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

  

  第十六章的缘起性空,讲到非常重要的十二缘起,如果大家能够好好去体会、消化,后面的缘起甚深,我们才能够谈。因为要体会到缘起,再体会到缘起甚深之后,再体会到涅槃、空、无为,那是甚深极甚深!再来就逐步要深入比较更深的这些了,现在先来看缘起性空这里。

  有人问尊者舍利弗,佛陀弟子里面他们在对答、在探讨,有人就问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希罗!以前你曾经说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尊者摩诃拘希罗他就回答:『我今当说个比喻。譬如有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这里面因为讲到比较深的这些,包括说自作、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有时候你会搞得迷迷糊糊。事实上,舍利弗他是知道,但是却故意要问摩诃拘希罗,看他了不了解?当然彼此的讨论、探讨之中,也可以增加彼此对这方面的观念更确立,最主要就是要去探讨一个识,因为一般众生对这个识,都不了解、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识是怎幺样形成的?然后就一直在抓着自我,抓着一个灵魂,抓着一个不变的自我、自性,而佛陀就坦白讲: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如果你这一关看不透,不知道它是怎幺来,那幺你就是会一直去抓着这个。摩诃拘希罗他就回答:「彼识非自作、非他作」这个识不是本来存在,也不是另外一个人能够有能力赐给你这一种识。

  尊者舍利弗继续问:「然彼名色缘识而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你以前曾经说过是因为有识之后,后面才有名、色的产生,今天你的回答怎幺说是有名、色,然后才会有识的产生呢?到底你这样的说法有没有违背呢?有没有矛盾呢?摩诃拘希罗他就继续再回答:「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以前在成功岭受训的时候,到野外去,如果枪要架起来,是用三支枪架起来。立体、空间要存在,必须要三个支撑的东西,这样放着才能成立。

  在乡下有时候要晾衣服,如果没有东西可以支撑,就会用三个竹竿把它结在一起,然后分开,这样就可以做一个支撑的架子,因为三个点就形成一个面,然后加上上面这个点立体,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空间,可以支撑东西。

  名、色跟识这三种,就如同这三支枪,必须互相依赖,然后才会成立、继续运作,只要去掉其中的一支,能不能存在?它就会垮掉。「譬如三芦」就是三支竹竿,「立于空地,展转相依」大家是互相依赖而得竖立,如果你抽掉其中一支竹竿,其他的二支,就没办法单独存在,它就会垮下来。「若去其二,一亦不立」一样「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这里最主要的比喻,就是「真空妙有」的意思。我们的觉知是觉知、还存在,修行是要破除自我的意识,不是要破除那个觉知,不要用头脑在理解无我、用头脑在理解「空」。

  事实上,不是说一个证悟无我的人,他就变成什幺都空掉、什幺都不知道,不是这样!他能够清楚的知道外境,但不会被外境所转,但绝不是顽空,他是溶为一体。像石头在大海里面,石头的自我存在着,它没有跟境界合一,那个自我就抓住;如果它溶入这整个境界,它了了分明、清楚觉知,世界、世间的这些还是存在,只是说你内心的这些冲突、矛盾、二元对立消失了。解脱,最主要是把我们内心的那些不平,把我们内心的那些苦消除,再怎幺样高的一个解脱者,不可能让外面的世间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解脱是讲我们自己内心的苦、内心的冲突矛盾没有了。解脱者跟这世间有什幺关系呢?当内心的冲突、矛盾消失之后,会把你这一份的安详,把你这一份柔和,会散发出一种气氛、一种磁场,然后他会回向这个世间、回向给有缘的人,慢慢的带出一股详和、安详的气氛。

  所以,解脱是要从自己开始,然后慢慢的去扩及。此经的含意很深,要进入深观,才能体悟「识」是什幺?「识」如何形成?此关如果参不透,就会在「阿赖耶识、如来藏识、真常唯心」里面绕,不入里面绕的,也是死死抓着「自我」不肯放,然后大谈「无我」,这里的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的去体会。

