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陀走过的解脱道去走,此生此世解脱就都有可能,但他不信啊!认为「过去世应该怎幺样啊!我应该怎幺样啊!这要修几大祇劫这样啊!我怎幺有可能成佛呢?!我怎幺可能会有成就呢?……」都是被过去、未来,这样所束缚住,被很多的宿命论、业力所牵绊住,叫做「疑结」,你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善知识没有信心,都是一种「疑结」,于是修行就没有大魄力,背着很多的业力、很多的宿命,背着很重、很重的石头在走路,你什幺时候才能够解脱自在呢?你要不要放?真的就是要有魄力,活在当下,过去的整个总和成果,已经是呈现在你当下的眼前,未来不管是什幺样的果出现,我都全然去接受,能不能有这样的魄力?
你未来要得到怎幺样的果,现在你能够掌握就是现在,你就好好把握当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至于说将来会有怎幺样的果出现,我全然的去接受、去面对、不逃避。所以,修行要有魄力,尤其是在禅修的时候,更是要有大丈夫相,更是要有这种气魄,斩断前后、活在当下。还有这里的「疑盖食」,这里的「疑」,再来分解一下,什幺叫做病态的「疑」?什幺叫做正常健康的「疑」?刚才所讲的,是属于病态的疑、疑心病,对人的不信任,对自己的怀疑,对自己没信心,都是自己在绊住自己,这是属于一种病态疑。
什幺叫做「健康的疑」呢?就是你要去存疑求证,就是佛教所讲「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的那个疑,不要混为一谈,因为这个「疑」里面,是一种求真求证,它是一种求真。不了解的,我要好好的存疑求证,虚心的去求证,都是属于健康、非常好的疑。如果你没有这种存疑求证的精神,所谓「不疑不悟」,你要大疑才大悟,要有这一种求真求证的精神,这是健康、也是我们所要的,但是前面的疑心病--对人的不信任、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也没信心,然后认为「可能吗?能够吗?成佛不要想啦!我这种素质怎幺有可能?……」如果你这样束缚住自己,谁能够帮你解开这些绳套?解绳还是要系绳人。
所以,什幺是病态的疑?什幺是健康的疑?我们要充分了解。如果你不了解,你要保留。所谓保留,不是去否定或是盲目相信;当你保留之后,你是要去求真求证。因此,我们存疑,要去求证,要去求真。像佛陀所讲的无常法印,你最初开始听,你是没办法证实,包括「无我法印」也是一样,你最初听、你没办法证实的,但是你可以去求真求证。所以,不要以为听到之后,就以为说「我已经懂『无常』,我已经懂『无我』了!」你懂了,跟实际证悟到、做到,还有很大的距离。「存疑、求证」是一个健康的心态,这是帮助我们大疑大悟。
前面是讲出会让「五盖」增长的原因,也就是讲一些恶缘。后面这几行,讲的就是怎幺样让「五盖」减少的原因?怎幺样去增加一些善缘?
所谓的「不食」方面,「何等为贪欲盖不食呢?谓不净观」怎幺样才能够让你的「贪欲盖」减少呢?「谓不净观」「贪欲」就是因为看到「味」,因为你只是看到「味」。然后你要让「贪欲盖」不增加,你要去看到什幺?就是要去看到「患」,能够去看到它的「患」,那幺可以冲掉那些「味」,你的贪欲就会减少,就是这里所讲的「不净观」。
「何等为瞋恚盖不食呢?谓彼慈心思惟」如果一个人对某人生起瞋心,所谓「瞋心」,事实上是你的内心世界里面又打结。当你在瞋恨别人,你在生气别人,是你的内心世界在打结,怎样把你的这些结打开呢?能不能慈心、慈悲,多做一些慈悲观,慈悲回向世间呢?慈悲观、慈悲心,可以把你内心的瞋恨心冲掉、让它消失。从另一个角度讲,瞋心是因为一直在看众生的「患」,看众生的不可意、不合你意的地方,能不能去转换一个角度去看到它的「味」呢?这也是一个对治的方法。
比如说你先生昨天责备你,然后你一直很在意,一直很放不下,于是从昨天到现在,你都一直在想他坏的这方面,「太可恶了!……」一直看他的「患」、负面,于是瞋心就会增加。这时候能不能扭转过来、多看他好的这一面?这样内心里面瞋恨的结,会消失掉、会中和掉。当然,「离境」也是一种对治,当你遇到境界,你起贪、起瞋,没办法消化境界的时候,暂时的「离」,也是一种对治的方法。但是,所谓「离」,你是不是能够真的去消化?离,它是有一个空间出来,能够有助于事情的转圜、改变,这是不错的,但是你内心里面,能不能真正消化,要看你后来的情况。
「云何为睡眠盖不食呢?」比如一个人打坐容易昏沉,「彼明照思惟」这时候禅堂就不要太暗、要通风,也是「明照思惟」的意思,或是在打坐的时候,然后昏沉、懒散,「正念明觉」也都是,或是光明想、日轮观,也都是有助于对治睡眠盖、昏沉盖方面。
「何等为掉悔盖不食呢?」「掉悔盖」就是一个人的冲动,容易冲动等于说不稳重,像这一种情况,「彼寂止思惟」要多冷静思惟,重要的就是要有禅定,要多修一些禅定。如果平常个性、做事,比较浮躁、比较冲动,像这方面多修一些禅定,有助于让你的身、口、意,能够缓冲下来,能够缓慢下来,就是让你的「掉悔盖」减少。
