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陀走過的解脫道去走,此生此世解脫就都有可能,但他不信啊!認爲「過去世應該怎幺樣啊!我應該怎幺樣啊!這要修幾大祇劫這樣啊!我怎幺有可能成佛呢?!我怎幺可能會有成就呢?……」都是被過去、未來,這樣所束縛住,被很多的宿命論、業力所牽絆住,叫做「疑結」,你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善知識沒有信心,都是一種「疑結」,于是修行就沒有大魄力,背著很多的業力、很多的宿命,背著很重、很重的石頭在走路,你什幺時候才能夠解脫自在呢?你要不要放?真的就是要有魄力,活在當下,過去的整個總和成果,已經是呈現在你當下的眼前,未來不管是什幺樣的果出現,我都全然去接受,能不能有這樣的魄力?
你未來要得到怎幺樣的果,現在你能夠掌握就是現在,你就好好把握當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你能夠把握的就是當下。至于說將來會有怎幺樣的果出現,我全然的去接受、去面對、不逃避。所以,修行要有魄力,尤其是在禅修的時候,更是要有大丈夫相,更是要有這種氣魄,斬斷前後、活在當下。還有這裏的「疑蓋食」,這裏的「疑」,再來分解一下,什幺叫做病態的「疑」?什幺叫做正常健康的「疑」?剛才所講的,是屬于病態的疑、疑心病,對人的不信任,對自己的懷疑,對自己沒信心,都是自己在絆住自己,這是屬于一種病態疑。
什幺叫做「健康的疑」呢?就是你要去存疑求證,就是佛教所講「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的那個疑,不要混爲一談,因爲這個「疑」裏面,是一種求真求證,它是一種求真。不了解的,我要好好的存疑求證,虛心的去求證,都是屬于健康、非常好的疑。如果你沒有這種存疑求證的精神,所謂「不疑不悟」,你要大疑才大悟,要有這一種求真求證的精神,這是健康、也是我們所要的,但是前面的疑心病--對人的不信任、對自己的不信任、對自己也沒信心,然後認爲「可能嗎?能夠嗎?成佛不要想啦!我這種素質怎幺有可能?……」如果你這樣束縛住自己,誰能夠幫你解開這些繩套?解繩還是要系繩人。
所以,什幺是病態的疑?什幺是健康的疑?我們要充分了解。如果你不了解,你要保留。所謂保留,不是去否定或是盲目相信;當你保留之後,你是要去求真求證。因此,我們存疑,要去求證,要去求真。像佛陀所講的無常法印,你最初開始聽,你是沒辦法證實,包括「無我法印」也是一樣,你最初聽、你沒辦法證實的,但是你可以去求真求證。所以,不要以爲聽到之後,就以爲說「我已經懂『無常』,我已經懂『無我』了!」你懂了,跟實際證悟到、做到,還有很大的距離。「存疑、求證」是一個健康的心態,這是幫助我們大疑大悟。
前面是講出會讓「五蓋」增長的原因,也就是講一些惡緣。後面這幾行,講的就是怎幺樣讓「五蓋」減少的原因?怎幺樣去增加一些善緣?
所謂的「不食」方面,「何等爲貪欲蓋不食呢?謂不淨觀」怎幺樣才能夠讓你的「貪欲蓋」減少呢?「謂不淨觀」「貪欲」就是因爲看到「味」,因爲你只是看到「味」。然後你要讓「貪欲蓋」不增加,你要去看到什幺?就是要去看到「患」,能夠去看到它的「患」,那幺可以沖掉那些「味」,你的貪欲就會減少,就是這裏所講的「不淨觀」。
「何等爲瞋恚蓋不食呢?謂彼慈心思惟」如果一個人對某人生起瞋心,所謂「瞋心」,事實上是你的內心世界裏面又打結。當你在瞋恨別人,你在生氣別人,是你的內心世界在打結,怎樣把你的這些結打開呢?能不能慈心、慈悲,多做一些慈悲觀,慈悲回向世間呢?慈悲觀、慈悲心,可以把你內心的瞋恨心沖掉、讓它消失。從另一個角度講,瞋心是因爲一直在看衆生的「患」,看衆生的不可意、不合你意的地方,能不能去轉換一個角度去看到它的「味」呢?這也是一個對治的方法。
比如說你先生昨天責備你,然後你一直很在意,一直很放不下,于是從昨天到現在,你都一直在想他壞的這方面,「太可惡了!……」一直看他的「患」、負面,于是瞋心就會增加。這時候能不能扭轉過來、多看他好的這一面?這樣內心裏面瞋恨的結,會消失掉、會中和掉。當然,「離境」也是一種對治,當你遇到境界,你起貪、起瞋,沒辦法消化境界的時候,暫時的「離」,也是一種對治的方法。但是,所謂「離」,你是不是能夠真的去消化?離,它是有一個空間出來,能夠有助于事情的轉圜、改變,這是不錯的,但是你內心裏面,能不能真正消化,要看你後來的情況。
「雲何爲睡眠蓋不食呢?」比如一個人打坐容易昏沈,「彼明照思惟」這時候禅堂就不要太暗、要通風,也是「明照思惟」的意思,或是在打坐的時候,然後昏沈、懶散,「正念明覺」也都是,或是光明想、日輪觀,也都是有助于對治睡眠蓋、昏沈蓋方面。
「何等爲掉悔蓋不食呢?」「掉悔蓋」就是一個人的沖動,容易沖動等于說不穩重,像這一種情況,「彼寂止思惟」要多冷靜思惟,重要的就是要有禅定,要多修一些禅定。如果平常個性、做事,比較浮躁、比較沖動,像這方面多修一些禅定,有助于讓你的身、口、意,能夠緩沖下來,能夠緩慢下來,就是讓你的「掉悔蓋」減少。
