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六章 緣起性空

  第十六章 緣起性空

  

  第十六章的緣起性空,講到非常重要的十二緣起,如果大家能夠好好去體會、消化,後面的緣起甚深,我們才能夠談。因爲要體會到緣起,再體會到緣起甚深之後,再體會到涅槃、空、無爲,那是甚深極甚深!再來就逐步要深入比較更深的這些了,現在先來看緣起性空這裏。

  有人問尊者舍利弗,佛陀弟子裏面他們在對答、在探討,有人就問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尊者舍利弗複問:『尊者摩诃拘希羅!以前你曾經說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複言名色緣識,此義雲何?』尊者摩诃拘希羅他就回答:『我今當說個比喻。譬如有叁蘆立于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複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這裏面因爲講到比較深的這些,包括說自作、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有時候你會搞得迷迷糊糊。事實上,舍利弗他是知道,但是卻故意要問摩诃拘希羅,看他了不了解?當然彼此的討論、探討之中,也可以增加彼此對這方面的觀念更確立,最主要就是要去探討一個識,因爲一般衆生對這個識,都不了解、不清楚,不知道這個識是怎幺樣形成的?然後就一直在抓著自我,抓著一個靈魂,抓著一個不變的自我、自性,而佛陀就坦白講:這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如果你這一關看不透,不知道它是怎幺來,那幺你就是會一直去抓著這個。摩诃拘希羅他就回答:「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這個識不是本來存在,也不是另外一個人能夠有能力賜給你這一種識。

  尊者舍利弗繼續問:「然彼名色緣識而生,而今複言名色緣識,此義雲何?」你以前曾經說過是因爲有識之後,後面才有名、色的産生,今天你的回答怎幺說是有名、色,然後才會有識的産生呢?到底你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違背呢?有沒有矛盾呢?摩诃拘希羅他就繼續再回答:「譬如叁蘆立于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以前在成功嶺受訓的時候,到野外去,如果槍要架起來,是用叁支槍架起來。立體、空間要存在,必須要叁個支撐的東西,這樣放著才能成立。

  在鄉下有時候要晾衣服,如果沒有東西可以支撐,就會用叁個竹竿把它結在一起,然後分開,這樣就可以做一個支撐的架子,因爲叁個點就形成一個面,然後加上上面這個點立體,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空間,可以支撐東西。

  名、色跟識這叁種,就如同這叁支槍,必須互相依賴,然後才會成立、繼續運作,只要去掉其中的一支,能不能存在?它就會垮掉。「譬如叁蘆」就是叁支竹竿,「立于空地,展轉相依」大家是互相依賴而得豎立,如果你抽掉其中一支竹竿,其他的二支,就沒辦法單獨存在,它就會垮下來。「若去其二,一亦不立」一樣「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複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這裏最主要的比喻,就是「真空妙有」的意思。我們的覺知是覺知、還存在,修行是要破除自我的意識,不是要破除那個覺知,不要用頭腦在理解無我、用頭腦在理解「空」。

  事實上,不是說一個證悟無我的人,他就變成什幺都空掉、什幺都不知道,不是這樣!他能夠清楚的知道外境,但不會被外境所轉,但絕不是頑空,他是溶爲一體。像石頭在大海裏面,石頭的自我存在著,它沒有跟境界合一,那個自我就抓住;如果它溶入這整個境界,它了了分明、清楚覺知,世界、世間的這些還是存在,只是說你內心的這些沖突、矛盾、二元對立消失了。解脫,最主要是把我們內心的那些不平,把我們內心的那些苦消除,再怎幺樣高的一個解脫者,不可能讓外面的世間沒有沖突、沒有矛盾,解脫是講我們自己內心的苦、內心的沖突矛盾沒有了。解脫者跟這世間有什幺關系呢?當內心的沖突、矛盾消失之後,會把你這一份的安詳,把你這一份柔和,會散發出一種氣氛、一種磁場,然後他會回向這個世間、回向給有緣的人,慢慢的帶出一股詳和、安詳的氣氛。

  所以,解脫是要從自己開始,然後慢慢的去擴及。此經的含意很深,要進入深觀,才能體悟「識」是什幺?「識」如何形成?此關如果參不透,就會在「阿賴耶識、如來藏識、真常唯心」裏面繞,不入裏面繞的,也是死死抓著「自我」不肯放,然後大談「無我」,這裏的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的去體會。

  由四大(地、水、火、風)聚合而形成有形質的色身,但四大一定是覆裹于空(名),有機生命體才會誕生、存在。名色組合成有機生命體的剎那,起了變化--「識」于是産生。注意這裏的名、色跟空,這裏巧妙的這一種關聯,識一增長,名色也會加速增長。以生理學的理解角度,在精蟲跟卵還沒有結合以前,胎兒是不存在的,當精蟲跟卵一結合之後,這時候的卵就不是原來單純的卵,叫做受精卵;一有受精卵之後,它就會開始不斷的變化變化,由「一」,本來還沒有結合以前,胎兒不存在,它是空、它是零,當它結合之後,就是一個一,然後它會開始進行細胞的分裂,它會由一個受精卵,然後慢慢的分裂、分裂,一然後變成二、四、八……,不斷的一直變、化變化。

