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六章 善用七覺支▪P2

  ..續本文上一頁有動力,或是說修行沒有進展、道心比較弱,包括修行沒有進展、不容易突破這些都是。浸泡一段時間,還沒辦法成長、沒辦法突破,道心已經漸漸弱下來,這時候「爾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鼓勵他多加強法義的聞思,然後讓他法喜充滿。像一個人精進用功,到一段期間之後,覺得沒辦法突破,沒辦法再繼續,結果修行的動力已經漸漸退失道心,這時候我們就是要鼓勵他,要好好的再回到聞思方面、多下工夫;聞思上面有問題,才會沒辦法突破。

  「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示教照喜」讓他深入聞思的理解,這樣他就「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幹薪。雲何,此火甯熾然不?」因爲他內心裏面的火苗很小,現在是要讓他旺起來、大起來,于是這時候我們增添一些幹的木材,這樣的火就會漸漸燃燒起來,遇到個冷症,我們要用熱藥,這樣才能夠把他鼓勵起來。這一節是在實修方面,整個修行過程裏面的一個重要對治,這是一種對治調整,因爲衆生常常是在過與不及之間,這裏面都是要告訴我們:怎幺樣去調整?當太過的時候,要用什幺適當的方法來調整?重要的就是你要調整回到中道。如果火太小,要讓它旺一點;如果火太旺,要讓它小一點。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于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一個人的腦內已經裝滿很多的知見,然後一直在知見裏面,展現他的我是、我能、我慢,這時候應該要鼓勵他落實回來內斂、反觀、修行,所講的很多高談闊論,要問你有沒有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來檢驗呢?有沒有一步一腳印的做呢?這是要鼓勵他能夠好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實修、要內斂,不要總是去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還是要回來看自己。「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有一種冷卻的作用。

  「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心住一心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焦炭(灰),足其焦炭(灰)」也就是說火很旺盛,現在要讓那個火,比較不要那幺旺盛,于是增添一些炭灰進去,那個火就會漸漸熄下來。「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念覺分者,一切兼助」。「七覺支」裏面,有分做叁種冷藥、叁種熱藥,而其中的「念覺支」,它是不分冷熱藥、全部都要有。

  【法義分享】七覺支就是實修之際,要對症治療的藥。記得一個原則:「冷症要用熱藥,熱症要用冷藥」。這是把中醫用藥方面的搬上來,讓大家一個參考,就容易了解到這一經所講的重點,如果用錯藥,則病症會增加。「熱藥」是指「擇法、精進、喜覺支」,有促進的作用。「冷藥」是指「輕安、定、舍覺分」,有冷卻的作用。而「冷症」是指其心微劣、其心猶豫,松散、沒有修行動力,或是說包括一個人太過內斂、悲觀的情況,他是需要多鼓勵的。「冷症」包括說內斂、悲觀……都是,或是他以前在聽聞佛法之後,本身沒有正確的知見,然後負面的取向,認爲學佛好像消極悲觀、負面取向,都要把他導回到建立正知正見上。

  「熱症」是指其心掉舉,其心高亢、繃緊、憍慢,或是很喜歡挑剔別人、向外看,喜歡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那些是屬于「熱症」,像這一種我們要鼓勵他內斂、鼓勵他反觀。要能對症下藥並不容易,除非(一)久病成良醫,透過很多、很長、很久的修行之後,累積了幾十年的經驗,然後終于比較能夠調整。(二)遇到良醫,有善知識的協助。所以,在修行過程中,如果我們越能夠虛心學習,面對自己的不懂,面對自己的不知,能夠虛心學習,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摸索。

  (第四節)是善用七覺支裏面,滿重要的一節,經文裏面有幾個字眼,我們要了解一下。什幺叫做「食」與「不食」?「食」就是吃東西,當你有吃東西,就會補充它的營養,可以助長他。因爲你吃,會有營養補充,他就會助長。「不食」就是不去補充營養,就不會去助長他的成長。

  所謂「五蓋」,它是屬于惡法,應該是要食、還是不食?如果你吃了,「五蓋」它會增長,要看到「五蓋」是在怎幺樣的情況下,它才會增長?再來又要去看到怎幺樣才能夠讓「五蓋」不增長、不食?這一經講的就是怎幺樣才能讓「五蓋」不食?也就是說讓它營養減少,然後讓它漸漸地萎縮,因爲這是要讓它減少的。

  「七覺支」,它是屬于善法,要讓它增長。所以,原來經文是有包括說七覺支的不食,我們經文摘錄出來,這一段是把它省掉,就直接說怎幺樣讓七覺支能夠增長?了解這個原則,看經文就可以掌握。

  「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就像我們的身體,你要活著、你要健康,必須要仰賴食物;你有吃食物、你有營養的補充,身體就可以繼續的活動,繼續的存在健壯。「如是五蓋依于食而立,非不食」「五蓋」的存在,是有它助長的因緣,就是「依于食」,有讓它助長的因緣存在。再來後面這裏就有一蓋、一蓋的解釋。「貪欲蓋以何爲食呢?」「貪欲蓋」它會增加,是吃了哪些食物呢?「謂觸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貪欲令起,已起貪欲能令增廣,是名欲愛蓋之食」「貪欲蓋」的增加,是因爲你有太多的觸。事實上,你的六根一直在向外接觸,一直在攀緣。你到處去攀緣,表面上好像說我的人際關系很好,其實你是抓很多的因緣,抓很多外面的境界,你一直在觸、一直在觸,不知足……,你的「貪欲蓋」就會越增強、越增長。所以,「貪欲蓋」的食物,會讓「貪」增強、增長的,就是因爲你的觸太多,你的六根到處去攀緣,遇到可意境就不斷的去抓。

