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有最高的智慧,对一切法都了如指掌。不管学工的,学文的,搞企业的,搞行政的,都想把自己的专业弄成天下第一,清楚明白。谁不愿意当个明白人啊?但是“老僧不在明白里”,不在明白里是什么?如果让咱们把这个明白丢下,稀里糊涂地过日子,由人倒退到猿猴状态,可能都不干。从现代社会回退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大家也不干。但是咱们祖师可不是让咱们回到原始社会,回到蒙昧时代。他是在对禅宗的提持,来参学的人,来参问的人,他们都有很多的知识,很多的见地,这样也明白,那样也明白,就是不明白什么是道。赵州老和尚说:“老僧不在明白里”,就要这个道坐得牢牢实实的了。当然下面还有,那个勘问的人的思辩是很厉害的,可能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辩论家。他马上就找到了赵州老和尚在表述语句逻辑上的矛盾。“才有语言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也无?”既然不在明白里,你还护惜什么呢?稀里糊涂的,也没有什么明白,也没有什么不明白。赵州老和尚说:“这个我亦不知。”这个参学的人马上抓住赵州老和尚的话:“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不在明白里。”你既然说自己不在明白里,你就知道你不在明白里,你既然知道你不在明白里,你就不能说你不知啊!这就是分别、思维打葛藤的力量。赵州老和尚就很决断地说:“话问完了吧,礼拜,下去。”不跟你说了。
我们到赵州来,都知道“庭前柏树子”,“吃茶去”对这些公案我们怎么理解?如果用云门宗的那个宗纲给大家开开方便,可以这样理解:云门宗有三句偈子,是它根本地教学方法,而且在一切善法之内都可以表现出来。第一就是“截断众流”,第二就是“涵盖乾坤”,第三个是“随波逐浪”。什么叫截断众流?刚才我们说到了意识流,谈到了“言语道,心行处”,我们的生命之流,意识之流就这样流淌着。这个流淌着的内容,我们把它误认为就是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的精神。可是我们的精神未必就是这个。为什么呢?我们全部的注意力,我们的观照力都陷在我们所思维的所感受的内容上了,但是我们所知、所了解的内容对宇宙万物,对我们的心地而言,仅仅是很微小很渺小的一部分。我们现在起心动念就是当下,当下能有多少东西?你记忆力特别好,你又能记得多少东西?你读一万卷书,现在的信息库那么发达,知识大爆炸,你能把这些东西装下吗?所以“言语道,心行处”,是什么在承受这个“言语道”?是什么在派生这个“心行处”?产生这个内容的背后的母体是什么?我们往往一问三不知,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所以禅宗才提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在言语道咔嚓一下打断的时候,啊哟,那一下,你恍然明白,言语道背后是什么。
当有人问赵州和尚:“老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啊?”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是什么目的啊?教法是什么啊?四入二行啊?还是六祖大师的坛经啊?还是三祖的《信心铭》啊?还有我这儿种种的理解,十方丛林说了那么多,但是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抱着一肚皮的疑问,一肚皮的知见来,但是赵州老和尚手一指:“庭前柏树子。”听见这个话之后,大家想想有什么感觉。同样的,面对临济祖师,你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没头没脑地一根棒子就给你打过来了,你是什么感觉?你的疑问、你的知识、你的见地、你的言语道、你的心行处,那个时候可能就会到爪洼国去了。那个聪明的人,悟性大的人就在电光火石这么一刹那,他可能有所领会,但是很多的人就在这个状态下不知所归了,也就稀里糊涂的了。所以有的就问:“柏树子成佛?”“虚空就落地“。虚空落地的那一天,柏树子就成佛。如果你那个头脑要打葛藤,要在“言语道,心行处”这里面去转,那就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永远不知赵州祖师在说“柏树子”、“吃茶去”这一类开示的作用,你不会明白它背后的东西。如果他真正是参学,因缘到了的话,在祖师当下的这么一种提持下,他就会明心见性,他就会开悟,我只能借祖师的说法来谈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面太大,经教里面,学理里面,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所以只好用祖师的说法快刀斩乱麻,一下就截断众流,最是方便。截断众流之后就是涵盖乾坤,涵盖乾坤之后才知道原来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
那天我们聊天的时候,我问一个朋友“你在什么地方?”他说“我就在这儿啊。”我说“你在墙壁上,你信不信啊?”他说:“不信。”“你拿一面镜放在墙上,你看一看,那个镜子里面就有你啊。”我们互相注视的时候,一万个人在看我,我就在大家的眼睛里面了,但是同时大家都在我的眼睛里面啊。大家是一,是万,眼睛里面是一,我在大家眼睛里面是万,为什么呢?所有人现在都在听我说,都在看着我。这个一和万的关系可以以这种简单的感觉来理解。佛教里面“芥子纳虚弥”的这样一个比喻。当我们在柏林寺晚上乘凉的时候,我们看到整个银河系也就尽收眼底了。当年气功热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开过一个玩笑:“老冯,咱们到青城山去采气。青城山的气可好了,可美了。那个地方先天的元气很棒的。”我说:“何必到青城山呢?今天晚上很晴朗,我们把银河系的气一下就采了,那比青城山的气大多少万万倍,算术譬喻所不能及呀!”(学员们热烈鼓掌)
明海师:
禅,它本来是特别不好讲述的。古人讲“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冯老师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他能够运用佛教的教理,根据现代人的根器,能够把这种不好描、不好画的禅,给我们展现出一二的风光,把我们领到禅的门口,推门而入,登堂入室还是要靠我们自己。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冯老师!(掌声)
《三谈生活禅(冯学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