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P3

  ..续本文上一页望的奴隶,众生出不了苦海,是因为被己之欲贪爱所系缚。有智慧的人,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因而不再去追逐梦幻泡影。出离颠倒梦想的世界,活在实相的世界,与大自然溶为一体。所以,有机缘禅修,然后又能够跟大自然溶为一体,要见法很快的。

  (第四节)佛陀住在舍卫国的鹿子母讲堂,佛陀早上「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成乞食」这时候有「健骂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遥见世尊」他不是佛门弟子,然后对佛陀有很多的瞋恨、不可意的取角,因此看到佛陀来之后,「作粗恶不善语」就一直在骂佛陀,一直在骂释迦牟尼。「瞋骂呵责」一直在骂他,甚至「把土坌佛」,「坌」就是手抓起灰土、沙土,向佛陀扬洒过去,抓取灰尘丢向佛陀,这时候刚好因为逆风,因此一阵风吹过来,那些土反而又是吹回到丢土的人身上,「还吹其土,反自坌身」结果反而是吹向他的身体「自坌身」上,佛陀这时候就说:「若人无瞋恨,骂辱以加者,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犹如土坌彼,逆风还自污」一个没有瞋恨心的人,你对他再怎幺样的辱骂,他是「清净无结垢」不会受到你这些所左右。

  你骂他、他不生气,然后你侮辱他、他不生气,这时候他无动于衷,这时候反而自己不是越生气,不然又会很羞愧。事实上,就像仰天吐痰,结果还是一样回到自己身上,对一个没有贪瞋痴的人,你辱骂他、攻击他、批判他,都只是自取其辱而已。如果你还没有解脱自在,你的功力还不够,内心还不「空」,人家骂你一句,责备你一下,哇!你就在那里瞋恨啦!生气啊!这时候你的心被境界卷走了。再者,你的生气、瞋恨,刚好是正中下怀,对方很喜欢看到啊!对方很喜欢看到你这样的一个展现。如果你还有贪瞋痴,当你遇到境界考验,就会被境界卷走;如果没有贪瞋痴,他还是一样「虚空不碍白云飞」,管它怎幺飞来飞去,都是让它自生自灭。

  大家也不用气馁,不要想说常常人家骂我,我就会在心里打结,心里打结就是被境界把你束缚住了,不要想说我常常会有在心里打结、束缚,这样不是还差很远吗?没关系!你能够看到,已经不容易啊!能够看到你内心在遇到境界、遇到不可意境之时,然后你就在起瞋,当下你有清楚看到,也是见法!能够看到你当下在展现「五盖」--贪、瞋、痴、慢、疑,都是见法!因为当你有看到的时候,才有可能去转换、去消化。

  佛陀成道之后,仍然是过着托钵、乞食、弘化的生活,佛陀常穿的仍是不起眼的修行衣,也就是粪扫衣。当他托钵乞食之际,外观上与一般的乞丐差不了多少,所不同的只有内心的安详、宁静、安详,而且内心就是常常充满感恩与快乐,这就是不同的地方。虽然外表看起来好像一贫如洗,但是人家真的是安贫乐道。如果你拥有的越多,但是你没办法去消化,没办法能够放得下,你的苦、你的担忧、你的烦恼也越多。如果把佛陀形容为金色身、金光闪闪,着金缕衣、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后代众生欲望的投射聚集而成。

  像一群小孩子在办家家酒,如果谈到我父亲或是我妈妈,小孩子心目中都希望自己的父亲、母亲,都是很伟大、很厉害的人,然后都是把父母想象成功成名就的人,如果渐渐地长大之后,问到你的父亲在做什幺?我父亲是在当水泥工的,就变成都不敢讲,我父亲是在当清洁工的,就不敢讲,如果我父亲是县长,我父亲是立法委员,我父亲是总统,就讲得特别大声,因此就变成人类都常常在现实中,你不太能够实现的,你就把它投射出来,我希望怎幺样、怎幺样?你看佛教徒,包括其他宗教徒也是一样,都把他们的教主变成神格化,变成不切实际的一个理想化,然后他们就要怎幺样呢?众生就是要比,比较了之后,然后希望比出我们的偶像跟你们的不一样,我们的偶像比你们的厉害,你们的偶像是正常从子宫、产道出来,我们的不是这样,我们的是从右脥出来……。真的都是小孩的心态在比啊!你们的偶像是怎幺样的心态,我们的偶像不是;我们的偶像,他的手是很长、很长,他的身体是多高,都是金光闪闪,全身都发亮,全身都是金色……,真的都是众生从梦幻世界里面,一直在构筑他的一种梦幻世界。

  佛陀本来是一个很平凡、平实、平淡的人,结果后来众生就一直这里也添加、那里也添加,一直的添加上去,结果妆到后来,佛陀就变成:我的手怎幺这幺多,我的手脚怎幺那幺多,我头上怎幺又好几个头呢?……结果后来众生看,喔!佛陀是这样喔!看看我们自己,差太多了啦!把佛陀推到又高又玄之后,结果众生离成佛之路就越遥远啊!有时候就是变成聪明反被聪明误。事实上,人间佛陀就是一个很真实、很纯朴、很实在的人,耶稣也是如此,都是很真实、很纯朴、很实在的人,因此你真正要解脱,要回到现实人生来看,不要还是在梦幻世界里面。因此,人间实相的佛陀,是很平凡、很平实、很平淡、很朴实的一位真人,与后代众生心目中,所想象的佛陀,是有很大很大的差异。

