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P3

  ..續本文上一頁望的奴隸,衆生出不了苦海,是因爲被己之欲貪愛所系縛。有智慧的人,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因而不再去追逐夢幻泡影。出離顛倒夢想的世界,活在實相的世界,與大自然溶爲一體。所以,有機緣禅修,然後又能夠跟大自然溶爲一體,要見法很快的。

  (第四節)佛陀住在舍衛國的鹿子母講堂,佛陀早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成乞食」這時候有「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他不是佛門弟子,然後對佛陀有很多的瞋恨、不可意的取角,因此看到佛陀來之後,「作粗惡不善語」就一直在罵佛陀,一直在罵釋迦牟尼。「瞋罵呵責」一直在罵他,甚至「把土坌佛」,「坌」就是手抓起灰土、沙土,向佛陀揚灑過去,抓取灰塵丟向佛陀,這時候剛好因爲逆風,因此一陣風吹過來,那些土反而又是吹回到丟土的人身上,「還吹其土,反自坌身」結果反而是吹向他的身體「自坌身」上,佛陀這時候就說:「若人無瞋恨,罵辱以加者,清淨無結垢,彼惡還歸己;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汙」一個沒有瞋恨心的人,你對他再怎幺樣的辱罵,他是「清淨無結垢」不會受到你這些所左右。

  你罵他、他不生氣,然後你侮辱他、他不生氣,這時候他無動于衷,這時候反而自己不是越生氣,不然又會很羞愧。事實上,就像仰天吐痰,結果還是一樣回到自己身上,對一個沒有貪瞋癡的人,你辱罵他、攻擊他、批判他,都只是自取其辱而已。如果你還沒有解脫自在,你的功力還不夠,內心還不「空」,人家罵你一句,責備你一下,哇!你就在那裏瞋恨啦!生氣啊!這時候你的心被境界卷走了。再者,你的生氣、瞋恨,剛好是正中下懷,對方很喜歡看到啊!對方很喜歡看到你這樣的一個展現。如果你還有貪瞋癡,當你遇到境界考驗,就會被境界卷走;如果沒有貪瞋癡,他還是一樣「虛空不礙白雲飛」,管它怎幺飛來飛去,都是讓它自生自滅。

  大家也不用氣餒,不要想說常常人家罵我,我就會在心裏打結,心裏打結就是被境界把你束縛住了,不要想說我常常會有在心裏打結、束縛,這樣不是還差很遠嗎?沒關系!你能夠看到,已經不容易啊!能夠看到你內心在遇到境界、遇到不可意境之時,然後你就在起瞋,當下你有清楚看到,也是見法!能夠看到你當下在展現「五蓋」--貪、瞋、癡、慢、疑,都是見法!因爲當你有看到的時候,才有可能去轉換、去消化。

  佛陀成道之後,仍然是過著托缽、乞食、弘化的生活,佛陀常穿的仍是不起眼的修行衣,也就是糞掃衣。當他托缽乞食之際,外觀上與一般的乞丐差不了多少,所不同的只有內心的安詳、甯靜、安詳,而且內心就是常常充滿感恩與快樂,這就是不同的地方。雖然外表看起來好像一貧如洗,但是人家真的是安貧樂道。如果你擁有的越多,但是你沒辦法去消化,沒辦法能夠放得下,你的苦、你的擔憂、你的煩惱也越多。如果把佛陀形容爲金色身、金光閃閃,著金縷衣、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後代衆生欲望的投射聚集而成。

  像一群小孩子在辦家家酒,如果談到我父親或是我媽媽,小孩子心目中都希望自己的父親、母親,都是很偉大、很厲害的人,然後都是把父母想象成功成名就的人,如果漸漸地長大之後,問到你的父親在做什幺?我父親是在當水泥工的,就變成都不敢講,我父親是在當清潔工的,就不敢講,如果我父親是縣長,我父親是立法委員,我父親是總統,就講得特別大聲,因此就變成人類都常常在現實中,你不太能夠實現的,你就把它投射出來,我希望怎幺樣、怎幺樣?你看佛教徒,包括其他宗教徒也是一樣,都把他們的教主變成神格化,變成不切實際的一個理想化,然後他們就要怎幺樣呢?衆生就是要比,比較了之後,然後希望比出我們的偶像跟你們的不一樣,我們的偶像比你們的厲害,你們的偶像是正常從子宮、産道出來,我們的不是這樣,我們的是從右脥出來……。真的都是小孩的心態在比啊!你們的偶像是怎幺樣的心態,我們的偶像不是;我們的偶像,他的手是很長、很長,他的身體是多高,都是金光閃閃,全身都發亮,全身都是金色……,真的都是衆生從夢幻世界裏面,一直在構築他的一種夢幻世界。

  佛陀本來是一個很平凡、平實、平淡的人,結果後來衆生就一直這裏也添加、那裏也添加,一直的添加上去,結果妝到後來,佛陀就變成:我的手怎幺這幺多,我的手腳怎幺那幺多,我頭上怎幺又好幾個頭呢?……結果後來衆生看,喔!佛陀是這樣喔!看看我們自己,差太多了啦!把佛陀推到又高又玄之後,結果衆生離成佛之路就越遙遠啊!有時候就是變成聰明反被聰明誤。事實上,人間佛陀就是一個很真實、很純樸、很實在的人,耶稣也是如此,都是很真實、很純樸、很實在的人,因此你真正要解脫,要回到現實人生來看,不要還是在夢幻世界裏面。因此,人間實相的佛陀,是很平凡、很平實、很平淡、很樸實的一位真人,與後代衆生心目中,所想象的佛陀,是有很大很大的差異。