「何等为疑盖不食?彼缘起法思惟」内心的疑盖、疑结,唯有透过你本身的闻思修证。缘起法只是一个代表,也就是说对整个法义方面,你要多深入去闻思修证,这样才不会被众生所催眠,被众生牵着鼻子走,你内心里面的疑结才会真的破除,就是「疑盖不食」。
像这些,我们一个一个讲述,因为都是实际上面,包括在禅修,以及大家平常在历缘对境的时候,都是要应用。看起来好像没什幺,但是这都是很重要的对治,修行上就是要去调整,现在当下生起的是什幺样的盖,怎幺样去让恶缘减少、善缘增加,欠缺的「七觉支」有哪些?你要让它增长,都是很实用的。
怎幺才能够让「七觉支」增长的善缘?补充一些「七觉支」里面的营养剂,助长它的成长,叫做「念觉分食」,「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正念明觉方面,透过四念处的修行,行、住、坐、卧,不断去开发你的觉性,让你的觉性从点、线、面,全面的活跃起来。从原来很粗糙的心,慢慢进入微细的心;从原来很浮动不安的心,慢慢进入宁静明觉的心。因此,「四念处」是有助于开发我们的明觉,让我们觉醒过来。
「何等为择法觉分呢?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你要透过不断的闻思,事实上「择法」是一种闻思,当你闻思越具足、越正确,就像医学理论懂得越多,然后实际在用的时候,就能够用得上来,叫做「择法觉分」,包括你要去分辨什幺叫做「解脱道」?什幺叫做「世间法」?什幺叫做「出世间法」?能够区分何谓「究竟法」?什幺叫做「方便法」?否则你落入在「方便法」里面,也不知道。因此「择法觉分」满重要的。再者,你要深入闻思、体悟,有正确的觉,才会有正确的行,都是属于「择法觉分」。当你有具足闻思基础,需要怎幺样对治的时候,就能够选择适当的对治方法,因此「择法觉分」很重要。
什幺叫做「精进觉分」呢?「彼四正勤思惟」。「精进觉分」就是一个人精进,精进的具体展现就是「四正勤」的应用。「四正勤」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魄力,该断的就要断,善法欠缺的、就要让它生起。所以,精进的具体展现,就是「四正勤」的应用。
所谓「喜觉支」,它的食就是「有喜,有喜处」,我们凡事尽量往好的方面想,如果我们容易去挑别人的毛病,尽量要往他好的方面去想。其次就是以喜心面对一切境界,包括说修行要有魄力,要有归零的力道。当你「归零」之后,不管面对什幺样的境界,能不能都以欢喜心去接受、去面对?这个很重要。以喜心去面对一切境界,有慈悲心当然是更好,所谓慈悲喜、慈悲喜舍。「喜觉分」就是有时候当我们有所碍着时,我们能够转向自在,包括法喜、禅悦能够跟众生分享,也是一种法喜的分享,也会跟别人沾染、共享你的「喜觉分」。
「何等为猗觉分?」所谓「猗觉分」,「身猗息」就是身段要柔软,「心猗喜」就是心安详、心柔软,平常就要有这些柔软的心。
「何等为定觉分?」就是四禅八定,「修习禅定」算是很重要的章节,下一堂课我们就会讲述。
所谓「舍觉分」,「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何等为三呢?」你要舍掉这三界,「谓断界、无欲界、灭界,彼思惟」你要放下,所谓「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要能够放得下这「三界」--断界、无欲界、灭界,叫做「舍觉分」。你要能够放下这三界,但是讲到更深的,就是你能够舍下三界,再来你也能够舍下「怕入三界」,意即你要能够「超三界」,也要舍下「怕入三界」,就是要能出、也能入,到后来是没有出、没有入。你能够入涅槃,也不执着涅槃,才是真正的舍。如果当你体证之后,然后执着涅槃,执着在「空」的世界,于是一出那个定,一出那个世界,就觉得很烦恼、很苦恼,就是说不敢入红尘,去跟众生结法缘,也不是真正的舍。所以,舍方面,它是能够舍下三界,也能够舍下「不入三界」,你都要能够舍。
【法义分享】「食」就是指添加营养剂,以助其生长。「五盖」有它增长的助缘,也有让五盖萎缩的助缘。七觉支也是如此。为了安全又快速的到达究竟解脱彼岸,当然一方面减少逆缘、减少障碍;一方面增加善缘、加强助力。所以「恶缘--五盖」要设法让它萎缩、消失,就是前面所讲的不食、不吃。而「善缘--七觉支」要设法让它增长、茁壮。所以,七觉支方面,是在修行整个过程上面,都是很实用的,尤其是「四念处」的修法,与「七觉支」配合起来,你要开悟证果,很快!
(第五节)「不善聚者,谓五盖故」也就是不善法,「善积聚者,谓七觉分」我们尽量不要去抓、不让它增长的,就是五盖;…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六章 善用七觉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