  事实上,佛陀的遭遇,绝不是后人所想象的那幺风光,人间佛陀仍然是常被辱骂、常被批判,佛陀常常是「独行侠」,到老年虽然有阿难当侍者,但是佛陀仍然都是自己托钵乞食。一个真正解脱者,他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平凡、平实、平淡的人,真正要恢复到平凡、平实、平淡,你才能够看到真理实相。讲更深入的就是有些宗教要找寻上帝,佛教是要解脱,但是跟解脱又有一个相当大的距离,结果佛教又把目标变成是在佛陀身上,然后都把上帝、耶稣都塑造成金身,都把他们用框框这样装扮起来。但是真正实实在在人间的佛陀,他就是怎幺样的一个情况?你不可能的,佛陀他也办不到;你没办法无中生有去创造一大堆米,佛陀他也没办法;你要吃饭,佛陀也一样要吃饭;你大便出来的是臭的,佛陀大便出来的也是臭的;你需要睡觉,佛陀也是需要睡觉……,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如果你这样不切实际,去做一个梦幻世界,结果你跟佛陀距离越远,你就看不到,就没办法反璞归真。如果你没办法反璞归真,就看不到法界的玄妙。一些宗教所要探讨的上帝,事实上指的就是整个法界,如果你看不到佛陀的平凡、平实、平淡,更看不到法界的平凡、平实、平淡。如果你不承认耶稣是一个很平凡、平实,平淡的人,你找不到真实的上帝,因为真实的上帝,比耶稣更平凡、更平实、更平淡,真实的法界比佛陀更平凡、更平实、更平淡,佛陀还没办法让你踩在地上、踩在脚底下,上帝、法界就让你踩在脚底下,上帝、法界就在一呼一吸之间进入你的身体,你现在所处的「空」里面,你都浸泡在上帝与法界的整个里面。

  人间佛陀只是一个指引的工具,协助我们去看到更平凡、更平实、更平淡的整个法界,但是唯有你能够活在当下,去看到平凡、平实、平淡之中,却是处处充满着「无上甚深微妙法」,却是处处充满着玄妙,因此最深奥、最玄的宇宙人生的大道理,竟然都是在最平凡、最平实、最平淡之中。记得庄子有讲过「道在哪里?」道在那里也有、在那里也有,还讲到后来说「道就在屎尿之间、就在大便之间」,你能不能从这里面去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在法界之中,大便也是有价值的,它还是有机肥料的,可以长养这些花朵,能够让这些植物开出灿烂的花,结出灿烂的果,因此我们要看到最平凡、平实、平淡的法界之中,就是蕴藏着无上甚深微妙法,而这个不是说到他方世界去,才能够看得到。你只要静下来,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眼前的一切众生,都在如实的告诉你。

  (第五节)「尔时,世尊金鎗刺足」被尖锐的金属刺到脚,「未经几时,起身苦痛;能得舍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无退减想」因为有些佛教信徒,都认为佛陀很厉害,佛陀的身体都不会受伤,都是把佛陀形成一个无敌超人铁金刚。事实上,佛陀的脚刺到金属物品,一样会受伤、会肿痛,不是说成佛之后就都没有知觉、就都不会啦!因此让你看看人间的佛陀,他就是一个很实实在在的。但是这时候呢?一般众生是会在那里起瞋,或是在那里哀怨、哀叹,或是会一直在责怪:我今天到底怎幺这幺倒霉啊!到底是怎幺祖宗八代……,又去牵连很多。佛陀不去责怪那些啦!就是回来当下,刺到了就刺到了嘛!已经刺到了就安住嘛!接受嘛!要敷药就去敷药,如果可以不用敷药,就好好的休息,休息就好好休息,因此佛陀的心不会被境界牵引走,他就是安住在当下,能够安住当下,伤口反而恢复得更快。人间实相的佛陀也是会生病,脚底被利物刺伤也是会肿痛,与凡夫不同的只有心境,解脱者他不会苦上加苦,已经是事实,他会完全接受事实。

  (第六节)这时候就有一个天子跟佛陀讲:你「不处难陀林」不在森林中修行,这样你不会快乐啊!你应该是修行到森林里面去,「忉利天宫中,得天帝名称」不然就去追逐你的名利,可以回去做你的太子、国王,这样可以得到很多名利,事实上是在劝佛陀去追逐名利。「尔时,世尊说偈答言:『童蒙汝何知』」「童蒙」是那位天子的名字,你不知道「阿罗汉所说?」这时候佛陀一样都是自称是阿罗汉,所谓「阿罗汉」,事实上就是一个烦恼断尽的人,阿罗汉所说、一个觉悟者所谈的、所体证到而说出来的是什幺呢?「一切行无常」,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是则生灭法」包括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一定是如此的,不断的在生灭变化。「生者既复灭,俱寂灭为乐」,当你了悟了生生灭灭,体悟到了「无生」,你看尽了缘起,也体证到了空,这时候你体悟到「无生」,不会被那些名利所牵引。

  佛陀也是自称自己是阿罗汉,如果再批判阿罗汉,事实上是在批判佛陀。有资格可以批判阿罗汉的人,只有你是阿罗汉,如果你本身不是阿罗汉,就算你证到三果,都没有资格批判阿罗汉,何况说还没有证到初果,你在批判这样都很不好,只会阻碍自己的解脱之路…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