””由此可见,真正的大机大用,是返朴归真的圆熟机锋。它看似平易、寻常,实是脱落了锋芒的妙境。
最近大和尚经常提起江总书记的三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我觉得每个人确实都应当好好去做,这完全可以拿来和赵州禅师的风格及生活禅的宗旨相映证。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生活禅四句口诀,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是教导我们不能把生活与信仰打成两截。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把信仰落实于生活的人,那你是时时自在、秒秒安祥,一天24小时分分秒秒都在修行。《赵州语录》第21条:“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力处,余外更无别用心处也。若不如此出家,大远在。”
二是将修行落实于当下。这是教导我们一切要从现在开始、从当下开始,时时刻刻都要安住在佛法当中。《赵州语录》第177条:“问:”了事底人,如何?”师云:”正大修行。”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穿衣吃饭。”学云:”穿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云:”你且道我每日作什么?””第210条:“问:”如何是道场?”师云:”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全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
三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这是教导我们不要把佛法与世间法分家,要知道离开世间法便没有佛法,只要用佛法的观点加以净化、加以超越,世间法本身就是佛法。大和尚的《入禅之门》说:“千万不要在桎梏之外去求解脱,在生死之外去求涅槃,不在要烦恼之外去求菩提。……无限就在有限有实现,涅槃就在生死中寻求。”《赵州语录》第104条:“学人问:”当巨大的灾难来临时,应该怎样去回避它?”赵州说:”恰好。
”第333条:“问:”如何是无疾之身?”师云:”四大五阴。””第118条:“师示众云:”八百个作佛汉,觅一个道人难得。””第221条:“问:”如何是佛向上人?”师云:”只者牵耕牛底是。””第294条:“问:”昼是日光,夜是火光,如何是神光?”师云:”日光、火光。””吃茶去、洗钵去是表达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的经典公案,禅悟的境界就是饥餐困眠的日用境。赵州“洗钵去”公案,传达了这方面的精髓,表现了超越奇特回归于平凡的平常心,吃过早饭后就得洗餐具,这表示在平常的生活中即有佛法,和“平常心是道”一样,很能具体而直接地表现佛法的大意。
《中国禅学》创刊号上刊登了台湾杨惠南先生的《茶道与禅道》,这篇文章也谈到了赵州禅,我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把它好好看一看。这篇文章的核心,是研究、介绍日本茶道中的平常心,介绍日本茶道对残缺之美的喜爱,那是热爱于不完整的、残缺的、朴素的、不起眼的事物的美。杨惠南老师是台湾佛学研究界的重量级人物,我读到他的这篇文章,非常的感动,因为我觉得他不是在从事一个纯学理的研究,而是用他的人格来写作的。他自身就是这样的一个修行者,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他的家里养了很多小猫小狗,不少是缺胳膊、断腿的,他用一颗爱心善待这些小动物,而且是他一人在照顾。如果我们存心追求十全十美的事物,就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有一位台湾的女孩子,因为眼光太高而一直没有意中人,我便借用毛主席送给赵朴老的三句话“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也送给她“金刚”三句:“佛说意中人,即非意中人,是名意中人。”我劝大家看人要往好处看,换一种眼光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可爱的一面。
我们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可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地甘于平淡?当今的社会,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刺激、新奇,把平淡看成腐朽,却不知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的基础。五色令人眼睛瞎,五音令人耳朵聋,五味令人味觉败坏,五欲让人精神腐朽。现代青年人当中,有不少喜欢网恋、一夜情、变性人、摇头丸、数字化生存等等,过分地沉迷于新奇刺激,透支生命,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谁能甘于平淡,谁能于不风流处自风流?谁能在行住坐卧、工作、学习、待人接物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佛意?我们经常听到人抱怨说:“我已经看破了红尘,俗世的生活好痛苦。”那么我们要追问一句: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还不是自己的分别心。通常认为只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才能摆脱痛苦享清福,却不知在这五光十色、纷纷扰扰、困厄痛苦的红尘之中修行,才能锻炼出勇猛精进之心。只有勇敢地承担艰难困苦,才会体验到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因为幸福与痛苦是一体两面的。有一首唐诗说:“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参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灭除了心头火,就能置身于清凉胜境,何况没有夏天的酷热,就没有秋天心旷神怡的凉爽。
