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体,但是对心意识的「识」,却一直死抓着不放。「非识」就是没有针对「识」来对治,没有针对「自我」来对治,只有治标而没有治本。
「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看到我们的身体,因为有生、老、病、死,对这方面就容易放下了,心甘情愿的放下了。但是,对于心、意、识呢?愚痴无闻凡夫却不能够生厌、离欲、解脱,对生命的「自我」核心却死抓着不放。当然,一般人一直在世间的名利堆里面,一直抓、一直抓「我的」、「我的」,我的财产、我的名利、我的地位、我的妻儿、我的父母、我的亲友……种种「我的」,这些慢慢都可以放下了。
进一步来到自己的时候,「身体」也可以放了,不会在乎色身的漂亮与否,不会在乎这个色身、可以放了,但是对于深层「自我」的生命核心,却是非常不容易断,就是初果到四果之间不同的地方。如果能够厌患这个身,身体方面能够厌离,是初果到三果方面可以做到。但是,证到三果的人,他的「自我」还是没办法放下,虽然很容易理解「无我」,但是「自我」还是没有放、没有断。
「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所谓「我思故我在」,一般人很容易从「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就会产生「我、我是、我能」的觉知、觉受,但是却看不到背后的「我是、我能」。事实上,这个「我」的存在,它是很多很多的因缘聚集、聚合而成的,如果你看不到缘起,就会紧抓着不放。所以,当这一种「我、我所」的意识很强,深层的自我、深层的我慢,都没办法破除的。
「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佛陀希望大家能够从三果,继续向上到阿罗汉果,因为三果的「五上分结」还没有断除,针对「识」方面,你还看不到、还放不下,亦即在以我慢、以慢断慢的过程,以我慢在断那些粗浅的慢,像断身见、对身的贪爱,就是属于是粗层的。但是,你后面的慢还都紧抓着。因为佛陀知道要真正能够断除深层我慢,很不容易!佛陀就坦白讲,如果「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佛陀做一个比喻,在还不能够到达究竟解脱、不能够放下以前,你对这个「识」、身的执着,一般众生是容易放下身的执着,但是不容易放下「识」。
于是佛陀就反过来讲了,在你还没有解脱以前,一定会执着、一定会抓取,因为你还不知一归何处、回归到法界,没办法回到法依止、法界依止,你一定会有所抓取。以佛陀的了解,如果这二种不能够完全放下,必须要执着其中一种,建议你宁愿抓这个身体,这样还好!不要去抓这个「识」,为什幺呢?因为如果这个身体、我们的色身好好调养,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七、八十年、一百年的寿命,还比较容易观察到。
而「识」却是日夜剎那须臾生灭变化,我们身体的变化还比较慢。如果拿出你小时候5岁的照片,还有15岁、25岁、35岁、45岁的照片摆出来,就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人,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同的在成长变化,但是脸型还是多少可以看得出来。事实上,我们身体也是剎那在变化,整体身体的变化是比较慢,以身体的寿命来讲,一般平均七、八十年都没什幺问题,但是这个「识」方面就不一样,它是每天、每分、每秒都在流动变化。因为「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就产生我们这个「识」,我们的「六根」,身体这个「根」不断在变化,「六尘」也是不断在剎那变化,我们的「识」更是剎那在变化。
如果在还没有解脱以前,你想要抓一样东西,佛陀建议我们宁可去抓这个身,也不要去抓那个识。「所以者何?」如果身体好好调养,还有可能到达一百岁,甚至超过一百岁都有可能,「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如果你好好养生,也有可能超过百岁,而彼心、意、识呢?它却是「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所以,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识」,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是要破除深层的我,让大家体会「无我」的深义。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注意「缘起」,对「缘起法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佛陀希望大家好好深观缘起,那个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属于「识」的觉知。所谓「观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燄,诸识法如幻」意思就在告诉我们,它都是不断的因缘情况不同,根、尘接触每一剎那不同,每一剎那的那个「识」,它都不断的在变、不断的在变,至于说心、意、识这三者的关系,其实是同一样东西,当它到最核心的时候,就是一个心。
