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章 守护六根
(第一节)在历缘对境中,如何守护六根,才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云何不守护门?」一个人「不守护六根」是什幺意思呢?「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缘着……」「眼见色已」一般众生看到各种境界--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看到现象界的花花世界,「于可念色」于可意境、顺境、喜爱的境界,遇到这些可爱、喜爱的可意境界,觉得好的境界、顺境,就会起「缘着」,所谓「缘着」就是爱着、贪着。如果遇到「不可念色」─逆境、不可意境、不喜欢的境界,就起瞋恨;遇到喜欢的境界,就要抓取;遇到你要的境界,就拼命抓;遇到所不要的境界,就拼命的排斥、抗拒、瞋恨。
「不住身念处」没有好好观察当下的身心变化,「故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如实知,于彼起种种恶不善法,不得无余灭尽,于心解脱、慧解脱妨碍,不得满足」「身满恶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静;以不寂静故,于其根门则不调伏、不守护、不修习。如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其它的六根也都是一样。
所谓「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谓「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一般众生眼睛看到外面的色尘,或是耳朵听到外面的声音,看到、听到好的,就会一直的抓取;看到、听到不好的,就会起瞋。看到所要的境界、就在抓取,看到不要的境界、就起瞋。耳朵也是一样,听到你想要的声音--褒奖你、夸赞你,称赞你很聪明、很能干……,尾巴就翘得很高,你的心就被几句赞扬话语牵着走。同样的,当有人毁谤、批评你几句话,内心传进来不想听的声音,遇到不可意境、就起瞋。我们众生的「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都是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
「四念处」就是让你的身、让你的心,能够回来看你当下的身、受、心、法。一个人的心没有内敛、守护六根、没有修行,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六根」都一直向外攀缘、抓取,然后又被境界牵着鼻子走,「八风」只要有一风,把你吹东、你就向东,于是东倒西歪。修行就是要让你的心,不管面对可意境或是不可意境,都能渐渐做到「如如不动」,所谓「如如不动」并不是麻木、没有觉知,而是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如果一个人很在乎别人的评论、评断,你的心没办法真正安止下来;当你静下来之后,又会去抓「谁又讲怎幺样啊!我做这件事情不晓得别人的看法是怎幺样啊!……」都很在乎别人的评断,你的心也没办法安止下来,没办法有果决的大魄力,因此我们的心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
对于修行者而言,何谓「善守护根门」呢?「多闻圣弟子眼见色已,于可念色不起缘着,不可念色不起瞋恚」「不起缘着」就是不贪爱,过去习性会贪爱的「可爱色」,现在已经不会起贪爱了;遇到「不可念色」不可意境,不会起瞋心了。「常摄其心住身念处」因为你的心已经安住在「四念处」上面了,都随时明觉当下身、受、心、法的变化了,所以「无量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一方面你的身心柔软,一方面你的心胸也是无边无量。如果心胸很狭窄,范围框框很狭小,遇到框框外面的、你就反弹,所谓「无量心解脱」能够做到不受八风吹动,都是要有相当大的心胸。
「无量心解脱、无量慧解脱如实知,于彼所起恶不善法寂灭无余,于心解脱、慧解脱而得满足;解脱满足已,身触恶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门善调伏守护修习」。
【法义分享】到达守护六根,已是进入实修阶段。何谓「不守护六根」呢?就是六根接触到可意、可爱之境,就起贪爱、黏着、抓取。六根触到不可意境、不顺心之境就起瞋、排斥、抗拒。如是,身心常成为境界的奴隶,都被境界牵着鼻子走。
什幺叫做「守护六根」呢?当「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遇可意境不起贪;遇不可意境,不起瞋。若有起恶不善法,马上觉察、立即改进。如此,心有所主,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是我们历缘对境很能够用得上、也很重要的章节,都是实际上我们修行要下工夫所在,要把这些落实在日常的历缘对境中,修行不是懂一些知见,不是在争辩,而是包括修行的功夫、定力方面,都是要加以检验。你的检验是在哪里?都是在六根与六尘、境界接触的时候,有没有跟以前不一样呢?记得!修行是跟自己比,不是跟别人比,你自己有没有一天一天的成长?有没有一天一天的脱胎换骨?你过去常成为境界的奴隶,现在有没有一天一天的脱胎换骨出来呢?都是很重要的检验。
(第二节)「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我们不要只看表相,包括要跟他学的法师、大师、上师也是一样,不要只看表相。真正有内涵的人,往往不会很重视表相的。
