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談生活禅(馮學成)▪P5

  ..續本文上一頁知障、理障裏也談不上實修實證,這個是佛教裏面存在的一個矛盾,怎麼樣處理這個矛盾,我認爲天含宗、華嚴宗特別是禅宗對這個問題有很好的方便,爲什麼呢?通過一千多年的中國佛教的實踐,證明了禅宗對咱們中國,尤其是漢地有殊勝因緣,所以我這幾年不少人問我這個法門,那個法門的,憑我自己的感受,我還是認爲漢傳佛教特別是禅宗對我們最相應。用咱們老和尚的話來說,契時契機呀!真的,契時契機,禅宗有一個很高明的東西就是讓咱們頂門開眼,也就是覺悟人生,什麼是覺悟?覺悟就是明白,對道理的明白,對佛法大道的一種貫通,這種貫通以後,你得到無上的智慧,對人生,對自己,對他人的一種最高的領悟。

  在禅宗裏面有一個公案是很殊勝的,就是洞山祖師的剃度老師,福建武夷山五泄靈默禅師,他也是馬祖的學生,也是南泉老和尚的師兄,趙州老和尚的師叔,他在馬祖那裏學習了十多年,他覺得自己畢業了,應該出去參訪了,有一天就和馬祖告辭,馬祖就問他:“你准備到什麼地方去呀?”他說:“江西馬祖,湖南石頭,你們兩位老菩薩我只見了一位,石頭和尚那裏我還沒有見到,我要去看看是石頭和尚高明,還是師父高明。”馬祖就說:“石頭路滑”。“石頭路滑”就變成了很有名的一句話,刁鑽得很呀,你在那裏是待不住得,石頭的禅法是長滿青苔,滑溜溜的沒有幾個人能站得住。靈默和尚就說:“沒有事,我在師父您這裏那麼多年了,還是有點本錢了吧?石頭和尚逢場作戲我也不怕。”他就到了石頭和尚那去。石頭和尚他每天有一個習慣,他每天坐在石頭上打坐,正是因爲他每天在石頭上打坐,所以別人就叫他石頭和尚,那個石頭也不是沒遮沒蓋得,那個石頭上搭了一個庵,靈默和尚看見石頭和尚坐在那裏閉目打坐,不理他,不看他,很高傲。他就圍著石頭和尚的庵房轉了叁圈,然後錫杖一戳,很威風地說:“一言相契則住,一言不契則去。”這可要命啊,比如說,你們下面地人跟馮老師說:“馮老師,你用一句話打動我,讓我服你,我就願意跟著你學習,若一句話你不能把我拴住,對不起,拜拜,你也是一個草包。”(衆人笑),這個就是禅宗對老師的一種極高的要求,爲什麼極高的要求

  你都明心見性了,都大徹大悟了,頓悟成佛的人了,你連我是張叁李四都不清楚,你連我現在幹什麼都很不清楚,你怎麼指導我啊,你憑什麼給我當導師,給我當老師啊。這個是對師父的一種非常嚴格的要求“一言相契則住,一言不契則去”我們想一想,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火候。第一,你必須對佛法,對禅宗有了真正的領悟,有了感覺;第二,對人生,對諸色人等,對衆生的心有了明確的認識;第叁,對來訪者初一見面,你就知道他是怎麼回事,望之而知,一望就知道他在什麼層面上,他得了什麼病,中醫講究望聞問切,一個好的中醫大夫,你剛剛走過來,就像扁鵲見蔡恒公“君之疾在肌膚,不治,將恐深”、“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以扁鵲的眼力,不僅僅能看,而且藥方下去就能使人痊愈,禅師就是這樣的,不然怎麼叫靈魂的醫生呢?這個要求非常地高。但是石頭和尚了不得啊,他坐在那兒一言不發,根本不理來參訪的人,靈默和尚站在石頭和尚跟前,大概幾分鍾,看見老和尚根本不理他,就說:“老和尚大概沒有這個功夫吧。”他一看,好,你既然不會說話,那也我用不著告辭,拜拜,我下山了。當他剛一邁步,向後轉的時候,老和尚說話了,“喂喂”,叫了他一聲,他就一回頭,“從生到死,只是這個,你回頭幹什麼呀!”就這麼一句話,靈默和尚大徹大悟,馬上頂禮,于是說道:“你真是我的師父!”于是就在那裏侍侯了10年。