所谓「心」,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一种清楚明觉的状态,如果你要起心动念、有一个意向,一开始会有一个波动。通常要在起心动念之时,会有一个意向、意愿开始启动,念头一起来,意向一出来,就会从这个心起功能、起作用,就会产生意向、波动,当你的意向、波动一出来,再来你就会进一步去做二元对立的分别,「识别」就是在是非、好坏、对错、大小……二元对立的分别,这样就越来越粗、越向外。所以,我们修行一般都是在这个「识」上面,「识神」就在是非、好坏……分别,用头脑思惟在作意、想象……,都是在「识」跟「意」二个层面。
我们修行要慢慢来到「无为」,保持那一种空的状态之下,回到单纯的心、明觉的情况,对整个境界都了了分明,但是你不会去对火车声兴起「好讨厌!」或是说听到鸟叫声,认为「鸟叫声好好听、好喜欢!」希望牠唱歌唱久一点,认为火车声很不喜欢。
当你在喜欢、不喜欢情境中,都是落入在意识里面,所谓要修行是你要回到心的明觉,就是心、意、识的整个关联,是这样微细的划分。像色、受、想、行、识,「五阴」的「识」,事实上整个就是合一体讲,要细分是色、受、想、行、识这样,但是有时候只有讲一个「识」,代表就是合为一体,有时候是讲一个「意」(「六根」的意根),但是其实都是代表一体,如果要加以细分,才是这样一个不同的分别,因为这里有提到心、意、识。
【法义分享】此经请参考前节的法义分享。愚痴无闻凡夫(包括一般修行人)于四大身观察其不净与后患,因而厌患、离欲、背舍,但却看不到识的成因与后患,由于幻觉而产生我、我的观念,所以「自我」就一直紧抓着不肯放、不敢放。虽然口说无我,但却很怕无我。证到三果的阿那含都还舍不掉、突破不了。大家慢慢越深入之后,就可以体会到这里所讲的,因此佛陀就明讲:如果无法放下抓取,一定要执取的话,宁愿抓这个色身,也不要去抓心意识,两相比较,色身比心意识还可靠一些。整体色身的生住异灭平均可有七、八十年,而心意识的生灭却是日夜时刻,须臾生灭变化。
一般众生容易抓的是身体,比较会在乎身体、形象、身相方面,修行人,当然有很多还是很在乎身体、身相方面,但是有的修行人在更深入之后,重视的是「自我」、自我意识的形象,亦即修行人抓心意识之后,会产生更大的我是、我能、我慢。一般众生抓身体的我慢,虽然是有我慢,但是那一种我慢,不会比欠缺正知正见,而抓住心意识的大修行人更大,那些修行人的我慢反而是比较大。一般的众生虽然有我慢,但是不会随便、也不敢随便让人家顶礼,但是一些知见不是正确的大修行人,认为他的修行境界很高,是大法师、大法王,字认为是什幺、什幺,理所当然要受人家的顶礼,受人家的恭敬、受人家的礼拜,这方面会形成深层的自我、我慢这些,如果没有看到,就容易走偏差、走到这里来。
今天把此讲具体、讲清楚一点,希望大家能够突破这一个关卡,如此「五上分结」就容易突破,就不会卡在那里。所以,佛陀跟我们讲,一般容易看到色身方面的放下,但是对深层自我方面,却不容易看到,因为这是很微细,我们把这些全程讲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在分岔点看到,就可以避免掉。
(第三节)「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以者何?此愚痴凡夫本不修梵行……」「若黠慧者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断,爱缘尽;无明断,爱缘尽故,身坏命终,更不复受」证到四果的人「不更受故,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法义分享】同样有此色身后,凡夫不明其成因与实相,所以起了我、我所的幻觉而执取不放,导致身坏命终、还复受身。死抓不放,下一世的种子就会形成出来,但是这个种子仍然是一些地、水、火、风、空的组合,遇缘又会再长出新芽。所以,这个种子也是一些地、水、火、风、空的组合。有智慧的解脱者,了知此身心形成之因与本来面目,体证到缘起性空、无我、无我所,体证到空,因而放开、完全不抓取,任运而浮沉。所以不会去结下一世的种子。身坏命终,更不复受,解脱自在,脱离生死轮回。这里二样的比喻,希望大家也慢慢去体会、慢慢去了解。
修行方面,如果观念偏差走错,越修我慢越大,这种情况很可惜;如果一个真正有正知正见,然后实修实证上来,事实上证初果的时候,我慢就已经大大降伏、减少,身心会越柔软,再来二果、三果,会一路一直上来,当然这是世间的四双八辈,有修有证的圣者,是值得众生来恭敬,值得众生顶礼,这样是不错,但是当事人他不会自认为修行境界很高,你们要顶礼我、要膜拜我的心态。如果是正知正见的解脱道修行,你是越修之后,身心越柔软,我慢越减少,这是自然而然的。至于众生遇到这样的一个智慧者,一个修行者,一个四双八辈的福田,众生怎幺样来顶礼、来恭敬,那是众生的事情,你…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