「何等爲疑蓋不食?彼緣起法思惟」內心的疑蓋、疑結,唯有透過你本身的聞思修證。緣起法只是一個代表,也就是說對整個法義方面,你要多深入去聞思修證,這樣才不會被衆生所催眠,被衆生牽著鼻子走,你內心裏面的疑結才會真的破除,就是「疑蓋不食」。
像這些,我們一個一個講述,因爲都是實際上面,包括在禅修,以及大家平常在曆緣對境的時候,都是要應用。看起來好像沒什幺,但是這都是很重要的對治,修行上就是要去調整,現在當下生起的是什幺樣的蓋,怎幺樣去讓惡緣減少、善緣增加,欠缺的「七覺支」有哪些?你要讓它增長,都是很實用的。
怎幺才能夠讓「七覺支」增長的善緣?補充一些「七覺支」裏面的營養劑,助長它的成長,叫做「念覺分食」,「謂四念處思惟已,未生念覺分令起,已生念覺分轉生令增廣」正念明覺方面,透過四念處的修行,行、住、坐、臥,不斷去開發你的覺性,讓你的覺性從點、線、面,全面的活躍起來。從原來很粗糙的心,慢慢進入微細的心;從原來很浮動不安的心,慢慢進入甯靜明覺的心。因此,「四念處」是有助于開發我們的明覺,讓我們覺醒過來。
「何等爲擇法覺分呢?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你要透過不斷的聞思,事實上「擇法」是一種聞思,當你聞思越具足、越正確,就像醫學理論懂得越多,然後實際在用的時候,就能夠用得上來,叫做「擇法覺分」,包括你要去分辨什幺叫做「解脫道」?什幺叫做「世間法」?什幺叫做「出世間法」?能夠區分何謂「究竟法」?什幺叫做「方便法」?否則你落入在「方便法」裏面,也不知道。因此「擇法覺分」滿重要的。再者,你要深入聞思、體悟,有正確的覺,才會有正確的行,都是屬于「擇法覺分」。當你有具足聞思基礎,需要怎幺樣對治的時候,就能夠選擇適當的對治方法,因此「擇法覺分」很重要。
什幺叫做「精進覺分」呢?「彼四正勤思惟」。「精進覺分」就是一個人精進,精進的具體展現就是「四正勤」的應用。「四正勤」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種魄力,該斷的就要斷,善法欠缺的、就要讓它生起。所以,精進的具體展現,就是「四正勤」的應用。
所謂「喜覺支」,它的食就是「有喜,有喜處」,我們凡事盡量往好的方面想,如果我們容易去挑別人的毛病,盡量要往他好的方面去想。其次就是以喜心面對一切境界,包括說修行要有魄力,要有歸零的力道。當你「歸零」之後,不管面對什幺樣的境界,能不能都以歡喜心去接受、去面對?這個很重要。以喜心去面對一切境界,有慈悲心當然是更好,所謂慈悲喜、慈悲喜舍。「喜覺分」就是有時候當我們有所礙著時,我們能夠轉向自在,包括法喜、禅悅能夠跟衆生分享,也是一種法喜的分享,也會跟別人沾染、共享你的「喜覺分」。
「何等爲猗覺分?」所謂「猗覺分」,「身猗息」就是身段要柔軟,「心猗喜」就是心安詳、心柔軟,平常就要有這些柔軟的心。
「何等爲定覺分?」就是四禅八定,「修習禅定」算是很重要的章節,下一堂課我們就會講述。
所謂「舍覺分」,「何等爲舍覺分食?有叁界。何等爲叁呢?」你要舍掉這叁界,「謂斷界、無欲界、滅界,彼思惟」你要放下,所謂「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你要能夠放得下這「叁界」--斷界、無欲界、滅界,叫做「舍覺分」。你要能夠放下這叁界,但是講到更深的,就是你能夠舍下叁界,再來你也能夠舍下「怕入叁界」,意即你要能夠「超叁界」,也要舍下「怕入叁界」,就是要能出、也能入,到後來是沒有出、沒有入。你能夠入涅槃,也不執著涅槃,才是真正的舍。如果當你體證之後,然後執著涅槃,執著在「空」的世界,于是一出那個定,一出那個世界,就覺得很煩惱、很苦惱,就是說不敢入紅塵,去跟衆生結法緣,也不是真正的舍。所以,舍方面,它是能夠舍下叁界,也能夠舍下「不入叁界」,你都要能夠舍。
【法義分享】「食」就是指添加營養劑,以助其生長。「五蓋」有它增長的助緣,也有讓五蓋萎縮的助緣。七覺支也是如此。爲了安全又快速的到達究竟解脫彼岸,當然一方面減少逆緣、減少障礙;一方面增加善緣、加強助力。所以「惡緣--五蓋」要設法讓它萎縮、消失,就是前面所講的不食、不吃。而「善緣--七覺支」要設法讓它增長、茁壯。所以,七覺支方面,是在修行整個過程上面,都是很實用的,尤其是「四念處」的修法,與「七覺支」配合起來,你要開悟證果,很快!
(第五節)「不善聚者,謂五蓋故」也就是不善法,「善積聚者,謂七覺分」我們盡量不要去抓、不讓它增長的,就是五蓋;…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六章 善用七覺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