  事實上,佛陀的遭遇,絕不是後人所想象的那幺風光,人間佛陀仍然是常被辱罵、常被批判,佛陀常常是「獨行俠」,到老年雖然有阿難當侍者,但是佛陀仍然都是自己托缽乞食。一個真正解脫者,他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平凡、平實、平淡的人,真正要恢複到平凡、平實、平淡,你才能夠看到真理實相。講更深入的就是有些宗教要找尋上帝,佛教是要解脫,但是跟解脫又有一個相當大的距離,結果佛教又把目標變成是在佛陀身上,然後都把上帝、耶稣都塑造成金身,都把他們用框框這樣裝扮起來。但是真正實實在在人間的佛陀,他就是怎幺樣的一個情況?你不可能的,佛陀他也辦不到;你沒辦法無中生有去創造一大堆米,佛陀他也沒辦法;你要吃飯,佛陀也一樣要吃飯;你大便出來的是臭的,佛陀大便出來的也是臭的;你需要睡覺,佛陀也是需要睡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如果你這樣不切實際,去做一個夢幻世界,結果你跟佛陀距離越遠,你就看不到,就沒辦法反璞歸真。如果你沒辦法反璞歸真,就看不到法界的玄妙。一些宗教所要探討的上帝,事實上指的就是整個法界,如果你看不到佛陀的平凡、平實、平淡,更看不到法界的平凡、平實、平淡。如果你不承認耶稣是一個很平凡、平實,平淡的人,你找不到真實的上帝,因爲真實的上帝,比耶稣更平凡、更平實、更平淡,真實的法界比佛陀更平凡、更平實、更平淡,佛陀還沒辦法讓你踩在地上、踩在腳底下,上帝、法界就讓你踩在腳底下,上帝、法界就在一呼一吸之間進入你的身體,你現在所處的「空」裏面,你都浸泡在上帝與法界的整個裏面。

  人間佛陀只是一個指引的工具,協助我們去看到更平凡、更平實、更平淡的整個法界,但是唯有你能夠活在當下,去看到平凡、平實、平淡之中,卻是處處充滿著「無上甚深微妙法」,卻是處處充滿著玄妙,因此最深奧、最玄的宇宙人生的大道理,竟然都是在最平凡、最平實、最平淡之中。記得莊子有講過「道在哪裏?」道在那裏也有、在那裏也有,還講到後來說「道就在屎尿之間、就在大便之間」,你能不能從這裏面去看到「無上甚深微妙法」。在法界之中,大便也是有價值的,它還是有機肥料的,可以長養這些花朵,能夠讓這些植物開出燦爛的花,結出燦爛的果,因此我們要看到最平凡、平實、平淡的法界之中,就是蘊藏著無上甚深微妙法,而這個不是說到他方世界去,才能夠看得到。你只要靜下來,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眼前的一切衆生,都在如實的告訴你。

  (第五節)「爾時,世尊金鎗刺足」被尖銳的金屬刺到腳,「未經幾時,起身苦痛;能得舍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無退減想」因爲有些佛教信徒,都認爲佛陀很厲害,佛陀的身體都不會受傷,都是把佛陀形成一個無敵超人鐵金剛。事實上,佛陀的腳刺到金屬物品,一樣會受傷、會腫痛,不是說成佛之後就都沒有知覺、就都不會啦!因此讓你看看人間的佛陀,他就是一個很實實在在的。但是這時候呢?一般衆生是會在那裏起瞋,或是在那裏哀怨、哀歎,或是會一直在責怪:我今天到底怎幺這幺倒黴啊!到底是怎幺祖宗八代……,又去牽連很多。佛陀不去責怪那些啦!就是回來當下,刺到了就刺到了嘛!已經刺到了就安住嘛!接受嘛!要敷藥就去敷藥,如果可以不用敷藥,就好好的休息,休息就好好休息,因此佛陀的心不會被境界牽引走,他就是安住在當下,能夠安住當下,傷口反而恢複得更快。人間實相的佛陀也是會生病,腳底被利物刺傷也是會腫痛,與凡夫不同的只有心境,解脫者他不會苦上加苦,已經是事實,他會完全接受事實。

  (第六節)這時候就有一個天子跟佛陀講:你「不處難陀林」不在森林中修行,這樣你不會快樂啊!你應該是修行到森林裏面去,「忉利天宮中,得天帝名稱」不然就去追逐你的名利,可以回去做你的太子、國王,這樣可以得到很多名利,事實上是在勸佛陀去追逐名利。「爾時,世尊說偈答言:『童蒙汝何知』」「童蒙」是那位天子的名字,你不知道「阿羅漢所說?」這時候佛陀一樣都是自稱是阿羅漢,所謂「阿羅漢」,事實上就是一個煩惱斷盡的人,阿羅漢所說、一個覺悟者所談的、所體證到而說出來的是什幺呢?「一切行無常」,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生滅無常,「是則生滅法」包括人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一定是如此的,不斷的在生滅變化。「生者既複滅,俱寂滅爲樂」,當你了悟了生生滅滅,體悟到了「無生」,你看盡了緣起,也體證到了空,這時候你體悟到「無生」,不會被那些名利所牽引。

  佛陀也是自稱自己是阿羅漢,如果再批判阿羅漢,事實上是在批判佛陀。有資格可以批判阿羅漢的人,只有你是阿羅漢,如果你本身不是阿羅漢,就算你證到叁果,都沒有資格批判阿羅漢,何況說還沒有證到初果,你在批判這樣都很不好,只會阻礙自己的解脫之路…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