  你想想,這個公案透露的是什麼信息,爲什麼石頭喚他一聲,他就回頭,大家可以體驗一下,當別人叫你的時候,你轉身:“我在這兒”。經常我們遇見點名,一點名,“有”。有沒有臨木和尚這樣的一個感悟?這個是直通心性之路,當別人喚我們的時候,這個我是什麼,還有內容嗎?平常叫我,那個是很複雜的,我是張叁,我是李四,我今年多大了,我讀了多少書,有多少文憑,我家裏面是什麼,父母是什麼,老婆孩子是什麼,老師是什麼,朋友是什麼,我的企業,我的車子,我的一個龐大的人事關系網,太多了,當別人叫你那一聲的時候,你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但是還有一個我在那兒。我經常做試驗,我們的覺照是無處不在的,就是睡著了的人,大家可以做一個實驗,兩個人睡著了,張叁和李四。我叫張叁,李四肯定沒有反應,張叁肯定就醒過來了,叫李四的時候,張叁沒有反應,李四就醒過來。在大街上逛街的時候,來來去去的人可能沒有一點感受,一看見一個熟人,你要打招呼的,或者別人叫你名字的時候,一下就回過頭來了,但是就在這個狀態下,你爲什麼會回頭,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好好看一看我們自己是怎麼回事,這裏面的確對咱們的生命,對咱們的精神息息相關的,我這個名字是我的一個代號,僅僅是一個代號而已,我生在趙家,我姓趙,我生在張家,我姓張,我生在李家,我姓李,這是父母給的一個符號而已。這個符號是我嗎?未必是我,現在改名換姓的人多,取名取號的人多,我在父親面前我兒子,我在我兒子面前是老子,我在我的老師面前是學生,我在我的學生面前是老師,到底誰是你呢?這個從佛法的緣起法來看是很好領會的,但是這個領會還沒有深入要害,我們到底是誰?我到這兒來幹什麼?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們的人生覺悟是什麼?當然從淺層來說,覺悟人生,生老病死,年青人的這個感覺不到位,特別是只有在苦難之中受到了大挫折、大磨難的人,他對這個生老病死的感覺要深一些,還有求解脫的心切,對生老病死體會得要深一些,他就願意在那兒覺悟,特別是那些行將就木的,年齡大的或者是身患不治之症的求生欲望非常強烈又無可奈何的人,他對這個要求就很高了,他就會迫切地要求覺悟我們生命的實質是什麼?精神的實質是什麼?怎麼覺悟?

  剛才提到了一些公案,如何覺悟?這是自己的事情,以後希望各位營員經常親近寺廟,親近師父,向師父們請教。這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終生信守奉持的事。當然,我們也希望各位能夠早日覺悟,奉獻人生,大家都明白什麼叫奉獻,但奉獻很艱難的。

  有人問趙州老和尚的一位師兄,那位師兄在長沙傳道,叫長沙景岑禅師,也是一個參學的來問:“如何轉山河國土歸自己?”大家都知道,修道就是要把我們小宇宙轉變爲大宇宙,把這個小我變成大我,要通過無我這個變化,這個錯不錯?沒錯,莊子都說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孟子也說過:“萬物皆備于我。”西方的哲學還說過:“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這可是大氣派的,像平常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有沒有宇宙就是我,我就是宇宙的感覺。作爲一個哲學思維來說,那個並不難達到,但是這個我,要擴充,一般人走的路叫做“轉山河國土爲自己。”就是擴大我所有的這個圈子,就是占有,今天有10塊錢,就想100塊,100元想1萬元,1萬元想100萬,100萬想一個億,他總是想把錢,自己所有的錢擴大,當了科長想當處長,當了處長想當局長,當了局長想當縣長……,這個就是我們的愚妄私心。要轉山河大地爲自己的,要把宇宙大地變成自己,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心,但是這個路錯了,采用占有的方式,別人要反抗的,把別人包裏的東西拿到自己的包裏來,別人要不高興的,你想升官發財,想升官發財的人很多,所以現在有兩個字叫“競爭”,還有兩個字“吉凶”,麻煩可多著呢。

  但我們趙州祖師的師兄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不一樣,他回答說:“爲什麼不這樣幹呢?轉自己歸山河國土”。把自己奉獻出去,把自己奉獻給山河國土。這是兩條路,一個從私字出發去占有,一個是公字出發去奉獻,這個奉獻就沒有阻力,沒有障礙了,誰也不會拒絕的,在合格情況下,你能夠奉獻,已經就進入了一個無我的狀態,如果還有我,還有私心,那麼你還怎麼舍得奉獻呢?你舍不得奉獻,沒有布施波羅蜜,那就談不上“轉山河大地歸自己”了。但是如果你徹底地奉獻,你就是宇宙,你就是法界,所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從小事上就能看出,如果在小事上自己都放不下,一點點都放不下,名放不下,利放不下,這樣放不下,那樣放不下,就別說什麼“奉獻人生,覺悟人生了”了。儒家、道家都有這樣地感慨。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還是一種奉獻,爲人民群衆謀福利,辦好事了,舍身取義了,殺身成仁了。

  咱們學佛的人就更要有這種精神,就是徹底地無求無欲地面對衆生、奉獻衆生,但這樣的奉獻精神是從小事做起的。我把我所有的家當全部奉獻給希望工程了,我不過日子了,跳河去算了,不是,盡己所能,因爲我自己還在修行,也需要資糧,盡自己的余力的做相應的貢獻,並不是全部犧牲了去做貢獻。東郭先生的那種做法,就我個人來說我還不贊成,當自己有能力,別人也需要幫助的時候,就要奉獻,特別是公益方面的事情應該多做,只有真正的覺悟才能談得上真正的奉獻。有的人的奉獻是討價還價的,孟夫子見“孺子落井”的公案:見到一個小孩子掉到井裏面去了,大概張叁,李四,王麻子,大家都想去救這個孩子。張叁可能一念不生地跳下去了,爲什麼呢?他看到孩子落進水了,這可是人命關天的,我要下去救他。李四可能就想:這個孩子的父親是當官的,我把這個孩子救起來,我是不是也要升官了?王麻子可能想:這個孩子可能是有錢的,我把這個孩子救起來,他父親會送我一些酬謝吧。可能還有什麼人在想:我以後出名了,要成爲活雷鋒了,報上要宣傳我,電視臺要報道我了。大家想一想這些私心的作用算不算貢獻?只有第一個見小孩子落井,什麼都沒考慮,一念不生…

《叁談生活禅(馮學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