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章 守護六根
(第一節)在曆緣對境中,如何守護六根,才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雲何不守護門?」一個人「不守護六根」是什幺意思呢?「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于可念色而起緣著……」「眼見色已」一般衆生看到各種境界--現象界的一切人事物,看到現象界的花花世界,「于可念色」于可意境、順境、喜愛的境界,遇到這些可愛、喜愛的可意境界,覺得好的境界、順境,就會起「緣著」,所謂「緣著」就是愛著、貪著。如果遇到「不可念色」─逆境、不可意境、不喜歡的境界,就起瞋恨;遇到喜歡的境界,就要抓取;遇到你要的境界,就拼命抓;遇到所不要的境界,就拼命的排斥、抗拒、瞋恨。
「不住身念處」沒有好好觀察當下的身心變化,「故于心解脫、慧解脫無如實知,于彼起種種惡不善法,不得無余滅盡,于心解脫、慧解脫妨礙,不得滿足」「身滿惡行,不得休息,心不寂靜;以不寂靜故,于其根門則不調伏、不守護、不修習。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複如是」其它的六根也都是一樣。
所謂「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謂「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一般衆生眼睛看到外面的色塵,或是耳朵聽到外面的聲音,看到、聽到好的,就會一直的抓取;看到、聽到不好的,就會起瞋。看到所要的境界、就在抓取,看到不要的境界、就起瞋。耳朵也是一樣,聽到你想要的聲音--褒獎你、誇贊你,稱贊你很聰明、很能幹……,尾巴就翹得很高,你的心就被幾句贊揚話語牽著走。同樣的,當有人毀謗、批評你幾句話,內心傳進來不想聽的聲音,遇到不可意境、就起瞋。我們衆生的「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都是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
「四念處」就是讓你的身、讓你的心,能夠回來看你當下的身、受、心、法。一個人的心沒有內斂、守護六根、沒有修行,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六根」都一直向外攀緣、抓取,然後又被境界牽著鼻子走,「八風」只要有一風,把你吹東、你就向東,于是東倒西歪。修行就是要讓你的心,不管面對可意境或是不可意境,都能漸漸做到「如如不動」,所謂「如如不動」並不是麻木、沒有覺知,而是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如果一個人很在乎別人的評論、評斷,你的心沒辦法真正安止下來;當你靜下來之後,又會去抓「誰又講怎幺樣啊!我做這件事情不曉得別人的看法是怎幺樣啊!……」都很在乎別人的評斷,你的心也沒辦法安止下來,沒辦法有果決的大魄力,因此我們的心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
對于修行者而言,何謂「善守護根門」呢?「多聞聖弟子眼見色已,于可念色不起緣著,不可念色不起瞋恚」「不起緣著」就是不貪愛,過去習性會貪愛的「可愛色」,現在已經不會起貪愛了;遇到「不可念色」不可意境,不會起瞋心了。「常攝其心住身念處」因爲你的心已經安住在「四念處」上面了,都隨時明覺當下身、受、心、法的變化了,所以「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一方面你的身心柔軟,一方面你的心胸也是無邊無量。如果心胸很狹窄,範圍框框很狹小,遇到框框外面的、你就反彈,所謂「無量心解脫」能夠做到不受八風吹動,都是要有相當大的心胸。
「無量心解脫、無量慧解脫如實知,于彼所起惡不善法寂滅無余,于心解脫、慧解脫而得滿足;解脫滿足已,身觸惡行悉得休息,心得正念,是名初門善調伏守護修習」。
【法義分享】到達守護六根,已是進入實修階段。何謂「不守護六根」呢?就是六根接觸到可意、可愛之境,就起貪愛、黏著、抓取。六根觸到不可意境、不順心之境就起瞋、排斥、抗拒。如是,身心常成爲境界的奴隸,都被境界牽著鼻子走。
什幺叫做「守護六根」呢?當「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遇可意境不起貪;遇不可意境,不起瞋。若有起惡不善法,馬上覺察、立即改進。如此,心有所主,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是我們曆緣對境很能夠用得上、也很重要的章節,都是實際上我們修行要下工夫所在,要把這些落實在日常的曆緣對境中,修行不是懂一些知見,不是在爭辯,而是包括修行的功夫、定力方面,都是要加以檢驗。你的檢驗是在哪裏?都是在六根與六塵、境界接觸的時候,有沒有跟以前不一樣呢?記得!修行是跟自己比,不是跟別人比,你自己有沒有一天一天的成長?有沒有一天一天的脫胎換骨?你過去常成爲境界的奴隸,現在有沒有一天一天的脫胎換骨出來呢?都是很重要的檢驗。
(第二節)「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我們不要只看表相,包括要跟他學的法師、大師、上師也是一樣,不要只看表相。真正有內涵的人,往往不會很重視表相的。
