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祖師禅的精髓:生活禅(吳言生)▪P3

  ..續本文上一頁是平常樸實的境界。《趙州語錄》第58條:“問:”如何是和尚意?”師雲:”無施設處。””第85條:趙州指示學人說:“如果你到了別的地方,有人問起你”趙州說什麼法”,你就向他說:”寒時就說天冷,熱時就說天熱。””第95條:“學人問:”什麼是趙州?”趙州和尚說:”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第227條:“問:”外方忽有人問趙州說什麼法,如何回答?”師雲:”鹽貴米賤。””第345條:“問:”如何是七佛師?”師雲:”要眠即眠,要起即起。””第369條:“問:”高峻難上時,如何?”師雲:”老僧不向高峰頂。””由此可見,真正的大機大用,是返樸歸真的圓熟機鋒。它看似平易、尋常,實是脫落了鋒芒的妙境。

  最近大和尚經常提起江總書記的叁句話:“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紮紮實實做學問。”我覺得每個人確實都應當好好去做,這完全可以拿來和趙州禅師的風格及生活禅的宗旨相映證。

  通過以上的分析,結合生活禅四句口訣,我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是將信仰落實于生活。這是教導我們不能把生活與信仰打成兩截。如果你是一個真正把信仰落實于生活的人,那你是時時自在、秒秒安祥,一天24小時分分秒秒都在修行。《趙州語錄》第21條:“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力處,余外更無別用心處也。若不如此出家,大遠在。”

  二是將修行落實于當下。這是教導我們一切要從現在開始、從當下開始,時時刻刻都要安住在佛法當中。《趙州語錄》第177條:“問:”了事底人,如何?”師雲:”正大修行。”學雲:”未審和尚還修行也無?”師雲:”穿衣吃飯。”學雲:”穿衣吃飯尋常事,未審修行也無?”師雲:”你且道我每日作什麼?””第210條:“問:”如何是道場?”師雲:”你從道場來,你從道場去。全體是道場,何處更不是?””

  叁是將佛法融化于世間。這是教導我們不要把佛法與世間法分家,要知道離開世間法便沒有佛法,只要用佛法的觀點加以淨化、加以超越,世間法本身就是佛法。大和尚的《入禅之門》說:“千萬不要在桎梏之外去求解脫,在生死之外去求涅槃,不在要煩惱之外去求菩提。……無限就在有限有實現,涅槃就在生死中尋求。”《趙州語錄》第104條:“學人問:”當巨大的災難來臨時,應該怎樣去回避它?”趙州說:”恰好。

  ”第333條:“問:”如何是無疾之身?”師雲:”四大五陰。””第118條:“師示衆雲:”八百個作佛漢,覓一個道人難得。””第221條:“問:”如何是佛向上人?”師雲:”只者牽耕牛底是。””第294條:“問:”晝是日光,夜是火光,如何是神光?”師雲:”日光、火光。””吃茶去、洗缽去是表達將佛法融化于世間的經典公案,禅悟的境界就是饑餐困眠的日用境。趙州“洗缽去”公案,傳達了這方面的精髓,表現了超越奇特回歸于平凡的平常心,吃過早飯後就得洗餐具,這表示在平常的生活中即有佛法,和“平常心是道”一樣,很能具體而直接地表現佛法的大意。

  《中國禅學》創刊號上刊登了臺灣楊惠南先生的《茶道與禅道》,這篇文章也談到了趙州禅,我希望大家有空的時候把它好好看一看。這篇文章的核心,是研究、介紹日本茶道中的平常心,介紹日本茶道對殘缺之美的喜愛,那是熱愛于不完整的、殘缺的、樸素的、不起眼的事物的美。楊惠南老師是臺灣佛學研究界的重量級人物,我讀到他的這篇文章,非常的感動,因爲我覺得他不是在從事一個純學理的研究,而是用他的人格來寫作的。他自身就是這樣的一個修行者,一個富有愛心的人。他的家裏養了很多小貓小狗,不少是缺胳膊、斷腿的,他用一顆愛心善待這些小動物,而且是他一人在照顧。如果我們存心追求十全十美的事物,就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煩惱。有一位臺灣的女孩子,因爲眼光太高而一直沒有意中人,我便借用毛主席送給趙樸老的叁句話“佛說趙樸初,即非趙樸初,是名趙樸初”,也送給她“金剛”叁句:“佛說意中人,即非意中人,是名意中人。”我勸大家看人要往好處看,換一種眼光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可愛的一面。

  我們常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可扪心自問,我們有幾個人真正地甘于平淡?當今的社會,大多數人都在追求刺激、新奇,把平淡看成腐朽,卻不知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的基礎。五色令人眼睛瞎,五音令人耳朵聾,五味令人味覺敗壞,五欲讓人精神腐朽。現代青年人當中,有不少喜歡網戀、一夜情、變性人、搖頭丸、數字化生存等等,過分地沈迷于新奇刺激,透支生命,到頭來還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誰能甘于平淡,誰能于不風流處自風流?誰能在行住坐臥、工作、學習、待人接物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佛意?我們經常聽到人抱怨說:“我已經看破了紅塵,俗世的生活好痛苦。”那麼我們要追問一句: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麼?還不是自己的分別心。通常認爲只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擺脫痛苦享清福,卻不知在這五光十色、紛紛擾擾、困厄痛苦的紅塵之中修行,才能鍛煉出勇猛精進之心。只有勇敢地承擔艱難困苦,才會體驗到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因爲幸福與痛苦是一體兩面的。有一首唐詩說:“叁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參禅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只要滅除了心頭火,就能置身于清涼勝境,何況沒有夏天的酷熱,就沒有秋天心曠神怡的涼爽。