(第三节)「我今当说律仪、不律仪。云何律仪?云何不律仪?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贪着,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于彼次第随生众多觉想相续,不见过患;复见过患」「复见」就是说虽然看到过患,但也不能够除灭。「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是名不律仪。云何律仪呢?」就是所谓的「若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起贪。「于不可念色不起恚想」不起瞋,「次第不起众多觉想相续住,见色过患;见过患已,能舍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
(第四节)「云何不律仪?」「不律仪」就是不守护六根,「六根不知量」到处一直在攀缘,「眼根不律仪所摄护」眼根都是一直向外攀缘,到处东张西望、攀缘,就是「眼根不律仪所摄护。眼识(贪)着色」眼识一跟境界接触,就贪着、黏着,「缘着故」就是贪爱。因为贪爱、黏着,于是就会产生苦受。「苦受故,不一其心」因为你的心被境界牵着走了,没办法静下来。「不一心故,不得如实知见」因为你的心到处在漂浮飘荡,比如喜欢玩股票,你的心就跟着股票而上上下下,你的血压也跟着上上下下。所以,你黏着什幺,就会被境界把你卡住、吸引住。「不得如实知见;不得如实知见故,不离疑惑」就没办法离疑惑,因为你的心无法静下来求真求证,没办法静下来如实观,所以你的内心里面有很多的疑惑、疑结,没办法破除,就是「不离疑惑」。
「不离疑惑故,由他所误」因为本身没办法亲证,加上你内心里又有很多的苦,变成去跟随着人、跟随着外境,被盲师牵着鼻子走,你也不知道,「由他所误」就是被一些盲师牵着鼻子走、也不知道。「而常苦住」就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就是「不律仪」。
什幺叫做「律仪」呢?「眼根律仪所摄护。眼识识色,心不染着」当眼睛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心不贪染,不贪爱、不染着,就会「常乐受住」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所谓定、静、安、虑、得,有,不会到处攀缘、被境界牵着鼻子走,你的心就能够定得下来,定、静是一个过程,「安」就是进入轻安的阶段,「虑」就是深度「止观双运」,于是就能够体悟、有所得。「心不染着已,常乐受住」会有禅悦,「心乐住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实知见」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安详、宁静,就不必到处去攀缘;如果你的内心快乐、愉快,可以不必去找电动玩具或是飙车,一直来刺激。
「一其心已,如实知见」因为你的心能宁静下来,你就能够「止观双运」,「一其心」就是你的心能够一心,清清楚楚的活在当下。「如实知见已,离诸疑惑」能够如实观、如实的看,去求真求证,内心里面的疑结就会慢慢破除。「离诸疑惑已,不由他误,长安乐住」因为疑惑的破除是来自于你的实修实证,就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会被很有名的大师,人相、我相、名相、大师……牵着走。「不由他误,长安乐住」一个人不能够如实体悟,如实了悟「四圣谛」,就会像棉花丸这样轻飘飘的,风吹哪里、就吹向哪里。
「不律仪」就是不守护六根,看到可意境就起贪,看到不可意境就起瞋。如是,心常被境界牵着鼻子走而成为奴隶,心静不下来,六根又到处攀缘,如此动荡不安的心,怎幺能看到宇宙人生的实相?怎幺能脱离苦海呢?所以,一般众生的心,当「六根」跟「六尘」接触,就会起种种的内心觉受,「六识」内心的觉受就会出来了,「眼识」就是由眼根接触色尘,所产生的是非、好坏判断。好的,下一步就贪爱、贪着;不好的、不可意境的,你就起瞋恨。因此,当接触之后,内心就会起了变化,如果一般触到顺境,一定会进一步的起贪爱;如果触到的是逆境,就会起瞋心。不管起贪爱或是起瞋心,你的心都会成为境界的奴隶,就是六根不守护律仪。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六根,每天都在跟「六尘」(境界)接触,每天历缘对境所遇到的境界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我们每天历缘对境所遇到的境界,「六识」就是讲我们整个的心理变化、情绪变化,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六根」与「六尘」接触,然后产生的顺、逆--贪爱、瞋心。「六识」就是我们贪瞋痴的心理变化、我们的苦受,遇到顺境、就起乐受;遇到逆境、就起苦受,苦受就会产生瞋心,乐受就会产生贪爱,在贪瞋痴里面成为境界的奴隶、起贪瞋,因为众生的痴、无明,对身体的实相不了解,对境界的实相情况不了解,对「六根」与「六尘」两方面,没有如实的了解,就是无明、愚痴。所以,当你遇到境界,就成为境界的奴隶,然后起贪、起瞋,在循环、轮转,就是「不守护六根」。
我们要修行、「守护六根」,一方面了解「六根」--我们的身心,本身就是一直无常生灭变化,而且本身也是缘起。再来,你要看到一切的境界,也是一直在剎那生灭变化,而且也都是缘起,一方面看清实相,当你再遇到各种境界的时候,就会以平常心面对,这时候会以平等心、平常心面对,但不是麻木不仁,不是说没有感情,因为你了悟这些实相。当人家夸赞你好,你知道、也…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一章 守护六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