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P3

  ..续本文上一页要怎幺样来恭敬他,这是众生的事情。众生的身心有没有柔软?有没有想要亲近善知识的这一种心?是看众生的意愿如何,身心柔不柔软?那是众生方面的事。但是对当事人、四双八辈的人来讲,他的内心里面不会自认为修行境界很高,你们要来顶礼我的一种心态,如果有如此情况、意思,里面都还有很强的我慢。

  (第四节)这里要讲到十二缘起的法说与义说,什幺叫做法说呢?「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法说是说一个总原则,经文里面是讲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佛陀告诉我们:现象界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它背后的原因,都有很多因缘、很多的条件聚合之后,现象才会产生出来。所以,法说是讲一个总原则。「此有故彼有」因为有这些元素、条件,才会有下一种现象出来,这是一个总原则。

  「义说」方面呢?「十二缘起」、「无明行」的具体内容是什幺?「义说」是详细的解说,「法说」是说一个总原则,所有现象界的产生,它都是有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就像要生产一辆汽车,需要有很多的零件具足之后,这一辆车才会出产。因为有这些零件具足,才会有这辆车子跑出来,即谓「此有故彼有」,因为我这些汽车的零件、条件各方面,加上工厂的这些设备齐全之后,「此有」有这些条件、元素,「故彼有」这边生产线的另一端,车子就会跑出来,再来这辆车子有了,然后我现在有钱、也有需要,我要买一辆车子,「此有」因为有车子,加上有钱、有需要,于是这一辆车子就会跑到我家里,亦即「此有故彼有」。

  当你有了车子之后,但是你不珍惜,开着车去飙车,因为漠视生命、不珍惜生命,于是怎幺样?「故彼有」车祸就会产生,车祸的产生是因为有前面这些因素、条件。如果你不买这辆车,也不会发生车祸,又说回来,如果裕隆汽车公司不要出产这辆车子,或是其他车商不要制造出来,我也不会去买车……。如果要往前一直去追溯,他们不要发明,也就没有这些车子。如果要去责怪很多外面那些因素,你永远没完没了!

  所有现象的产生都有,背后有很多的因缘条件具足才会产生,夫妻之所以会吵架,甚至还曾听朋友讲说他们夫妻为了要不要打一只蟑螂?吵到最后离婚了。但是,真正的总原因是这一只蟑螂吗?那只是藉题发挥。事实上,因为结婚几年下来,常常在那里吵吵闹闹,很多的事情慢慢酝酿,后来这只是一个导火线而已。所以,很多事情要看到它背后是多因、多缘形成。

  何谓「十二缘起」?《阿含经》的这一章,把十二支缘起做很详细的解说,什幺叫做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就是不知道你的作为是正确、还是错误,「不知报」就是不知道后来的果,会产生什幺样的果报、你不知道。「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因所起法」就是果,「不知因所起法」就是不知道果。「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应该学习、还是不应该学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在平常的历缘对境之中,根、尘接触的时候,你起了种种变化,都不知道去觉察。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无无间等」没有在历缘对境的当下去现观,当下没有观察身、口、意的冲动,都是「无明行」冲动。「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十二缘起」所讲的「无明」,总结下来就是对万事万物的实相、真理,不了解、不清楚;对我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不清楚、不了解;对你当下身、口、意的展现冲动,而没有觉知,你的心、六根一直在攀缘,也都没有清楚觉知到,叫做「无明」。

  何谓「无明」?比较具体解释,第一个,对于现象界的人、事、物,包括真理实相、缘起、无常、无我的实相不了解,亦即对这方面的无知。第二个,对你当下身、口、意的展现,都是一直冲动,没有清楚去觉察到,就是「无明」。因为你没有清楚觉察到,于是就会导致你的作为是一种「无明行」。这里所讲的「行」,就是身行、口行、意行,只有讲出「中性的行」而已,如果你是无明,所产生的就是「无明行」、无明的冲动,「行」就是一种冲动。

  解脱者、成佛者,像阿罗汉或是佛陀,他们有没有行?一个有正知正见的解脱者,他是「明行足」,是契入无为、契入涅槃,但不是什幺事都不做。佛陀卅五岁之后,他就解脱、契入涅槃,但是他都是「明行足」,把「无明」转为「明」。对宇宙内外的真理、实相,他本来不知道,现在已经知道了;对于身、口、意的展现,本来是冲动的,现在转为「明行」、身心柔软;你在讲话的当下,也都清楚知道:你的身心、你的举止、你的动作,都能够清楚觉察、清楚知道,这一定要身心柔软,如果身心不柔软、冲动,你就看不到。