所以我们不必追求高远、奇特的悟境,要在平平常常中感受到人性的纯真,感受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早知道用一颗平常心去转化,平常的生活就会处处有禅悟,你也就已经进入禅悟之门了。
四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净慧大和尚反复提倡:“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一滴水很快就会干掉,只有放在大海里,生命的灵性之源才永远不会干涸。当我们修行达到了自受用之后,还要进一步去作他受用的工作,也就是修行者开悟之后,要倒驾慈航,回向众生,这就是承担着人类痛苦的石桥境界。
《赵州语录》第328条就表露了这样的石桥心境:度驴度马,度一切众生。学人问赵州:“大善知识还有烦恼吗?”赵州说:“有啊。他整天到晚为了救度众生。众生度不尽,地狱不空,他的烦恼就没有尽头。”又有学人问赵州:“和尚还入地狱吗?”赵州说:“入。”学人问:“和尚修行,远离了烦恼,为什么还入地狱呢?”赵州说:“我之所以要入地狱,是为了教化像你这样的人啊。”大乘佛教悲智双运,上求菩提为智,下化众生为悲。“娑婆往来八千度”,从涅槃的彼岸世界返回到此岸世界,活动在无常世界的痛苦中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大悲,而真正的涅槃是智与悲的根源,佛菩萨会无私地关怀着陷于生死流转的一切众生的解脱。
《楞伽经》卷四说:“就像恒河的沙子,各种各样的鱼虫虾鳖、大象牛马、行人走兽践踏它,它从来不会为此而生气苦恼。一切外道、各种烦恼来干扰如来,如来也不会计较而生起妄念。”黄檗希运禅师称赞恒河沙说:“诸佛菩萨从它上面经过,沙子不会感到欢喜;牛羊虫蚁从它上面经过,沙子也不会感到恼乱;对各种珍宝馨香,沙子不贪求;对各种粪尿臭秽,沙子不厌恶。”同样,享誉禅林的赵州石桥,也正是以其“度驴度马”、“个个度人”的大乘悲怀,而引起禅者的推崇。正如日本的铃木大拙所说的那样:“赵州的石桥正像恒河的沙,尽管被千万牲口践踏,尽管千万牲口的屎尿排在上面,这恒河沙却从不抱怨。在恒久的时间中,千万牲口的脚印都慢慢被平复,它们的屎尿都被吸收,留下那沙子永远是干净的。赵州的石桥亦是如此。……禅者……正像这样一座桥,为了他的人类同胞之福祉默默地工作着。”
禅者正像恒河沙、赵州桥,永远谦虚、宽容,普度众生。有僧问赵州:“什么是露地白牛?”赵州说:“这畜生!”“白牛”的悟境固然高超,但必须从圣境中转身而下,要进入农庄、人世,为芸芸众生拽耙牵犁,担荷起众生的辛勤,无怨无悔地贡献,这才是禅者生活的意义所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在奉献中成就,在奉献中喜悦。
以上大体讲完了四句话,并且说明了它与生活禅四句口诀的关系,我的四句话,其实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我给大家开始时说的那四句,通过刚才的这些解说,我想现在大家都已经上升到了第二个层次了。在这第二个层次,我也给大家准备了四句话,现在供养给大家:天澄秋月皎,浪起心珠失;三吃赵州茶,庭前柏树绿。来过的吃茶去,没来过的吃茶去,常住在这里的也吃茶去。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一口是牛饮,二口是喝茶,三口为品茶。一旦清除了心灵的尘埃,你就会豁然顿悟: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原来一切竟是如此的自然现成。你就会发现,潺潺流水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满目青山是禅,一庭明月也是禅。原来天地、自然、人生、社会是如此的清朗、美丽,庭前的柏树子是如此的生机蓬勃,苍翠欲滴。当你拆去了小我的栅栏,你就会化为一粒柏树子,听钟鼓声声,听梵呗阵阵,听诵佛曲,听海潮音,朝迎旭日,暮赏晚霞,你就会静静地对着赵州祖师塔,生命中所有的负担都会统统的卸下。因为你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因为你经历着开悟的颤栗……
不论是第一层次的四句话,还是第二层次的这四句话,都正好对应了我去年生活禅讲座中的八个字:本心、迷失、开悟、境界。在第三层次,我可能还有四句话要送给大家,但是那个层次的事情,是天机不可泄露,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家都是菩提种子,都很有慧根,那么我就请大家自己去参究吧。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这仅仅是我对生活禅的初步体会。明天晚上,在五台山黛螺顶上,当五百佛子踏过一千○八十节台阶,我们尊敬的净慧大和尚就会站在那最高的层次上,把驱除暗夜的心灯传递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发心,祝愿他老人家吉祥如意,佛光普照。
《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吴言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