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谈生活禅(冯学成)▪P5

  ..续本文上一页知障、理障里也谈不上实修实证,这个是佛教里面存在的一个矛盾,怎么样处理这个矛盾,我认为天含宗、华严宗特别是禅宗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方便,为什么呢?通过一千多年的中国佛教的实践,证明了禅宗对咱们中国,尤其是汉地有殊胜因缘,所以我这几年不少人问我这个法门,那个法门的,凭我自己的感受,我还是认为汉传佛教特别是禅宗对我们最相应。用咱们老和尚的话来说,契时契机呀!真的,契时契机,禅宗有一个很高明的东西就是让咱们顶门开眼,也就是觉悟人生,什么是觉悟?觉悟就是明白,对道理的明白,对佛法大道的一种贯通,这种贯通以后,你得到无上的智慧,对人生,对自己,对他人的一种最高的领悟。

  在禅宗里面有一个公案是很殊胜的,就是洞山祖师的剃度老师,福建武夷山五泄灵默禅师,他也是马祖的学生,也是南泉老和尚的师兄,赵州老和尚的师叔,他在马祖那里学习了十多年,他觉得自己毕业了,应该出去参访了,有一天就和马祖告辞,马祖就问他:“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呀?”他说:“江西马祖,湖南石头,你们两位老菩萨我只见了一位,石头和尚那里我还没有见到,我要去看看是石头和尚高明,还是师父高明。”马祖就说:“石头路滑”。“石头路滑”就变成了很有名的一句话,刁钻得很呀,你在那里是待不住得,石头的禅法是长满青苔,滑溜溜的没有几个人能站得住。灵默和尚就说:“没有事,我在师父您这里那么多年了,还是有点本钱了吧?石头和尚逢场作戏我也不怕。”他就到了石头和尚那去。石头和尚他每天有一个习惯,他每天坐在石头上打坐,正是因为他每天在石头上打坐,所以别人就叫他石头和尚,那个石头也不是没遮没盖得,那个石头上搭了一个庵,灵默和尚看见石头和尚坐在那里闭目打坐,不理他,不看他,很高傲。他就围着石头和尚的庵房转了三圈,然后锡杖一戳,很威风地说:“一言相契则住,一言不契则去。”这可要命啊,比如说,你们下面地人跟冯老师说:“冯老师,你用一句话打动我,让我服你,我就愿意跟着你学习,若一句话你不能把我拴住,对不起,拜拜,你也是一个草包。”(众人笑),这个就是禅宗对老师的一种极高的要求,为什么极高的要求

  你都明心见性了,都大彻大悟了,顿悟成佛的人了,你连我是张三李四都不清楚,你连我现在干什么都很不清楚,你怎么指导我啊,你凭什么给我当导师,给我当老师啊。这个是对师父的一种非常严格的要求“一言相契则住,一言不契则去”我们想一想,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火候。第一,你必须对佛法,对禅宗有了真正的领悟,有了感觉;第二,对人生,对诸色人等,对众生的心有了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来访者初一见面,你就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望之而知,一望就知道他在什么层面上,他得了什么病,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一个好的中医大夫,你刚刚走过来,就像扁鹊见蔡恒公“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恐深”、“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以扁鹊的眼力,不仅仅能看,而且药方下去就能使人痊愈,禅师就是这样的,不然怎么叫灵魂的医生呢?这个要求非常地高。但是石头和尚了不得啊,他坐在那儿一言不发,根本不理来参访的人,灵默和尚站在石头和尚跟前,大概几分钟,看见老和尚根本不理他,就说:“老和尚大概没有这个功夫吧。”他一看,好,你既然不会说话,那也我用不着告辞,拜拜,我下山了。当他刚一迈步,向后转的时候,老和尚说话了,“喂喂”,叫了他一声,他就一回头,“从生到死,只是这个,你回头干什么呀!”就这么一句话,灵默和尚大彻大悟,马上顶礼,于是说道:“你真是我的师父!”于是就在那里侍侯了10年。