  「何等爲瞋恚蓋食?」「瞋恚蓋」增長的原因是什幺呢?「謂障礙相」遇到障礙相,一樣跟六根的向外接觸有關系,如果向外一直接觸,當你觸到可意境、順境,就會增長你的「貪欲蓋」;如果你觸到障礙、不喜愛的境界,觸到逆境,這樣就會起瞋心。所以,瞋心的生起,是因爲「六根」去觸到你不想要的境界,叫做「瞋恚蓋」,是來自于「障礙相」。事實上,是因爲心量狹小,然後遇到不可意境,這樣你就會起瞋。更深入來講,是你內心裏面有很多的框框,而且你內心裏面有很多的二元對立。所以,貪欲蓋的增長,瞋恚蓋的增長,跟你內心裏面的框框、二元對立,都有關系啊!二元對立的世界就是這樣,這是你的框框,二元對立是這樣,有很多你的要,有很多你的不要。如果觸到你的不要,觸到你不要的境界,你就會起瞋啊!觸到你要的境界,你就會貪啊!所以,是「貪欲蓋」與「瞋恚蓋」的食物。

  「睡眠蓋」增長,有哪些原因呢?因爲「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就是說一個人懶懶散散,對修行可有可無,沒有把修行放在第一順位,無精打采!不知道人生的目標在哪裏?都會讓一個人增加「睡眠蓋」,

  所謂「掉悔蓋」有四種,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他沖動,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閑不下來、靜不下來,「掉悔蓋」在我們後面課程講述「最後的五大關卡」,也有再诠釋。一個人「掉悔蓋」增長的原因有哪些呢?因爲「親屬覺、人衆覺、天覺、本所經娛樂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

  什幺叫做「親屬覺」呢?親疏觀念很強,很在乎親戚朋友,對親戚朋友、親屬的抓取很強,叫「親屬覺」,有很多的放不下。如果你有很多的放不下,放不下你的家人……,當你來禅修的時候,身是在禅堂內,心卻是在家裏,就是屬于「親屬覺」,會增加你的拉扯、掉悔。

  所謂「人衆覺」,就是都很在乎別人的眼光,整個心總是在想別人不曉得怎幺看?別人怎幺樣啦!都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像這樣沒辦法有魄力承擔。修行,尤其要禅修的時候,你是要斬斷前後、活在當下,因此這些都要能夠放下。

  所謂「天覺」,就是類似說一個人幻覺,包括異能那些都是,有人會跟我講他會講天語、也會寫天文,等于說他看不懂,他也不知道爲什幺會寫那些文字,問題就是說你會講那些天語、會寫這些天文,你的苦有減少嗎?你的煩惱有止息嗎?如果沒有,這些只是幫助你的,助長你的一些「掉悔」,這樣而已。所以,重要的還是能夠針對你的煩惱,針對苦的止息,有所益助才有用。

  什幺叫做「本所經娛樂覺」呢?就是一個人對過去所喜愛的經典,一直抓著不放。「本所經」就是本來過去所迷止喜愛的經典,一直抓著不放,然後要跟你講「歸零」,要重新來過,然後你卻一直放不下,于是沒辦法「歸零」,沒辦法以柔軟的心來聆聽,沒辦法活在當下,包括說要修行也是一樣,一直把過去的法門抓著不放,跟你講說要「歸零」,一個新的開始--「歸零」,才能夠見到法。對于過去一直抓著不放,沒辦法相應、沒辦法契入,這樣就沒辦法相應、沒辦法契入,因此也會增加你的掉悔、拉扯。所以,只要你真正能夠具足聞思的這些基礎,在禅修的時候真的能夠歸零,按照我們所跟你講的這些方法,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紮紮實實的去做,你幾天下來,會有很明顯的突破。包括說「本所經娛樂覺」,都會讓你一直執著不放,會增加你的掉悔。

  「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就是喜歡幻想、想象。

  「何等爲疑蓋食?」哪些會令一個人的「疑蓋」增加呢?這裏的經文也滿有意思,但是你從經文上面,不太能夠看出它的深義。「疑蓋食」就是有叁世的觀念,它會增加你的「疑蓋」之意思。「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于過去世猶豫、于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是什幺意思?沒有活在當下。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于對過去世猶豫、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疑蓋食」會增加,沒有活在當下。當然,裏面大家能不能再講出一個重要的恐懼?一直在業力與宿命論裏面打滾,被很多的業力觀念所束縛,放不下過去,放不下未來,放不下過去,一個心又一直盼望著未來。對現在呢?又是疑東疑西的,跟你講說法就是在眼前、在當下,你不信!

  然後跟你講說好好跟著…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六章 善用七覺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