(第叁節)「我今當說律儀、不律儀。雲何律儀?雲何不律儀?愚癡無聞凡夫眼見色已,于可念色而起貪著,不可念色而起瞋恚,于彼次第隨生衆多覺想相續,不見過患;複見過患」「複見」就是說雖然看到過患,但也不能夠除滅。「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比丘!是名不律儀。雲何律儀呢?」就是所謂的「若眼見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起貪。「于不可念色不起恚想」不起瞋,「次第不起衆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舍離。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是名律儀」。
(第四節)「雲何不律儀?」「不律儀」就是不守護六根,「六根不知量」到處一直在攀緣,「眼根不律儀所攝護」眼根都是一直向外攀緣,到處東張西望、攀緣,就是「眼根不律儀所攝護。眼識(貪)著色」眼識一跟境界接觸,就貪著、黏著,「緣著故」就是貪愛。因爲貪愛、黏著,于是就會産生苦受。「苦受故,不一其心」因爲你的心被境界牽著走了,沒辦法靜下來。「不一心故,不得如實知見」因爲你的心到處在漂浮飄蕩,比如喜歡玩股票,你的心就跟著股票而上上下下,你的血壓也跟著上上下下。所以,你黏著什幺,就會被境界把你卡住、吸引住。「不得如實知見;不得如實知見故,不離疑惑」就沒辦法離疑惑,因爲你的心無法靜下來求真求證,沒辦法靜下來如實觀,所以你的內心裏面有很多的疑惑、疑結,沒辦法破除,就是「不離疑惑」。
「不離疑惑故,由他所誤」因爲本身沒辦法親證,加上你內心裏又有很多的苦,變成去跟隨著人、跟隨著外境,被盲師牽著鼻子走,你也不知道,「由他所誤」就是被一些盲師牽著鼻子走、也不知道。「而常苦住」就在苦海裏面浮浮沈沈,就是「不律儀」。
什幺叫做「律儀」呢?「眼根律儀所攝護。眼識識色,心不染著」當眼睛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心不貪染,不貪愛、不染著,就會「常樂受住」你的心能夠甯靜下來,所謂定、靜、安、慮、得,有,不會到處攀緣、被境界牽著鼻子走,你的心就能夠定得下來,定、靜是一個過程,「安」就是進入輕安的階段,「慮」就是深度「止觀雙運」,于是就能夠體悟、有所得。「心不染著已,常樂受住」會有禅悅,「心樂住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實知見」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安詳、甯靜,就不必到處去攀緣;如果你的內心快樂、愉快,可以不必去找電動玩具或是飙車,一直來刺激。
「一其心已,如實知見」因爲你的心能甯靜下來,你就能夠「止觀雙運」,「一其心」就是你的心能夠一心,清清楚楚的活在當下。「如實知見已,離諸疑惑」能夠如實觀、如實的看,去求真求證,內心裏面的疑結就會慢慢破除。「離諸疑惑已,不由他誤,長安樂住」因爲疑惑的破除是來自于你的實修實證,就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會被很有名的大師,人相、我相、名相、大師……牽著走。「不由他誤,長安樂住」一個人不能夠如實體悟,如實了悟「四聖谛」,就會像棉花丸這樣輕飄飄的,風吹哪裏、就吹向哪裏。
「不律儀」就是不守護六根,看到可意境就起貪,看到不可意境就起瞋。如是,心常被境界牽著鼻子走而成爲奴隸,心靜不下來,六根又到處攀緣,如此動蕩不安的心,怎幺能看到宇宙人生的實相?怎幺能脫離苦海呢?所以,一般衆生的心,當「六根」跟「六塵」接觸,就會起種種的內心覺受,「六識」內心的覺受就會出來了,「眼識」就是由眼根接觸色塵,所産生的是非、好壞判斷。好的,下一步就貪愛、貪著;不好的、不可意境的,你就起瞋恨。因此,當接觸之後,內心就會起了變化,如果一般觸到順境,一定會進一步的起貪愛;如果觸到的是逆境,就會起瞋心。不管起貪愛或是起瞋心,你的心都會成爲境界的奴隸,就是六根不守護律儀。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六根,每天都在跟「六塵」(境界)接觸,每天曆緣對境所遇到的境界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們每天曆緣對境所遇到的境界,「六識」就是講我們整個的心理變化、情緒變化,都是來自于我們的「六根」與「六塵」接觸,然後産生的順、逆--貪愛、瞋心。「六識」就是我們貪瞋癡的心理變化、我們的苦受,遇到順境、就起樂受;遇到逆境、就起苦受,苦受就會産生瞋心,樂受就會産生貪愛,在貪瞋癡裏面成爲境界的奴隸、起貪瞋,因爲衆生的癡、無明,對身體的實相不了解,對境界的實相情況不了解,對「六根」與「六塵」兩方面,沒有如實的了解,就是無明、愚癡。所以,當你遇到境界,就成爲境界的奴隸,然後起貪、起瞋,在循環、輪轉,就是「不守護六根」。
我們要修行、「守護六根」,一方面了解「六根」--我們的身心,本身就是一直無常生滅變化,而且本身也是緣起。再來,你要看到一切的境界,也是一直在剎那生滅變化,而且也都是緣起,一方面看清實相,當你再遇到各種境界的時候,就會以平常心面對,這時候會以平等心、平常心面對,但不是麻木不仁,不是說沒有感情,因爲你了悟這些實相。當人家誇贊你好,你知道、也…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一章 守護六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