  你想想,这个公案透露的是什么信息,为什么石头唤他一声,他就回头,大家可以体验一下,当别人叫你的时候,你转身:“我在这儿”。经常我们遇见点名,一点名,“有”。有没有临木和尚这样的一个感悟?这个是直通心性之路,当别人唤我们的时候,这个我是什么,还有内容吗?平常叫我,那个是很复杂的,我是张三,我是李四,我今年多大了,我读了多少书,有多少文凭,我家里面是什么,父母是什么,老婆孩子是什么,老师是什么,朋友是什么,我的企业,我的车子,我的一个庞大的人事关系网,太多了,当别人叫你那一声的时候,你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但是还有一个我在那儿。我经常做试验,我们的觉照是无处不在的,就是睡着了的人,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两个人睡着了,张三和李四。我叫张三,李四肯定没有反应,张三肯定就醒过来了,叫李四的时候,张三没有反应,李四就醒过来。在大街上逛街的时候,来来去去的人可能没有一点感受,一看见一个熟人,你要打招呼的,或者别人叫你名字的时候,一下就回过头来了,但是就在这个状态下,你为什么会回头,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好好看一看我们自己是怎么回事,这里面的确对咱们的生命,对咱们的精神息息相关的,我这个名字是我的一个代号,仅仅是一个代号而已,我生在赵家,我姓赵,我生在张家,我姓张,我生在李家,我姓李,这是父母给的一个符号而已。这个符号是我吗?未必是我,现在改名换姓的人多,取名取号的人多,我在父亲面前我儿子,我在我儿子面前是老子,我在我的老师面前是学生,我在我的学生面前是老师,到底谁是你呢?这个从佛法的缘起法来看是很好领会的,但是这个领会还没有深入要害,我们到底是谁?我到这儿来干什么?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的人生觉悟是什么?当然从浅层来说,觉悟人生,生老病死,年青人的这个感觉不到位,特别是只有在苦难之中受到了大挫折、大磨难的人,他对这个生老病死的感觉要深一些,还有求解脱的心切,对生老病死体会得要深一些,他就愿意在那儿觉悟,特别是那些行将就木的,年龄大的或者是身患不治之症的求生欲望非常强烈又无可奈何的人,他对这个要求就很高了,他就会迫切地要求觉悟我们生命的实质是什么?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怎么觉悟?

  刚才提到了一些公案,如何觉悟?这是自己的事情,以后希望各位营员经常亲近寺庙,亲近师父,向师父们请教。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终生信守奉持的事。当然,我们也希望各位能够早日觉悟,奉献人生,大家都明白什么叫奉献,但奉献很艰难的。

  有人问赵州老和尚的一位师兄,那位师兄在长沙传道,叫长沙景岑禅师,也是一个参学的来问:“如何转山河国土归自己?”大家都知道,修道就是要把我们小宇宙转变为大宇宙,把这个小我变成大我,要通过无我这个变化,这个错不错?没错,庄子都说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孟子也说过:“万物皆备于我。”西方的哲学还说过:“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这可是大气派的,像平常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有没有宇宙就是我,我就是宇宙的感觉。作为一个哲学思维来说,那个并不难达到,但是这个我,要扩充,一般人走的路叫做“转山河国土为自己。”就是扩大我所有的这个圈子,就是占有,今天有10块钱,就想100块,100元想1万元,1万元想100万,100万想一个亿,他总是想把钱,自己所有的钱扩大,当了科长想当处长,当了处长想当局长,当了局长想当县长……,这个就是我们的愚妄私心。要转山河大地为自己的,要把宇宙大地变成自己,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心,但是这个路错了,采用占有的方式,别人要反抗的,把别人包里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包里来,别人要不高兴的,你想升官发财,想升官发财的人很多,所以现在有两个字叫“竞争”,还有两个字“吉凶”,麻烦可多着呢。

  但我们赵州祖师的师兄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不一样,他回答说:“为什么不这样干呢?转自己归山河国土”。把自己奉献出去,把自己奉献给山河国土。这是两条路,一个从私字出发去占有,一个是公字出发去奉献,这个奉献就没有阻力,没有障碍了,谁也不会拒绝的,在合格情况下,你能够奉献,已经就进入了一个无我的状态,如果还有我,还有私心,那么你还怎么舍得奉献呢?你舍不得奉献,没有布施波罗蜜,那就谈不上“转山河大地归自己”了。但是如果你彻底地奉献,你就是宇宙,你就是法界,所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从小事上就能看出,如果在小事上自己都放不下,一点点都放不下,名放不下,利放不下,这样放不下,那样放不下,就别说什么“奉献人生,觉悟人生了”了。儒家、道家都有这样地感慨。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还是一种奉献,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办好事了,舍身取义了,杀身成仁了。

  咱们学佛的人就更要有这种精神,就是彻底地无求无欲地面对众生、奉献众生,但这样的奉献精神是从小事做起的。我把我所有的家当全部奉献给希望工程了,我不过日子了,跳河去算了,不是,尽己所能,因为我自己还在修行,也需要资粮,尽自己的余力的做相应的贡献,并不是全部牺牲了去做贡献。东郭先生的那种做法,就我个人来说我还不赞成,当自己有能力,别人也需要帮助的时候,就要奉献,特别是公益方面的事情应该多做,只有真正的觉悟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奉献。有的人的奉献是讨价还价的,孟夫子见“孺子落井”的公案:见到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去了,大概张三,李四,王麻子,大家都想去救这个孩子。张三可能一念不生地跳下去了,为什么呢?他看到孩子落进水了,这可是人命关天的,我要下去救他。李四可能就想:这个孩子的父亲是当官的,我把这个孩子救起来,我是不是也要升官了?王麻子可能想:这个孩子可能是有钱的,我把这个孩子救起来,他父亲会送我一些酬谢吧。可能还有什么人在想:我以后出名了,要成为活雷锋了,报上要宣传我,电视台要报道我了。大家想一想这些私心的作用算不算贡献?只有第一个见小孩子落井,什么都没考虑,一念不生…

《三谈生活禅(冯学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