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撲下去,他這樣用心才是幹淨的。孟子的這個說法就符合《金剛經》裏面“無相布施”的教誨,所以奉獻還要有覺悟,不能覺悟人生就不能奉獻人生。一般被動地做些功德雖然也是好事,但是只有真正地覺悟,才能談得上真正的奉獻。佛教對這方面談得也很多,“法布施”、“財布施”等等種種說法,但最高的是法布施,能夠輔導別人在法上行,在法上覺悟是最大的功德。
老和尚在《入禅之門》中說,禅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手段。它既是因,又是果,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從方便上講,禅宗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題目很大,也不像剛才講的石頭和尚接引臨木禅師那麼一句就可以立地成佛。我們是在修學上,還在向著這個目標前進,這個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力量達到這種覺悟,但是我們對于禅宗的方法,以後要多多留心。如果我們平時不在禅宗上留心,那麼我們就不會與禅宗相應。你連禅宗是什麼都不了解,連祖師都不知道,連《高僧傳》都沒看過,連《五燈會元》都沒看過,那麼你要說對禅宗有什麼了解是談不上的,想明心見性也是談不上的,所以我們還要積聚資糧、親近寺廟、親近師父和親近善知識。資糧豐厚了之後,會有明心見性的機緣的。
禅是一條探索和開發智慧之路,是解脫桎梏之路,追求解脫之路。平常我們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被動的,起心動念都不自由。爲什麼不自由?這需要好好去參,好好去想。只有熟知自己的心行處以後,你才能對自己的靈魂找到一條向上之路,不然的話,這條向上之路是不行的。剛才有個朋友問我:“這個向上之路,禅宗的覺悟是怎麼回事?”我說:“禅宗的方法是一把萬能的鑰匙,專門開啓我們無始劫來既深重又封閉之門的鑰匙。我們這個心很沈重,都有一把大鎖把它鎖起來。禅宗的方法就是一把鑰匙,它就能把這個封閉的門打開。親近善知識是尋找這把鑰匙,但這把鑰匙往往是在自己手中,自己不知道去用,這是我們可悲的地方。”
看來時間不多了,我來做一些解答。
有個朋友問:
“禅宗爲何從唐宋至元明清而轉衰落?”這是曆史的原因、教法的原因、師資不夠的原因、社會文明本身的氣魄不夠的原因。這個問題很大,我簡短地做一些解答:“實際上中國禅宗的發展最繁榮還是在唐宋時期,從五代到北宋南宋,但到了南宋中期由皇帝出面,建立了五山十刹的製度,侍奉了一大批的皇家寺院,這些寺院都經過皇上的賜封,皇上給的俸祿,受到了大衆的供養,而遠離了山林,使不立文字的禅宗在文字上是愈演愈烈,這個就是禅宗的某種異化。從北宋的時候,我們看《大藏經》裏面語錄不是很多,到了南宋,社會生産力和印刷術都很發達,只要稍有一些名望,有一些資格,都留下了語錄,這個語錄的質量怎麼樣?大家如果和唐代北宋初期的祖師相比是一目了然的。到了明清時候,這個語錄就更多了。雖然也有精彩的,大多數不怎麼精彩,請人代筆捉刀的很多。這個在陳原先生的《清初生記》這本在民國年間寫的、深受很多老和尚贊歎的書裏面,把這個曆史的原因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在這兒我們要贊歎一下高峰和中鋒兩位祖師,高峰祖師是在宋元之際禅宗史上非常優秀的一位祖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破參的那個公案真是千難萬險啊,破關斬將啊,老師既無情又刁蠻,給他種種折騰,終于他明心見性了。高峰祖師是中國禅宗由山林到廟堂——都市化時期的一位祖師,南宋的時候,寺廟已經從山林轉爲都市了,進入廟堂了,這對禅宗不是好事,引起了一個退化,再加上蒙古人入主中原,提倡喇嘛教,對禅宗和中國漢地佛教都有很大的影響。當時喇嘛教高高在上,而且大元帝國的人被分爲四種:第一是蒙古人,第二是色目人,第叁是漢人,第四是南人,就是南宋疆域的人,被稱爲南人。所以有什麼七禅八道九儒之說。元朝的時候知識分子都是臭老九,這是元朝時候就定的調。
高峰祖師在南宋滅亡的時候,毅然放棄了地方官吏的迎請,隱身于天目山,在西天目山上的獅子岩上閉死關啊!他一上了天目山的獅子峰後就再也沒有下過山了,在山上過著頭陀一樣的生活,他的徒弟要上山見他,必須要把那個索梯放下去才能上來。那個時候要見他比登天還難,所以他除了幾位貼身的徒弟之外,別人都見不到。在那麼一個社會動蕩、民族文化元氣受到重創的情況下,在禅宗寺院發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高峰祖師以他卓絕的禅修功行和他卓絕的人格,卓絕的意志使咱們中國的禅宗氣象一新,非常震動的。包括蒙古皇帝聽說漢地這麼一位修行者,對他非常崇敬的,再加上他徒弟中鋒祖師也是一位與皇上不合作的,官府請他不住,他住在一條船上,聽說這些官府請他的人一來,放之五湖,坐著船跑了。東遊西蕩,但是他又不是遊蕩,他每到一處,因爲他的感召力就像我們老和尚一樣,走到哪裏就有一批擁護的人,走到哪裏,就有一批參學的人。