  所以,所谓「行」是什幺?「十二缘起」里面的「识」,就是「六识身」,就是六根与六尘接触,根、尘接触之后产生的「识」,叫做「六识身」,就是「十二缘起」里面所讲的「识」,不只是侷限在一个投胎识的「识」而已。什幺叫做「名」呢?什幺叫做「色」呢?所谓「名」,是「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就是身体与心理,「名」是有关于心理层次方面的,「色」就是身体层次方面的,「四大」就是身体,「六入处」就是我们的六根。所谓「触」,就是我们「六根」与外境「六尘」的接触,当你有根、尘接触之后,才会起各种的觉受。

  「受」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当你有了各种觉受之后,才会产生种种贪爱,爱是有「三爱」--欲爱(欲界爱)、色爱(色界的爱)、无色爱(无色界的爱),就是所谓的「三界」。一般众生所贪着、所抓取的,都不出这「三界」,「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欲取」就是欲诤,一般凡夫的欲诤;「见取」就是见诤。凡夫是「欲诤」不断,修行人是「见诤」不断。「戒取」是戒禁取,「我取」就是我执、身见方面。因为你一抓取就会「有」。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补充一个「界」字--「欲界的有」,亦即「欲界的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你有贪爱欲界,还没有解脱生死以前,会继续在欲界里面出生、投胎、轮回……。如果贪爱色界,就会在色界里面打滚;如果贪爱无色界的禅定,就会生到「无色界天」。

  什幺叫做生?什幺叫做老?什幺叫做死?经文里面简短的定义,大家自己可以看。【法义分享】缘起法「法说」是说个总原则,「义说」是具体的解释十二支缘起的内容。「缘起法」有浅有深,「无明、行、识、名色」一样有浅有深。至于其深义方面,本来是要写另外一本书来深论,看以后的因缘。这是实修实证方面很重要的关键,不过在我们上课的内容,也会点到为止的跟大家讲重要关键。「无明」另有很深的含意,如果只从文字上去理解、思惟,很容易误解、错解。如果不了解「无明」的深义,就很容易被催眠、被掌控,而且是背负着重重的「原罪」在修行。

  如果无明方面的解释是错误的,你很容易就会被催眠、被掌控,背负着「原罪」在修行。一般的宗教师会把「无明」变成你的「原罪」,让你背负着「原罪」的十字架,这样你就比较容易加入宗派、加入宗教成为信徒。你的出生不是你的错,错是在于你不了解真理实相,而颠倒梦想的抓取,就会产生苦。「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都可以是中性的,注意!这里我体会到、提出来,它们都可以是中性的。你可以三轮体空的触,也可以无条件、无所求的爱,问题、痛苦、烦恼来自于「取」,那个贪爱、执取就会带来一大堆无穷的后患。

  比如,一个行善、一件善事、一件善行,以一般人来讲,会有这个「我」、还有「他」,以及「善行」这一件事情,我去帮助他,解除他的生活困苦,我做了一件善事……。一般众生是会有「我去做一件事情去帮助他!」觉得「我做了一件好事」,然后我又累积功德、累积了几分,有一个我、有一个他、还有一个善行,就是「三轮不空」。所谓「三轮体空」,真正体会「无我」的人,去做这样的事情,他会看因缘情况、实际需要,然后就会去做,但是他没有这一种「我啦!他啦!善行」的观念,该做的、就去做,能够做的、就去做。

  事实上,他体会到的就是这个「我跟他」是一体的,也没有「善行」这方面的观念,他是溶为一体的,叫做「三轮体空」。如果你有「我见、身见」存在,三轮就不空。行善就是有一个「我」,然后去布施、去做一件善事,因为一定要有一个对象,让你去做一件善事。所以,是有这个「我」、有那个「对象」、还有这一件事情,就是有这三者的存在。所谓「为善若欲人知」是属于「阳德」,「为善不欲人知」是一种「阴德」,当然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你再更深一层解析,有时候我们这里面也许会有一种「贪」,「阳德」只有累积十分而已,如果「不欲人知」的「阴德」可以累积一百分。

  再深层去解析,要去看到我们背后是否又有去贪累积更高分的一种德?这也要更深层去看到,但是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然后可以再慢慢去提升,就是无我、无我所,「无我」就包括对象的消失,觉得说当下该做,你就会去做。「放生」也要有智慧,否则放生有时候会变成「放死」,有可能制造

  染。你可以无条件、无所求的爱,有的人就提疑问:「奇怪!这个爱,不是生死轮回的原因吗?修行人怎幺可以有爱呢?解脱者怎幺会有爱呢?……」所以,认为修行人不可以有爱,贪在「色界」里面的这些…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