  由四大(地、水、火、风)聚合而形成有形质的色身,但四大一定是覆裹于空(名),有机生命体才会诞生、存在。名色组合成有机生命体的剎那,起了变化--「识」于是产生。注意这里的名、色跟空,这里巧妙的这一种关联,识一增长,名色也会加速增长。以生理学的理解角度,在精虫跟卵还没有结合以前,胎儿是不存在的,当精虫跟卵一结合之后,这时候的卵就不是原来单纯的卵,叫做受精卵;一有受精卵之后,它就会开始不断的变化变化,由「一」,本来还没有结合以前,胎儿不存在,它是空、它是零,当它结合之后,就是一个一,然后它会开始进行细胞的分裂,它会由一个受精卵,然后慢慢的分裂、分裂,一然后变成二、四、八……,不断的一直变、化变化。

  受精卵在还没有受精以前,卵本身是一个生命体,也是有识的存在;精虫本身在还没有受精以前,精虫本身还是个生命体,它还是有识的存在,但是当这二者结合之后,它的识、它的生命体,跟原来单独分开存在的不一样。因缘一聚合之后,整个就起很大、很奥妙的变化,就像氢气跟氧气分开,你单独灌氢气进去,单独灌氧气进去,与这H2加O合起来,然后合起来的进去,不一样!这就是缘起的甚深。生命的功能、生命机能,也有分很多层,但是不管再怎幺区分,这些都是由因缘聚集而生,不管它再多幺深,都是缘起。

  记得!就算投胎识的种子,不是单独的一个投胎、一个灵魂、一个识,一样都是由地、水、火、风……元素所组合而成。从植物方面,可以了解到这些,一粒稻米或是芒果的种子,或是波罗蜜的种子,可以再绵延它的下一代,一样有地、水、火、风、空……元素。人也一样,如果在还没有了悟生死大事以前,自我意识也会紧抓不放,当在面临生死时,又会形成下一世的种子,称做投胎识,但是它不是一个单独不变的灵魂体,还是一样由地、水、火、风、空组合而成,里面是很奥妙的,只是组成的比例变化不同而已,有些种子很重,有些种子很轻,可以随风飘走。

  佛陀一直希望大家了解,所谓「识」,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元素,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法义分享】「识」一增长,名、色也加速增长,识、名、色三者,形成互相影响、水涨船高,身、心渐渐发展,于是「我的」幻觉就产生,有「我」就会有「我所」的意识跟着而来。两大团压力不同的云会合之后,雷电产生了。因为最主要有电位、能量有很大的差距(位差),然后就会产生雷、电,雷电能起作用、发光、散能、打死人。但是雷电不是本来就存在,雷电不是从外来加入的。

  所谓「识」能够起作用,「识」就像这里面的雷电,一般人如果不了解,会以为雷电就像一个雷公、一个天公,有雷神、一个神在里面。其实,那些都是因缘聚合、形成之后就会有。雷电不是本来就存在,不是从外来加入的,「识」不是从外来加入名色的,更不是一位雷公、雷神在天上操控。「识」是一个种子,种子的形成也是一样,都是地、水、火、风、空,这样所组合而成。色(四大)与名(空)未聚合之前,「我」是不存在。在两大团压力不同的云未会合之前,雷电是不存在。就像那个卵跟精虫在还没有结合以前,胎儿生命是不存在,这是「无我」的真义--本来「我」就不存在,但是在还没有结合以前,新生命的那个我不存在。但是,卵以及精虫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一个小我,也是一个生命体,精虫一样有生命,一样会动、有生命,而且有识别能力,只是它的寿命只有几小时,或是有的寿命几天而已。

  受精卵在还没有结合以前,它们都有单独的生命体,但是当它结合之后,产生的生命体又不一样,里面有很大的缘起变化,这是「无我」的真义,本来「我」就不存在,这个「我」都是因缘,不断错综复杂变化、变化、变化,就在大自然运行过程中,四大聚合、覆裹于空--「识」就产生了。有形的身体就逐渐成长。这就是「无我」与「缘起」的深义,但是不要与断灭空混为一谈。这里的法义渐渐越来越深了,十二缘起,是第四节的经文内容。

  (第二节)「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

  一般人会比较容易看到我们身体有生、老、病、死,生病、丑陋、残缺,或是觉得身体不净、污染、染污……,因此比较容易对身体产生厌离,而放下对身体的执着。当然,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对于身体还是很贪着,只是走上修行之路,一般还比较容易放下这个身体,但是对于「识」、心意识方面,却非常、非常不容易去放下的意思。

  「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都只有在放下这个身体,或是觉得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这个世间不好,想要逃到他方世界去,一样都是在放下,然后逃避、逃离有形的世界,逃离有形的…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