他到哪個地方就搭一個庵,叫做“無名庵”。到了哪裏,他那個庵周圍自然成爲一個村莊,成爲一個村落了,可能他周圍就有十座,二十座,庵房就圍著他轉,就聽他開示,聽他講禅。這個對蒙古人觸動很大,覺得漢人也不能小視,還是有菩薩啊,還是有活佛啊,所以蒙古人都尊他爲“江南活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禅宗又有了生機。在高峰、中鋒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可以說現在咱們中國的禅宗都離不開高峰、中鋒。不管你是在北方的、南方的、東方的和西方的,全國十幾個省市,只要是臨濟宗的傳承,都是這個系統下面的,所以這個風尚影響了元、明、清和民國乃至到現代,都對咱們修禅的人有崇高的影響。
另外,還有人提問都市叢林和山林叢林,因爲我剛才談到的高峰是山林叢林。都市叢林怎麼樣?咱們柏林寺這麼金壁輝煌的,大家可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傳教的時候,在山裏傳教或在城裏傳教,他的精舍經常都在城市附近。入城乞討、化緣,乞食也是在城裏面。在山裏面,他的3000弟子哪裏去要飯吃啊?不可能的。行化之地必然有人,群衆集聚之地才行。佛法是一個整體,寺廟是一個整體,有的需要著論,有的需要說法,有的需要參禅,有的需要入定,因此有不同功能的寺廟。對四萬八千法門,只持一個法門,其他都不要那也不行。它必須是有衆多的僧人幹不同的事,就像社會上叁百六十行一樣,佛教本身也有叁百六十行,或者叁千六面行、八萬四千行,各司其職,才能體現一個完整的佛教形象,因爲我們都不是釋迦牟尼佛,智慧具足,功德具足,一個人就把什麼職能就全有了,所以需要有在山裏面清修的,也需要有在紅塵裏面的。山裏面出家的師父當他火候到了的時候,機緣到了的時候,他也會到城市裏面來傳法,來弘大他的法門,教化他的衆生;當塵世裏面的師父到了一定時候,他也會閉關的,他也會入山的,也會去提高自己的,這個是交互運行的。我們可不能把這個寺廟,把這個佛教截然地畫成幾個互不相關的版塊,那是我們對佛法對佛教的一種誤解。
下面還有一位朋友的提問,他說:“禅有叁關的設定,請問這種令覺知心明了的修行是爲哪一關設立的?”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禅宗是有所謂的叁關的設立,但是禅宗也有無門關,叁關是虛設,無門關也是虛設,當年有人問叁關的說法,最著名的就是黃龍叁關,有人在請教黃龍祖師的時候就問:“老和尚,你這個叁關到底怎麼樣?”他就說:“如果已過關的人就會掉背而去,根本不會問,如果還要問關在何處,第一重關,第二重關,第叁重關在什麼地方,那本來就沒有過關。只有沒有過關的人才問關在何處?”前年我爲雲門寺的關房寫了一幅對聯“打碎虛空,關在何處;豎正脊梁,腳任橫行。”這個是對閉關的人而言,或者對我們還沒有過關的人而言,沒有過關則肯定有關,不僅僅是叁關,是千山萬水啊,你真正過了關的人,你覺得一關都無,真正是無門關,這個無門關是最難過的。
他第二問就問:“覺知心是否屬于五蘊中的色蘊?若在色蘊內,則色蘊是生滅法,覺知心也是生滅法。修心認識它則成妄心;若不在色蘊內,則應有第六蘊,十九界,違背了佛法,請問意旨所趨?”這個怎麼回答呢?提問的這位也是善知識啊,對經教、義理很熟悉的。“覺知心是否是五蘊中的色蘊?”你在問覺知心的時候也問的是心,那你覺得應該在五蘊中屬于什麼?我還是請趙州老和尚來回答,請我們的祖師來回答。趙州老和尚在引用叁祖大師的《信心銘》的時候,他反複引用這一句“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同學們啊,你們都是大學生,你們可要留意這個公案,很有趣的。你們也可以參一參“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裏,是汝還護惜也無?”翻譯成現在的語言就是大道無難,最根本最無上的道是不難的。難的是什麼?爲什麼學佛的人那麼多,他不能悟道呢?“唯嫌揀擇”,咱們的分別心太重了,你就不能進入大道之門。
另外祖師下面一句話很重要,“才有語言是明白”。語言是什麼?語言是日有所思,思有所表。言語的發動必須要了解這是什麼,這是茶杯;這是什麼?這是普賢閣。我們在說語言的時候,一定要表達一個意思,言必達意。語言的表達要說明什麼?說明之前你要對那個東西有正確的認識,我們的語言越清晰,我們對所表達認識的事物也就越清晰。只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夠談得上清晰的表達。我如果對一個事物認識模糊,那麼我語言表達出來也是模糊的,但趙州老和尚這樣說“才有語言是明白”,語言是對一個對象的說明,我現在說這個是什麼?茶杯。我說這個茶杯是一個青花瓷的,上面有龍有鳳。這是我對它的認識看清楚了,說明了。裏面泡的茶,烏龍茶、花茶什麼的,我就把它說明白了,這個是揀擇,是明白,是語言,但趙州老和尚爲什麼說:“老僧不在明白裏”,爲什麼不在明白裏啊?我們作爲社會中生活的人都需…
《叁談生活禅(馮學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