  受精卵在還沒有受精以前,卵本身是一個生命體,也是有識的存在;精蟲本身在還沒有受精以前,精蟲本身還是個生命體,它還是有識的存在,但是當這二者結合之後,它的識、它的生命體,跟原來單獨分開存在的不一樣。因緣一聚合之後,整個就起很大、很奧妙的變化,就像氫氣跟氧氣分開,你單獨灌氫氣進去,單獨灌氧氣進去,與這H2加O合起來,然後合起來的進去,不一樣!這就是緣起的甚深。生命的功能、生命機能,也有分很多層,但是不管再怎幺區分,這些都是由因緣聚集而生,不管它再多幺深,都是緣起。

  記得!就算投胎識的種子,不是單獨的一個投胎、一個靈魂、一個識,一樣都是由地、水、火、風……元素所組合而成。從植物方面,可以了解到這些,一粒稻米或是芒果的種子,或是波羅蜜的種子,可以再綿延它的下一代,一樣有地、水、火、風、空……元素。人也一樣,如果在還沒有了悟生死大事以前,自我意識也會緊抓不放,當在面臨生死時,又會形成下一世的種子,稱做投胎識,但是它不是一個單獨不變的靈魂體,還是一樣由地、水、火、風、空組合而成,裏面是很奧妙的,只是組成的比例變化不同而已,有些種子很重,有些種子很輕,可以隨風飄走。

  佛陀一直希望大家了解,所謂「識」,不是單獨存在的一種元素,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成的。【法義分享】「識」一增長,名、色也加速增長,識、名、色叁者,形成互相影響、水漲船高,身、心漸漸發展,于是「我的」幻覺就産生,有「我」就會有「我所」的意識跟著而來。兩大團壓力不同的雲會合之後,雷電産生了。因爲最主要有電位、能量有很大的差距(位差),然後就會産生雷、電,雷電能起作用、發光、散能、打死人。但是雷電不是本來就存在,雷電不是從外來加入的。

  所謂「識」能夠起作用,「識」就像這裏面的雷電,一般人如果不了解,會以爲雷電就像一個雷公、一個天公,有雷神、一個神在裏面。其實,那些都是因緣聚合、形成之後就會有。雷電不是本來就存在,不是從外來加入的,「識」不是從外來加入名色的,更不是一位雷公、雷神在天上操控。「識」是一個種子,種子的形成也是一樣,都是地、水、火、風、空,這樣所組合而成。色(四大)與名(空)未聚合之前,「我」是不存在。在兩大團壓力不同的雲未會合之前,雷電是不存在。就像那個卵跟精蟲在還沒有結合以前,胎兒生命是不存在,這是「無我」的真義--本來「我」就不存在,但是在還沒有結合以前,新生命的那個我不存在。但是,卵以及精蟲也是一個生命,也是一個小我,也是一個生命體,精蟲一樣有生命,一樣會動、有生命,而且有識別能力,只是它的壽命只有幾小時,或是有的壽命幾天而已。

  受精卵在還沒有結合以前,它們都有單獨的生命體,但是當它結合之後,産生的生命體又不一樣,裏面有很大的緣起變化,這是「無我」的真義,本來「我」就不存在,這個「我」都是因緣,不斷錯綜複雜變化、變化、變化,就在大自然運行過程中,四大聚合、覆裹于空--「識」就産生了。有形的身體就逐漸成長。這就是「無我」與「緣起」的深義,但是不要與斷滅空混爲一談。這裏的法義漸漸越來越深了,十二緣起,是第四節的經文內容。

  (第二節)「愚癡無聞凡夫于四大身厭患、離欲、背舍,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于彼生厭、離欲、背舍。愚癡無聞凡夫甯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叁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複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猕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複如是」。

  一般人會比較容易看到我們身體有生、老、病、死,生病、醜陋、殘缺,或是覺得身體不淨、汙染、染汙……,因此比較容易對身體産生厭離,而放下對身體的執著。當然,一般沒有修行的人,對于身體還是很貪著,只是走上修行之路,一般還比較容易放下這個身體,但是對于「識」、心意識方面,卻非常、非常不容易去放下的意思。

  「愚癡無聞凡夫于四大身厭患、離欲、背舍,而非識」都只有在放下這個身體,或是覺得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這個世間不好,想要逃到他方世界去,一樣都是在放下,然後逃避、逃離有形的世界,逃離有形的…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六章 緣起性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