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扑下去,他这样用心才是干净的。孟子的这个说法就符合《金刚经》里面“无相布施”的教诲,所以奉献还要有觉悟,不能觉悟人生就不能奉献人生。一般被动地做些功德虽然也是好事,但是只有真正地觉悟,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奉献。佛教对这方面谈得也很多,“法布施”、“财布施”等等种种说法,但最高的是法布施,能够辅导别人在法上行,在法上觉悟是最大的功德。
老和尚在《入禅之门》中说,禅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它既是因,又是果,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从方便上讲,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题目很大,也不像刚才讲的石头和尚接引临木禅师那么一句就可以立地成佛。我们是在修学上,还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这个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力量达到这种觉悟,但是我们对于禅宗的方法,以后要多多留心。如果我们平时不在禅宗上留心,那么我们就不会与禅宗相应。你连禅宗是什么都不了解,连祖师都不知道,连《高僧传》都没看过,连《五灯会元》都没看过,那么你要说对禅宗有什么了解是谈不上的,想明心见性也是谈不上的,所以我们还要积聚资粮、亲近寺庙、亲近师父和亲近善知识。资粮丰厚了之后,会有明心见性的机缘的。
禅是一条探索和开发智慧之路,是解脱桎梏之路,追求解脱之路。平常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被动的,起心动念都不自由。为什么不自由?这需要好好去参,好好去想。只有熟知自己的心行处以后,你才能对自己的灵魂找到一条向上之路,不然的话,这条向上之路是不行的。刚才有个朋友问我:“这个向上之路,禅宗的觉悟是怎么回事?”我说:“禅宗的方法是一把万能的钥匙,专门开启我们无始劫来既深重又封闭之门的钥匙。我们这个心很沉重,都有一把大锁把它锁起来。禅宗的方法就是一把钥匙,它就能把这个封闭的门打开。亲近善知识是寻找这把钥匙,但这把钥匙往往是在自己手中,自己不知道去用,这是我们可悲的地方。”
看来时间不多了,我来做一些解答。
有个朋友问:
“禅宗为何从唐宋至元明清而转衰落?”这是历史的原因、教法的原因、师资不够的原因、社会文明本身的气魄不够的原因。这个问题很大,我简短地做一些解答:“实际上中国禅宗的发展最繁荣还是在唐宋时期,从五代到北宋南宋,但到了南宋中期由皇帝出面,建立了五山十刹的制度,侍奉了一大批的皇家寺院,这些寺院都经过皇上的赐封,皇上给的俸禄,受到了大众的供养,而远离了山林,使不立文字的禅宗在文字上是愈演愈烈,这个就是禅宗的某种异化。从北宋的时候,我们看《大藏经》里面语录不是很多,到了南宋,社会生产力和印刷术都很发达,只要稍有一些名望,有一些资格,都留下了语录,这个语录的质量怎么样?大家如果和唐代北宋初期的祖师相比是一目了然的。到了明清时候,这个语录就更多了。虽然也有精彩的,大多数不怎么精彩,请人代笔捉刀的很多。这个在陈原先生的《清初生记》这本在民国年间写的、深受很多老和尚赞叹的书里面,把这个历史的原因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在这儿我们要赞叹一下高峰和中锋两位祖师,高峰祖师是在宋元之际禅宗史上非常优秀的一位祖师,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破参的那个公案真是千难万险啊,破关斩将啊,老师既无情又刁蛮,给他种种折腾,终于他明心见性了。高峰祖师是中国禅宗由山林到庙堂——都市化时期的一位祖师,南宋的时候,寺庙已经从山林转为都市了,进入庙堂了,这对禅宗不是好事,引起了一个退化,再加上蒙古人入主中原,提倡喇嘛教,对禅宗和中国汉地佛教都有很大的影响。当时喇嘛教高高在上,而且大元帝国的人被分为四种:第一是蒙古人,第二是色目人,第三是汉人,第四是南人,就是南宋疆域的人,被称为南人。所以有什么七禅八道九儒之说。元朝的时候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这是元朝时候就定的调。
高峰祖师在南宋灭亡的时候,毅然放弃了地方官吏的迎请,隐身于天目山,在西天目山上的狮子岩上闭死关啊!他一上了天目山的狮子峰后就再也没有下过山了,在山上过着头陀一样的生活,他的徒弟要上山见他,必须要把那个索梯放下去才能上来。那个时候要见他比登天还难,所以他除了几位贴身的徒弟之外,别人都见不到。在那么一个社会动荡、民族文化元气受到重创的情况下,在禅宗寺院发展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高峰祖师以他卓绝的禅修功行和他卓绝的人格,卓绝的意志使咱们中国的禅宗气象一新,非常震动的。包括蒙古皇帝听说汉地这么一位修行者,对他非常崇敬的,再加上他徒弟中锋祖师也是一位与皇上不合作的,官府请他不住,他住在一条船上,听说这些官府请他的人一来,放之五湖,坐着船跑了。