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动力,或是说修行没有进展、道心比较弱,包括修行没有进展、不容易突破这些都是。浸泡一段时间,还没办法成长、没办法突破,道心已经渐渐弱下来,这时候「尔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鼓励他多加强法义的闻思,然后让他法喜充满。像一个人精进用功,到一段期间之后,觉得没办法突破,没办法再继续,结果修行的动力已经渐渐退失道心,这时候我们就是要鼓励他,要好好的再回到闻思方面、多下工夫;闻思上面有问题,才会没办法突破。
「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示教照喜」让他深入闻思的理解,这样他就「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云何,此火宁炽然不?」因为他内心里面的火苗很小,现在是要让他旺起来、大起来,于是这时候我们增添一些干的木材,这样的火就会渐渐燃烧起来,遇到个冷症,我们要用热药,这样才能够把他鼓励起来。这一节是在实修方面,整个修行过程里面的一个重要对治,这是一种对治调整,因为众生常常是在过与不及之间,这里面都是要告诉我们:怎幺样去调整?当太过的时候,要用什幺适当的方法来调整?重要的就是你要调整回到中道。如果火太小,要让它旺一点;如果火太旺,要让它小一点。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一个人的脑内已经装满很多的知见,然后一直在知见里面,展现他的我是、我能、我慢,这时候应该要鼓励他落实回来内敛、反观、修行,所讲的很多高谈阔论,要问你有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来检验呢?有没有一步一脚印的做呢?这是要鼓励他能够好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实修、要内敛,不要总是去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还是要回来看自己。「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有一种冷却的作用。
「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心住一心摄持。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焦炭(灰),足其焦炭(灰)」也就是说火很旺盛,现在要让那个火,比较不要那幺旺盛,于是增添一些炭灰进去,那个火就会渐渐熄下来。「此等诸法,内住一心,摄持念觉分者,一切兼助」。「七觉支」里面,有分做三种冷药、三种热药,而其中的「念觉支」,它是不分冷热药、全部都要有。
【法义分享】七觉支就是实修之际,要对症治疗的药。记得一个原则:「冷症要用热药,热症要用冷药」。这是把中医用药方面的搬上来,让大家一个参考,就容易了解到这一经所讲的重点,如果用错药,则病症会增加。「热药」是指「择法、精进、喜觉支」,有促进的作用。「冷药」是指「轻安、定、舍觉分」,有冷却的作用。而「冷症」是指其心微劣、其心犹豫,松散、没有修行动力,或是说包括一个人太过内敛、悲观的情况,他是需要多鼓励的。「冷症」包括说内敛、悲观……都是,或是他以前在听闻佛法之后,本身没有正确的知见,然后负面的取向,认为学佛好像消极悲观、负面取向,都要把他导回到建立正知正见上。
「热症」是指其心掉举,其心高亢、绷紧、憍慢,或是很喜欢挑剔别人、向外看,喜欢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那些是属于「热症」,像这一种我们要鼓励他内敛、鼓励他反观。要能对症下药并不容易,除非(一)久病成良医,透过很多、很长、很久的修行之后,累积了几十年的经验,然后终于比较能够调整。(二)遇到良医,有善知识的协助。所以,在修行过程中,如果我们越能够虚心学习,面对自己的不懂,面对自己的不知,能够虚心学习,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摸索。
(第四节)是善用七觉支里面,满重要的一节,经文里面有几个字眼,我们要了解一下。什幺叫做「食」与「不食」?「食」就是吃东西,当你有吃东西,就会补充它的营养,可以助长他。因为你吃,会有营养补充,他就会助长。「不食」就是不去补充营养,就不会去助长他的成长。
所谓「五盖」,它是属于恶法,应该是要食、还是不食?如果你吃了,「五盖」它会增长,要看到「五盖」是在怎幺样的情况下,它才会增长?再来又要去看到怎幺样才能够让「五盖」不增长、不食?这一经讲的就是怎幺样才能让「五盖」不食?也就是说让它营养减少,然后让它渐渐地萎缩,因为这是要让它减少的。
「七觉支」,它是属于善法,要让它增长。所以,原来经文是有包括说七觉支的不食,我们经文摘录出来,这一段是把它省掉,就直接说怎幺样让七觉支能够增长?了解这个原则,看经文就可以掌握。
