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谈生活禅(冯学成)▪P2

  ..续本文上一页真正的一个禅师,活了108岁,要走了,为什么要走呢?没有人相信他会走的,他100多岁修寺庙的时候连需要多少块砖、多少片瓦都清楚的,还要到城里去检查质量,质量行的话他才采购才付钱,寺庙里要腌多少咸菜、放多少盐,他都要亲自过问的,头脑非常地清晰啊!但是说走就走,一点不留恋。当然涉及到叫什么神通广大的事,传说的也有,实际的也有一些,但是这些人、这样修行的人为什么还要走?那个没办法,也得走,你看那些有钱的人,花10万、100万到医院里面去,不能留下他的生命。官做得再大,当了皇帝,当了总统,该走的时候还要走,美国的里根痴呆了,已经多年痴呆了,以美国的医疗条件,他的退休总统的待遇完全可以用最科学、最先进的办法,用美元把他的生命、把他的智慧恢复下来,行吗?不行!这是业力,一点办法都没有,是对咱们的色身,当然了,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中的大周天、丹道学也就出现了,佛教里面也有种种仙人的说法,但是真的大乘佛教,特别是禅宗,它认定这个生死,它是不在意。有的祖师像赵州老和尚、虚云老和尚都活了120岁,这个是他们在世间面对众生的责任,需要他活那么大的年龄。但也有些祖师,大家看《永嘉证道歌》,永嘉祖师也非常了不起,40来岁也就走了。元朝有名的中峰、高峰这两位优秀的祖师也不过六十岁,所以贪恋生死的观念要打破、要觉悟。

  对色的认识,我们要看到色身四大皆空。

  以前德山祖师病的时候,有的来参学的,就问他:“祖师啊,您现在病了。”他说:“哎呀,我是病了。”“还有不病的吗?”就是说你是病了,你身上还有不病的吗?他说:“有一个不病的。”“有,真的吗?”那人就问他:“什么是不病的,它在什么地方啊?”德山祖师就说:“哎呀,好难受啊,病得痛死我了。”你看这个就是他不病的吗?对不对啊?另外一个即是洞山祖师,有的人来参学,就问他:“寒暑到来的时候如何为抵?”禅宗里面的语言是不直接用咱们正常的语言来说,他要考验善知识,考验祖师的功夫,也就是说生死到来的时候,躲到那里去了?离开这个生死,怎么进入这么一个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状态,也就是怎样解脱,他换了一个方式来提问。洞山祖师就回答他:“唉,你怎么不到那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很好啊,就是无寒无暑的那个地方啊,那个地方躲起来多舒服啊,就是说那个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地方,应该躲在那儿去吧。”这个就问他:“如何是无寒暑处啊,那这个无寒暑的地方,无生死的地方,不生不灭的地方在那里啊?”洞山祖师就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就是说,有生死的地方就是不生不死的那个地方,不生不灭的地方。这个听了对一般人来说不太明白,明明有生死嘛,有生死就应该有不生不死嘛,有生灭就应该有不生不灭嘛,任何东西都是双向的,有东就有西,有上就有下,有烦恼就有菩提,有凡夫就有圣人,有迷就有觉悟,它都是这样的。当时什么是不二,佛法里面又谈出不二的道理来,那什么又是不二呢

  如何领会这个不二呢,这个我们放在下面慢慢说,对咱们的“色”地水火风构成的这个色身,现在有一个肯定的认识,它是缘起的,缘尽而去,不离生死,我们应该在不离生死的大前提下,求觉悟。对生死的看破是觉悟,并不是说对生死看破之后就没生死了,不生不灭当神仙了,如果大家都不生不死了,地球上早就没有我们立脚的地方了,尤其是进入了老年化的社会之后,40%的人都是老态龙钟的,年青的人都很少了,所以有很多学者都说日本近20年来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年社会,没有年青人,整个社会就没有朝气,就没有创造力。但是我们就应该在这里面参,在这里面破。看在生死之中我们应该悟的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谈对人生的感受。对生活的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今天下午大家要出坡劳动,明海法师给我打电话来的时候说:“冯老师,你结合出坡劳动多谈一点吧。”我现在都有点堕落了,很少劳动了。实际我非常怀念当年的劳动,上山下乡的时候,在海南,人家经常批评我懒惰,叫我学武术我不学,我怕闯祸,那时候年轻气盛、英雄气又重,如果学了武术要到处惹祸了,那时候不学武术是很明智的。当时还是有点偷懒,不想在农村劳动,因为城市里有善知识,我可以亲近本光老法师,在农村里可以亲近海灯法师,哪有时间去干那些谋生的事