东游西荡,但是他又不是游荡,他每到一处,因为他的感召力就像我们老和尚一样,走到哪里就有一批拥护的人,走到哪里,就有一批参学的人。他到哪个地方就搭一个庵,叫做“无名庵”。到了哪里,他那个庵周围自然成为一个村庄,成为一个村落了,可能他周围就有十座,二十座,庵房就围着他转,就听他开示,听他讲禅。这个对蒙古人触动很大,觉得汉人也不能小视,还是有菩萨啊,还是有活佛啊,所以蒙古人都尊他为“江南活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禅宗又有了生机。在高峰、中锋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可以说现在咱们中国的禅宗都离不开高峰、中锋。不管你是在北方的、南方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全国十几个省市,只要是临济宗的传承,都是这个系统下面的,所以这个风尚影响了元、明、清和民国乃至到现代,都对咱们修禅的人有崇高的影响。
另外,还有人提问都市丛林和山林丛林,因为我刚才谈到的高峰是山林丛林。都市丛林怎么样?咱们柏林寺这么金壁辉煌的,大家可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传教的时候,在山里传教或在城里传教,他的精舍经常都在城市附近。入城乞讨、化缘,乞食也是在城里面。在山里面,他的3000弟子哪里去要饭吃啊?不可能的。行化之地必然有人,群众集聚之地才行。佛法是一个整体,寺庙是一个整体,有的需要著论,有的需要说法,有的需要参禅,有的需要入定,因此有不同功能的寺庙。对四万八千法门,只持一个法门,其他都不要那也不行。它必须是有众多的僧人干不同的事,就像社会上三百六十行一样,佛教本身也有三百六十行,或者三千六面行、八万四千行,各司其职,才能体现一个完整的佛教形象,因为我们都不是释迦牟尼佛,智慧具足,功德具足,一个人就把什么职能就全有了,所以需要有在山里面清修的,也需要有在红尘里面的。山里面出家的师父当他火候到了的时候,机缘到了的时候,他也会到城市里面来传法,来弘大他的法门,教化他的众生;当尘世里面的师父到了一定时候,他也会闭关的,他也会入山的,也会去提高自己的,这个是交互运行的。我们可不能把这个寺庙,把这个佛教截然地画成几个互不相关的版块,那是我们对佛法对佛教的一种误解。
下面还有一位朋友的提问,他说:“禅有三关的设定,请问这种令觉知心明了的修行是为哪一关设立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禅宗是有所谓的三关的设立,但是禅宗也有无门关,三关是虚设,无门关也是虚设,当年有人问三关的说法,最著名的就是黄龙三关,有人在请教黄龙祖师的时候就问:“老和尚,你这个三关到底怎么样?”他就说:“如果已过关的人就会掉背而去,根本不会问,如果还要问关在何处,第一重关,第二重关,第三重关在什么地方,那本来就没有过关。只有没有过关的人才问关在何处?”前年我为云门寺的关房写了一幅对联“打碎虚空,关在何处;竖正脊梁,脚任横行。”这个是对闭关的人而言,或者对我们还没有过关的人而言,没有过关则肯定有关,不仅仅是三关,是千山万水啊,你真正过了关的人,你觉得一关都无,真正是无门关,这个无门关是最难过的。
他第二问就问:“觉知心是否属于五蕴中的色蕴?若在色蕴内,则色蕴是生灭法,觉知心也是生灭法。修心认识它则成妄心;若不在色蕴内,则应有第六蕴,十九界,违背了佛法,请问意旨所趋?”这个怎么回答呢?提问的这位也是善知识啊,对经教、义理很熟悉的。“觉知心是否是五蕴中的色蕴?”你在问觉知心的时候也问的是心,那你觉得应该在五蕴中属于什么?我还是请赵州老和尚来回答,请我们的祖师来回答。赵州老和尚在引用三祖大师的《信心铭》的时候,他反复引用这一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同学们啊,你们都是大学生,你们可要留意这个公案,很有趣的。你们也可以参一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大道无难,最根本最无上的道是不难的。难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佛的人那么多,他不能悟道呢?“唯嫌拣择”,咱们的分别心太重了,你就不能进入大道之门。
另外祖师下面一句话很重要,“才有语言是明白”。语言是什么?语言是日有所思,思有所表。言语的发动必须要了解这是什么,这是茶杯;这是什么?这是普贤阁。我们在说语言的时候,一定要表达一个意思,言必达意。语言的表达要说明什么?说明之前你要对那个东西有正确的认识,我们的语言越清晰,我们对所表达认识的事物也就越清晰。只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谈得上清晰的表达。我如果对一个事物认识模糊,那么我语言表达出来也是模糊的,但赵州老和尚这样说“才有语言是明白”,语言是对一个对象的说明,我现在说这个是什么?茶杯。我说这个茶杯是一个青花瓷的,上面有龙有凤。这是我对它的认识看清楚了,说明了。里面泡的茶,乌龙茶、花茶什么的,我就把它说明白了,这个是拣择,是明白,是语言,但赵州老和尚为什么说:“老僧不在明白里”,为什么不在明白里啊?我们作为社会中生活的人都需…
《三谈生活禅(冯学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