「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就像我们的身体,你要活着、你要健康,必须要仰赖食物;你有吃食物、你有营养的补充,身体就可以继续的活动,继续的存在健壮。「如是五盖依于食而立,非不食」「五盖」的存在,是有它助长的因缘,就是「依于食」,有让它助长的因缘存在。再来后面这里就有一盖、一盖的解释。「贪欲盖以何为食呢?」「贪欲盖」它会增加,是吃了哪些食物呢?「谓触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贪欲令起,已起贪欲能令增广,是名欲爱盖之食」「贪欲盖」的增加,是因为你有太多的触。事实上,你的六根一直在向外接触,一直在攀缘。你到处去攀缘,表面上好像说我的人际关系很好,其实你是抓很多的因缘,抓很多外面的境界,你一直在触、一直在触,不知足……,你的「贪欲盖」就会越增强、越增长。所以,「贪欲盖」的食物,会让「贪」增强、增长的,就是因为你的触太多,你的六根到处去攀缘,遇到可意境就不断的去抓。
「何等为瞋恚盖食?」「瞋恚盖」增长的原因是什幺呢?「谓障碍相」遇到障碍相,一样跟六根的向外接触有关系,如果向外一直接触,当你触到可意境、顺境,就会增长你的「贪欲盖」;如果你触到障碍、不喜爱的境界,触到逆境,这样就会起瞋心。所以,瞋心的生起,是因为「六根」去触到你不想要的境界,叫做「瞋恚盖」,是来自于「障碍相」。事实上,是因为心量狭小,然后遇到不可意境,这样你就会起瞋。更深入来讲,是你内心里面有很多的框框,而且你内心里面有很多的二元对立。所以,贪欲盖的增长,瞋恚盖的增长,跟你内心里面的框框、二元对立,都有关系啊!二元对立的世界就是这样,这是你的框框,二元对立是这样,有很多你的要,有很多你的不要。如果触到你的不要,触到你不要的境界,你就会起瞋啊!触到你要的境界,你就会贪啊!所以,是「贪欲盖」与「瞋恚盖」的食物。
「睡眠盖」增长,有哪些原因呢?因为「微弱、不乐、欠呿、多食、懈怠」就是说一个人懒懒散散,对修行可有可无,没有把修行放在第一顺位,无精打采!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在哪里?都会让一个人增加「睡眠盖」,
所谓「掉悔盖」有四种,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他冲动,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闲不下来、静不下来,「掉悔盖」在我们后面课程讲述「最后的五大关卡」,也有再诠释。一个人「掉悔盖」增长的原因有哪些呢?因为「亲属觉、人众觉、天觉、本所经娱乐觉。自忆念、他人令忆念而生觉」。
什幺叫做「亲属觉」呢?亲疏观念很强,很在乎亲戚朋友,对亲戚朋友、亲属的抓取很强,叫「亲属觉」,有很多的放不下。如果你有很多的放不下,放不下你的家人……,当你来禅修的时候,身是在禅堂内,心却是在家里,就是属于「亲属觉」,会增加你的拉扯、掉悔。
所谓「人众觉」,就是都很在乎别人的眼光,整个心总是在想别人不晓得怎幺看?别人怎幺样啦!都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像这样没办法有魄力承担。修行,尤其要禅修的时候,你是要斩断前后、活在当下,因此这些都要能够放下。
所谓「天觉」,就是类似说一个人幻觉,包括异能那些都是,有人会跟我讲他会讲天语、也会写天文,等于说他看不懂,他也不知道为什幺会写那些文字,问题就是说你会讲那些天语、会写这些天文,你的苦有减少吗?你的烦恼有止息吗?如果没有,这些只是帮助你的,助长你的一些「掉悔」,这样而已。所以,重要的还是能够针对你的烦恼,针对苦的止息,有所益助才有用。
什幺叫做「本所经娱乐觉」呢?就是一个人对过去所喜爱的经典,一直抓着不放。「本所经」就是本来过去所迷止喜爱的经典,一直抓着不放,然后要跟你讲「归零」,要重新来过,然后你却一直放不下,于是没办法「归零」,没办法以柔软的心来聆听,没办法活在当下,包括说要修行也是一样,一直把过去的法门抓着不放,跟你讲说要「归零」,一个新的开始--「归零」,才能够见到法。对于过去一直抓着不放,没办法相应、没办法契入,这样就没办法相应、没办法契入,因此也会增加你的掉悔、拉扯。所以,只要你真正能够具足闻思的这些基础,在禅修的时候真的能够归零,按照我们所跟你讲的这些方法,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扎扎实实的去做,你几天下来,会有很明显的突破。包括说「本所经娱乐觉」,都会让你一直执着不放,会增加你的掉悔。
「自忆念、他人令忆念而生觉」就是喜欢幻想、想象。
「何等为疑盖食?」哪些会令一个人的「疑盖」增加呢?这里的经文也满有意思,但是你从经文上面,不太能够看出它的深义。「疑盖食」就是有三世的观念,它会增加你的「疑盖」之意思。「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于过去世犹豫、于未来世犹豫、现在世犹豫」是什幺意思?没有活在当下。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于对过去世犹豫、未来世犹豫、现在世犹豫」「疑盖食」会增加,没有活在当下。当然,里面大家能不能再讲出一个重要的恐惧?一直在业力与宿命论里面打滚,被很多的业力观念所束缚,放不下过去,放不下未来,放不下过去,一个心又一直盼望着未来。对现在呢?又是疑东疑西的,跟你讲说法就是在眼前、在当下,你不信!
然后跟你讲说好好跟着…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六章 善用七觉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