  一是都没兴趣,什么升官发财挣钱,一是都没兴趣,只要有空就在善知识身边死死地盯着,赶也赶不走,死皮赖脸地跟在他们身边。但这个事,我给大家谈一点我的感受,在劳动中的感受:当年我在雪山上,劳改的时候,下任务挖草皮。冬天高原上,草皮是冰的,锄头也不好用,冻住了,一个人的任务是三方,三个立方,不是三个平方,包括那些活佛喇嘛,大家和我一样的,拿着锄头去干活,早上吃什么呢?活佛喇嘛也吃一碗清水糍粑,我家里面是不可能给我寄酥油来的。那个时候家里面也穷,我只有吃糍粑的份,但是汉族不习惯吃糍粑,好在还有馒头,但在藏族的地方是不能说馒头,要说馒头两个字是要挨整的,只能说吃馍馍,四两馍一碗清茶。中午吃什么呢?也是一块馍一碗清茶,当然还有白菜萝卜之类的。到了下午收工的时候,5、6点钟时候,本来是空手而去,哎呦,前面就是一座山了,而且是一座大山,你想一个人是三方,一百人就是300方,一座金字塔就堆上了,我那个时候经常生病,生活不适应,肠胃也不适应,有高原反应,拉肚子,一身没劲,活佛喇嘛还帮我完成任务,我就想如果不吃这一块馍,就一点点,这有多少一点啊。怎么就把金字塔的这座土山建立起来呢?而且这个劳动,我就在思考,如果大家都不吃糍粑,都不吃这个馍,都没有力气,这个草山肯定不会存在。难道这个草山,这个小金字塔是这个糍粑和馍变出来的吗?这个馍,这个糍粑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这个青稞小麦中,这个青稞小麦又是从哪里来的?咱们读了一点书,知道植物生长需要光合作用太阳能的积累,我当时就似乎有个领悟,就是咱们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活资料,这个生活资料(咱们的吃喝拉撒睡的东西)需要大自然的提供,但提供的东西实质都是太阳能的储存,也就是咱们都离不开太阳能,也就是说咱们人类的一切文明、一切文化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离开了太阳能什么都别谈了,万法皆空,空在什么地方?空在这里吗?这个“能”与咱们是什么关系?当时就调动了很大的精神来参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当时的这个直接的劳动的体验,如果天天都是吃得很饱,身体又挺壮,可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正是因为自己身强体壮过,但是身体也差过,那两天恰好我拉肚,没劲干事,就突发奇想,咱们每时每刻可能都会有这种突发奇想的过程。

  我们的精神从哪里来的?我们的思想又从哪里来的?这都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用佛家的话来说,“彻法源底”,这个彻法源底不仅仅是在文字上,要在我们生命本身上去彻法源底,别看我写了那么多书,搞了那么多文字,实际上文字是载道之器,也就是一个工具而已,老和尚在前两天的开示里面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我们的解脱并不是文字上的解脱,是我们身的解脱,心的解脱。所以我们修行用功一定要回归到自己的生命上,回归到自己的精神上。精神太大了,一个无穷无尽的空间,我们从哪里下手?精神的结构是什么?刚才说了,受想行识。当我们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听别人高谈阔论的时候,你想过这是言语道吗?言语道,就是言语所遵循的一条道路,就像河水积聚在河床里面运行一样,思维必须在思维的轨道里面运行,思维的轨道就叫逻辑,言语有言语的轨道,言语的轨道也叫逻辑,如果一个人说话自相矛盾那就违背了逻辑,西方精神现在还有二律悖反、悖论之类的命题出现,也就是我们在思维之中,语言表达之中自相矛盾的、说不通的就叫悖论,我们检查过别人的言语道吗?别人的言语表达出来我们就可以窥测他的心深处,当时我们反省过自己的心深处吗?我们的心深处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言语道,我们去检查过吗?如果要检查,一天24小时我心里面装了些什么,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无益的?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不健康的?什么是利人的?什么是利己的等等,有多少时间在道上行?在佛法上思考?同样在佛法上思考又是属于哪一个层面的?高的?低的?是入门的?是路途中的?还是究竟的?你还要去对自己的思维进行一番定位。如果不擅于对自己的思维定位,那么自己对自己是迷糊的。我们觉悟人生,必须在这觉悟,离开了这个现实的基础,我们去觉悟什么?去觉悟他人?去觉悟释迦牟尼佛?去觉悟这里的法师?去觉悟这里的营员?没有必要,那是别人的事。

  只有自己生生世世,从生到死,自己和自己打交道,所以我们在谈受想时,就要好好关注这个东西。不过一层比一层深入,它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精神状态。在这里我们天天观想极乐世界,观想阿弥陀佛,这个是在想的层面上,也有行在里边。为什么?这里边也有照住在里边,因为你也没有看见极乐世界是什么样,阿弥陀佛什么样,通过经书里边的描绘,把它图像化。在打坐时观想阿弥陀佛,观想极乐世界,它是通过行和想的结果的一个法门,在密宗里它的种种法门也不离这个。行和想要明白这里边的次第性,在我们精神层面的地位和作用,但我们还得留心一条。我们都知道“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转生死成涅槃”,所以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要得解脱的,要得正果的,还得在慈善上下功夫啊。为什么呢?“了别种识”为识啊!无论你在受、想、行上下了多大功夫啊,还没到无我的境界呢。这个识,分别心,我见犹存,还没有对七识突破,还没有把第七识这个末那识变成平等性智,没有把第六识变成妙观察智,也还是凡夫一个。这个主人家谁在…

《三谈生活禅(冯学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