  所以我們不必追求高遠、奇特的悟境,要在平平常常中感受到人性的純真,感受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早知道用一顆平常心去轉化,平常的生活就會處處有禅悟,你也就已經進入禅悟之門了。

  四是將個人融化于大衆。淨慧大和尚反複提倡:“大衆認同,大衆參與,大衆成就,大衆分享”。一滴水很快就會幹掉,只有放在大海裏,生命的靈性之源才永遠不會幹涸。當我們修行達到了自受用之後,還要進一步去作他受用的工作,也就是修行者開悟之後,要倒駕慈航,回向衆生,這就是承擔著人類痛苦的石橋境界。

  《趙州語錄》第328條就表露了這樣的石橋心境:度驢度馬,度一切衆生。學人問趙州:“大善知識還有煩惱嗎?”趙州說:“有啊。他整天到晚爲了救度衆生。衆生度不盡,地獄不空,他的煩惱就沒有盡頭。”又有學人問趙州:“和尚還入地獄嗎?”趙州說:“入。”學人問:“和尚修行,遠離了煩惱,爲什麼還入地獄呢?”趙州說:“我之所以要入地獄,是爲了教化像你這樣的人啊。”大乘佛教悲智雙運,上求菩提爲智,下化衆生爲悲。“娑婆往來八千度”,從涅槃的彼岸世界返回到此岸世界,活動在無常世界的痛苦中間,才能實現真正的大悲,而真正的涅槃是智與悲的根源,佛菩薩會無私地關懷著陷于生死流轉的一切衆生的解脫。

  《楞伽經》卷四說:“就像恒河的沙子,各種各樣的魚蟲蝦鼈、大象牛馬、行人走獸踐踏它,它從來不會爲此而生氣苦惱。一切外道、各種煩惱來幹擾如來,如來也不會計較而生起妄念。”黃檗希運禅師稱贊恒河沙說:“諸佛菩薩從它上面經過,沙子不會感到歡喜;牛羊蟲蟻從它上面經過,沙子也不會感到惱亂;對各種珍寶馨香,沙子不貪求;對各種糞尿臭穢,沙子不厭惡。”同樣,享譽禅林的趙州石橋,也正是以其“度驢度馬”、“個個度人”的大乘悲懷,而引起禅者的推崇。正如日本的鈴木大拙所說的那樣:“趙州的石橋正像恒河的沙,盡管被千萬牲口踐踏,盡管千萬牲口的屎尿排在上面,這恒河沙卻從不抱怨。在恒久的時間中,千萬牲口的腳印都慢慢被平複,它們的屎尿都被吸收,留下那沙子永遠是幹淨的。趙州的石橋亦是如此。……禅者……正像這樣一座橋,爲了他的人類同胞之福祉默默地工作著。”

  禅者正像恒河沙、趙州橋,永遠謙虛、寬容,普度衆生。有僧問趙州:“什麼是露地白牛?”趙州說:“這畜生!”“白牛”的悟境固然高超,但必須從聖境中轉身而下,要進入農莊、人世,爲芸芸衆生拽耙牽犁,擔荷起衆生的辛勤,無怨無悔地貢獻,這才是禅者生活的意義所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在奉獻中成就,在奉獻中喜悅。

  以上大體講完了四句話,並且說明了它與生活禅四句口訣的關系,我的四句話,其實有叁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我給大家開始時說的那四句,通過剛才的這些解說,我想現在大家都已經上升到了第二個層次了。在這第二個層次,我也給大家准備了四句話,現在供養給大家:天澄秋月皎,浪起心珠失;叁吃趙州茶,庭前柏樹綠。來過的吃茶去,沒來過的吃茶去,常住在這裏的也吃茶去。從形而下的角度來看,一口是牛飲,二口是喝茶,叁口爲品茶。一旦清除了心靈的塵埃,你就會豁然頓悟: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原來一切竟是如此的自然現成。你就會發現,潺潺流水是禅,浩浩長江是禅,滿目青山是禅,一庭明月也是禅。原來天地、自然、人生、社會是如此的清朗、美麗,庭前的柏樹子是如此的生機蓬勃,蒼翠欲滴。當你拆去了小我的柵欄,你就會化爲一粒柏樹子,聽鍾鼓聲聲,聽梵呗陣陣,聽誦佛曲,聽海潮音,朝迎旭日,暮賞晚霞,你就會靜靜地對著趙州祖師塔,生命中所有的負擔都會統統的卸下。因爲你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因爲你經曆著開悟的顫栗……

  不論是第一層次的四句話,還是第二層次的這四句話,都正好對應了我去年生活禅講座中的八個字:本心、迷失、開悟、境界。在第叁層次,我可能還有四句話要送給大家,但是那個層次的事情,是天機不可泄露,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家都是菩提種子,都很有慧根,那麼我就請大家自己去參究吧。

  今天的講座就到這裏,這僅僅是我對生活禅的初步體會。明天晚上,在五臺山黛螺頂上,當五百佛子踏過一千○八十節臺階,我們尊敬的淨慧大和尚就會站在那最高的層次上,把驅除暗夜的心燈傳遞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發心,祝願他老人家吉祥如意,佛光普照。

  

  

《祖師禅的精髓:生活禅(吳言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